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村級債務一頭連著集體,一頭連著農戶,是多年累積的結果。如何有效化解村級債務,加快鄉村振興建設,已成為當前亟需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現狀與特點
全區68個村負債總額6759.17萬元,每個村均凈負債99.4萬元,向銀行、信用社貸款形成債務總額為231.67萬元,向單位借款形成債務總額2012.85萬元;有息債務1009萬元,無息債務5750萬元;興辦企業借款243.98萬元,產業結構調整281.68萬元,興辦公益事業5944.61萬元,分別占總債務的3.6%、4.1%、87.9%;逾期3年以上的債務4399.68萬元,占總債務的65.1%。
農村債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債務硬,債權軟。農村稅費改革后,要求各地不得清收村級債權。債務是村集體必須認可,債權是村集體不能清收,加之村集體債權大多是農戶欠款,欠款農戶有的已遷走,有的已去世,有的缺乏償還能力,部分債權可能成為壞賬,形成“債務硬”“債權軟”的局面。
2.范圍廣,結構雜。從村級債務來源看既有向金融機構借款,還有欠涉農部門的費用;既有向農戶借款,還有拖欠村組干部的工資,以及基本建設尾欠的工程應付款等,牽涉單位多,范圍廣,結構復雜。
3.鎖不定,債繼增。國家對農村基本建設,特別是通村公路、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美麗鄉村等建設的配套補助資金不足,導致村級債務鎖而不定、化而不減,呈現出總額繼續上升趨勢。
4.有借貸,利息重。這些通過金融機構和其他單位及個人的借款形成的債務,都需要支付利息,即使不增加新債務,利息也使債務總額不斷增長。
5.來源缺,化解難。村級化解債務缺乏資金來源,條件差,集體經濟發展困難,償還債務能力差。一般農業村,沒有區位優勢,沒有政策傾斜,短期內難以發展,集體實力無從增加。
二、成因與影響
村級債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年積累逐步形成的。
1.事業債。主要是:通村道路建設實行群眾鋪底子、政府打面子,而鋪底子基本是村集體墊資;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民政補助20萬元,一般新建500M2投資在40萬-100萬之間;幸福互助院民政補助5萬元/村,建設一般在10-20萬元,每年運行費1萬元;每個村設置了村級代辦員等崗位,其工資、村莊綠化、人飲工程改造等公益事業缺口部分的資金轉化成了新的債務。
2.達標債。主要有小康示范村、雙文明村、科技示范村、星級文明戶、黨團(員)活動室達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甚至改水、改灶、改廁等考核、評比、驗收,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達標競賽”,讓位卑勢弱的村級組織想不背債都難。
3.企業債。80年代初,近郊一些村的村集體在無資金、缺技術、少人才的情況下,對投資發展項目未科學論證,盲目靠借貸和集資興辦企業,大部分村辦企業都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導致虧損以致于資不抵債形成債務。
4.利息債。目前,村級債務中,銀行貸款和私人借款,占一定比重,特別是在一些債務負擔沉重的村,東挪西借的債務每天都在產生新的債務。
村級債務引發的負面影響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影響正常工作秩序。沉重的村級債務嚴重威脅基層政權的穩定。有的找政府、纏領導,有的甚至采取鎖門、堵路等過激行為,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秩序。
二是帶來新的社會矛盾。農民往欠的提留、統籌款,隨著時移事易,有的以與現行惠農政策不符為借口不愿還欠。尤其是一些農戶欠債不還而一樣享受“兩補”政策,更讓過去遵規守矩的非欠戶覺得有失公正、公平。
三是制約五個文明建設。村級債務不解決,黨和政府形象在農民心中大打折扣,對村支部村委會領導決策能力表示懷疑,直接導致村級組織力號召力凝聚力下降,也制約五個文明的健康發展。
四是阻礙農村經濟發展。一些債務數額較大的村,隨著時間越拖越長,利息負擔越來越重,必然導致村集體對生產經營、公益事業投入減少,無法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條件,優化發展環境。
三、困難與問題
1.認識不統一,領導不到位。部分干部存在新官不理舊債或對消債工作不重視,認為化解債務是為前任“擦屁股”,有的基層干部因村集體經濟脆弱問題,出現畏難情緒,對消債工作信心不足;有的工作不主動,講困難多,想辦法少,等待、觀望思想嚴重。個別村干部認為債務越重越好,沒有人與自己爭當干部。
2.財務管理不嚴,監督不到位。部分村存在假公開、半公開,公開總賬多,公開明細帳少;機構改革后,鎮街農經干部“名存實亡”,農村財務管理和審計工作陷于停滯,部門間職責交叉、監管不到位。
3.集體經濟脆弱,減債后勁不足。村集體經濟大多發展困難,缺乏經濟增長因素,償還能力差;部分村干部創業動能不夠,造血功能不強;一般村可用資金少,所有收入連保運轉都困難,根本無錢化債。
四、思路與對策
在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大膽探索“禁增新債、化解舊債、分類處理、逐步消化”各種有效的化解辦法。
1.明確責任,增強清償意識。建立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相關部門全力配合的化債工作隊伍;明確各鎮街一把手和各村委會主任是化解村級債務的第一責任人,把村級債權的回收率、債務償還率、資產增長率和是否出現新增債務作為其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把考核結果與干部的報酬、評優、提拔等掛鉤。對疏于檢查、監管不力、處理不及時的,督促整改,并實行責任倒查。
2.摸清總數,擠出債務水分。對債務進行整理,讓“大包袱”變成“小包袱”。組織財政、審計、農業等部門,對村級債務進行徹底清理與審核。對每一項債務都要查出它的資金來源、償還記錄、結轉情況、實有余額,看有無空掛戶頭、以公轉私、利息轉本、多算利息、結算不清等問題,通過內查外調、結算調賬等辦法,徹底摸清總數,擠去債務中的水分。
3.創新思路,拓寬化解渠道。區別不同的欠款對象,先內后外,先易后難,以點帶面,全面推行,追收債權;盤活清理閑置資產,采取出租、轉讓、出售等方法用于償還債務;對形成的三角債,動員雙方協商互抵,沖銷集體負債額度;通過村民代表會形成決議,對確實困難的農戶予以減免,對非貧困而無法一次性償還的農戶可分年償還,對愿意用糧食補貼抵扣往欠的,允許基層靈活操作。轉移支付償債,對于確屬舉債建設農村公益項目所欠債務,要按照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要求,爭取中央、省、市補償,允許利用國家扶農、助農資金償還相應債務。
4.鼓勵發展,增強生財能力。積極爭取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項目,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鼓勵支持其大力招商引資、組織勞務輸出、實施農業項目;利用集體資源、資產參股入股,實行股份合作,拓寬村級經濟收入渠道,擴大就業門路,走“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窮人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資本技術走,資本技術跟著市場走”的“五跟五走”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