何佳凌?周建華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化下,藝術進入鄉村,在全國出現了藝術類鄉村。在鄉村,文化景觀得到豐富,形成獨特的景觀特征和人文價值。以重慶古劍山畫家村為例,借助文化景觀視角,對形態表征、文化內涵以及藝術村特征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藝術村景觀建設存在的特點和問題。為藝術類鄉村可持續發展提出新依據。
關鍵詞:文化景觀;藝術村;景觀建設
一、 文化景觀發展起源
“文化景觀”概念引自西方人文地理學,有著其深厚的歷史演變歷程和研究價值。
19世紀初期,德國地理學家A.洪堡指出應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強調由傳統自然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文化轉向”的背景下,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將“文化景觀”定義為:文化景觀是由特定的文化族群在自然景觀中創建的樣式,“文化景觀”的概念開始被了解和廣泛使用[1-2]。在1992年12月,在美國圣菲召開的第1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提出“文化景觀”概念并決定將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景觀遺產納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世界遺產分類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四類;同時明確了文化景觀遺產是隨自然演變、人類活動、文化作用等多重影響下,動態變化的特殊遺產。
徐青運用譜系學方法,溯源“文化景觀”詞義及演變;陳耀華提出世界遺產的文化景觀構成要素;周小棣指出對文化景觀保護從場域的整體環境出發的新思路;杜爽等人通過文化景觀解讀國外圣山的緣起和意義。以及眾多對文化景觀遺產的發展和保護實踐研究。
二、文化景觀和藝術村
文化景觀的出現,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景觀不僅具有自然價值,還受到文化的深度影響,打破了西方固有的“自然”與“人文”二元對立的思維。這種情況在中國鄉村發展中更為突出。鄉村景觀既是鄉村資源體系中具有宜人價值特殊類型的可開發利用的綜合資源,也是文化對自然環境作用的重要記錄和依據,為景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材料。綜上:鄉村景觀是高度綜合了地理、生態、美學、社會和政治等景觀包含的所有方面,是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起源之一。
藝術村的概念來自西方,在西方國家中,藝術村也是現代工業文明以來資本膨脹后才出現的一個文化現象。因為在這些大都市周圍可以使藝術家有更多的商業機遇,同時鄉村環境也幫助擺脫權利的限制,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創作空間。
1990年,圓明園畫家村中國當代最早出現的文化藝術村。開啟中國藝術村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現有的藝術村根據聚居性質和過程主要分為四類,一種是以自然原始聚落為發展基礎,藝術家自發到來推動了鄉村的轉變,藝術村的建設主要由政府投資,其建筑多數是新建的,藝術家主要進行繪畫、雕塑等藝術創作,代表性的藝術聚落主要有宋莊的小堡村畫家村;具有民間藝術傳承的聚落,這種聚落具有久遠的歷史和較高的文化價值,它往往由政府投資統一保護修建,最大可能地保護聚落原始的面貌,其藝術家主要進行民俗藝術創作,如天津楊柳青年畫村;第三種是政府資助與藝術家自發相結合的,政府選址和提供資助,藝術家發揮藝術吸引力,改造和新建結合推動鄉村藝術轉型,如重慶的古劍山藝術村。第四種類型藝術村是由藝術家獨立于政府和其他機構,自發進行改建的藝術聚落,在保護聚落生態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有限介入來改變鄉村的風貌,代表性聚落有宋莊的白廟村。
2018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為鄉村文化景觀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此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深入鄉村,藝術村是藝術家融入傳統鄉村而形成的聚落新形式,是“青山綠水里的藝術大觀園”。藝術村景觀建設基于藝術家與現階段鄉村自然和文化環境的融合,然而藝術存在自我性,使藝術村建設產生了一些問題。然而藝術也有力推動著鄉村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傳承,促進著鄉村的文化景觀的豐富和更新。因此如何借助文化景觀的深厚包容特性,推進藝術村景觀的合理建設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三、藝術村景觀建設分析
藝術村是一個文化景觀的典型產物,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色交織明顯的區域。一方面藝術村在建設中保持著田野、水鄉、村落等傳統鄉村特色,另一方面由于藝術的介入,藝術村形成了與傳統要素融合或并存的特色新成分,深刻影響著鄉村的文化景觀。
古劍山藝術村是重慶目前最具規模、也比較有特色的藝術村,位于重慶綦江縣古劍山風景名勝區,2010年,由政府和藝術家聯合發起藝術村打造方案,2016年6月30日正式開村,形成了在原梯田肌理之上擁有超二十間藝術家自己設計的工作室,并入駐了超八十位藝術家的是西南山地環境具有代表性藝術鄉村。
本文從文化景觀視角出發,以重慶古劍山藝術村為例,對形態表征、文化內涵以及聯系前兩者的藝術村特征措施進行分析,分析地域自然條件,發展模式,人文背景下對于藝術村景觀打造的影響,以期引導未來藝術類鄉村的發展提供參考,開拓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1.形態表征
形態表征是文化景觀的綜合外在表現,是自然和人文作用后景觀展現出的直觀印象。景觀表征涉及建筑、小品、空間、材質、環境、行為等。
對比北方平原地區的藝術聚落,古劍山藝術村被青山環抱,整體空間保持了上廠村梯田的基底,也結合重慶山地特有的高差起伏形成了道路系統,加之服務對象對文化景觀的作用,景觀打造增添了趣味性,演變出特色形態,各異的藝術家們自行設計的工作室星羅棋布的在梯田間,現代藝術與鄉土氣息結合,依附原始的地形,色彩,建材與材質肌理的巧妙組合。不同風格的院落式景觀,藝術類小品景觀,自然背景與藝術景觀對比沖擊性。同時由于山林的掩映和高差的緩沖,是藝術村空間得到立體展示,包容了各式的風格。
古劍山藝術村建筑主要以工作室和展館為主,建筑外觀和室內在藝術家參與設計和建設中,結合藝術村主題,營造著兼具現代和田園景觀的特色,獨具鮮明性,多樣性,參與性,結合院落植物,藝術家自己設計的雕塑,同時庭院中或墻上掛放著的磨盤,犁頭,籬笆,竹椅,和谷桶等,創造出一種象征性景觀,塑造了藝術村不同于城市藝術區鄉村文化,不會讓人產生城市景觀下鄉的感覺,而是藝術為鄉村景觀注入新鮮血液。建筑用材都有著鮮明的特色,鄉土粗糙材質的組合使用,小品雕塑的本土設計,建筑與附屬庭院都與景觀節點融合,景觀層次豐富。
2.文化內涵
除了表征要素外,景觀載體中蘊含的無形文化內涵。文化內涵與藝術村未來發展方向密切相關,是藝術村的人文價值和內在動力。
古劍山藝術村提倡場地精神的營造,一方面對原始生產用地的改造,保留一定原始功能,打造成天然“食圃”;蘆竹,蘆葦等水生植物,搭配著秋千,鋼琴雕塑等景觀小品,提升鄉村公共空間趣味性;另一方面,鼓勵村民的參與,實現藝術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締造場所精神鄉村的核心是村民賴以生存的村莊與土地,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的精神寄托。藝術介入是一種展現人類情感與意識沉淀過程的手段。當藝術帶有強烈中心性介入鄉村時,其強烈的藝術形態表 達是對鄉土記憶傳承的強調。隨著藝術中心性的消失,其介入鄉村的方式實際是構建一種人與環境的新關系,增強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凸顯空間的文化特征與場所精神。增強對藝術和景觀的認可、重建鄉村自信是藝術村景觀打造實踐的重心,有利于淘汰鄉村中原有的部分落后固有思想。相比傳統媒介,藝術本身的親民性與大眾性使其介入鄉村時能較快被村民接受。藝術介入鄉村帶來的審美認知及教育功能,使村民的思想、追求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
3.特征措施
特征措施是藝術村文化景觀演變中,形成的因地制宜,或貫穿始終的理念,或動態變化不同調整的機制。特征措施是因景觀表征和文化內涵而形成的措施,同時也維持和推動了兩者成熟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古劍山管委會的支持下,藝術村由政府無償提供滿足每一個藝術家工作的建筑用地 200 平方米,藝術家在這里便沒有房屋產權和不斷上漲的租金等問題的困擾,得以潛心于創作。不同于大多藝術村中,大部分藝術家面臨生活的巨大壓力,創作受限。古劍山的特征措施為藝術融入鄉村文化,藝術家融入鄉村群體提供了優勢。同時藝術村在發展中克服了,傳統鄉村景觀受農用地優勢等主導的制約,景觀的多樣性得以增加。藝術家可以在自然美麗的環境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為鄉村文化景觀孕育添加了藝術元素。另一方面,藝術村的轉型為鄉村帶來了人氣,經濟,緩解了鄉村空心化等社會問題。
在村子里,綦江當地的農民版畫家、重慶美術協會副秘書李毅力被21位的入住藝術家聯合推舉為藝術村的首任村長,同時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黃作林院長、川美講師付繼紅被推舉為副村長,作為村干部。目前已經有超過80位藝術家簽約入駐。在未來的藝術村建設中,李毅力先生設想藝術村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將音樂、表演、文學服裝等更多門類加進來,從而把藝術村打造成為一個多元化的文化藝術村。古劍山藝術村里有一間特殊農民畫室,免費培訓版畫,通過藝術切實影響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帶來經濟收益,使村民成為藝術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動藝術創作的動力源泉。
在鄉村藝術作品的創作中,藝術村氛圍逐步形成,為鄉村引入人氣,賦予了鄉村景觀自然和藝術的雙重屬性。藝術家、游客、村民、設計師、寫生學生等,在鄉村中獲取靈感,獲得實踐機會,也增進對山地鄉村傳統文化的了解,提高對藝術的認可度,促進藝術產業的成長和成型,真正留住村民,使藝術影響深入鄉村內部。鄉村的發展在消費鄉村資源的同時,激發藝術家自身的創作力,重視其創造性勞動,產生藝術生產力,這是藝術村建設中的重要嘗試和突破,也是藝術村得以持續發展的保證。古劍山藝術村的特征措施將藝術家、村民、景觀通過藝術的媒介更好的鏈接在了一起。
四、總結與展望
藝術村由于社會群體的變化,形成了復雜的發展生態,依靠對文化景觀的剖析,從形態表征、文化內涵、特征措施角度探索古劍山藝術村景觀打造的現狀及特色。綜合研究過程得到以下成果。
在藝術村景觀建設需要考量鄉村自然和精神資源的投資方向,防止在藝術村文化景觀建設中,對傳統鄉村文化造成不可逆破壞;文化景觀由于受傳統文化習俗、藝術家群體以及在地自然生態條件等多方位影響,處于動態的變化,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人文價值。對藝術村景觀建設需要建立活態機制,彈性應對藝術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波動,逐步建設形成成熟的藝術生態;藝術村景觀建設需要考慮后期維護以及發揮數字化平臺優勢,擴大鄉村輻射影響力,從而保證鄉村人氣和經濟的可持續成長,強化鄉村文化內核,塑造場所精神,充分保證村民與藝術家群體形成互利共生,引導促進的和諧關系。
因此,在了解藝術村發展趨勢、深入理解文化景觀內涵的同時,景觀行業需要挖掘藝術村景觀要素,傳播積極的文化景觀價值,幫助藝術村適應內在鄉村資源的變化和外在新要素的融入,為未來藝術村景觀建設提供良性參考,為鄉村振興實現增添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陳耀華,妙關素.文化景觀的內涵與要素——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為例[J].中國園林,2016,32(11):94-98.
[2] 徐青,韓鋒.西方文化景觀理論譜系研究[J].中國園林,2016,32(12):68-75.
[3] 周小棣,沈旸,肖凡.從對象到場域:一種文化景觀的保護與整合策略[J].中國園林,2011,27(04):4-9.
[4]? 杜爽,韓鋒.文化景觀視角下的國外圣山緣起研究[J].中國園林,2019,35(05):122-127.
[5]? 韓鋒.世界遺產文化景觀及其國際新動向[J].中國園林,2007(11):18-21.
[6] 楊玲,王中德.差異化生存與發展——中國農村文化景觀的歷史成因與未來發展[J].中國園林,2009,25(01):88-90.
[7] 王棟,馬曉珂.藝術介入策略下的鄉村規劃改造研究——以柳泉鎮北村為例[J].華中建筑,2019,37(04):87-90.
[8] 侯林林. 重慶古劍山藝術村藝術生態現狀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