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績效評估體系作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過程中關鍵性的管理機制,對商業銀行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新時代,商業銀行外部經營環境和內部管理機制的變化使得傳統的績效評估體系呈現較大局限性。為了探究新時代構建商業銀行績效評估體系的理論邏輯,本文通過梳理和論述委托—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權變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新時代商業銀行開展績效評估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標、改進績效評估體系和制定戰略性績效評估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時代;績效評估體系;理論邏輯
理論和實踐表明,績效評估體系是一種科學有效的企業管理系統,是促進企業長期發展和獲得優勢競爭的必不可少的關鍵機制。根據制度經濟學,績效評估體系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它必然會隨著外部環境與內部管理要求的變化而動態調整。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構建新時代商業銀行績效評估體系的內在理論邏輯,為商業銀行探索符合新時代經營管理“新常態”的績效評估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一、商業銀行構建績效評估體系的必要性
在現代經濟體制下,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基本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即商業銀行股東擁有所有權,而商業銀行的管理運營則由專業的管理人員負責。根據主流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每個理性人都以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那么,在信息不對稱的現實條件下,很難保證當商業銀行管理人員在自身利益與股東利益發生沖突時,不做出有損于股東利益的行為,即“委托—代理問題”。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伯利和米恩斯(Berie & Means, 1932)在所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ry)中指出,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由于存在利益的分歧,企業經營者會將自身利益置于企業所有者利益之上。因此協調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分歧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問題。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為了規避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所有者必須建立一種評價機制,以兼顧對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來實現自身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因此,“委托—代理理論”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邏輯起點,也是商業銀行構建績效評估體系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前提。
二、商業銀行實施績效評估的主要目標
隨著經濟的發展,所有者在企業中的地位逐步削弱,即傳統的以股東利益為核心的企業管理理論呈現出較大局限性。費力曼(Freeman,1984)提出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出企業所有者并沒有承擔其應負有的全部風險,而其他利益相關者,如雇員、投資者、管理人員、顧客、政府部門等則相應承擔了企業的其他風險。因此,他認為企業的經營目標不能僅僅局限于股東利益,而應綜合考慮到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利益相關者理論重寫了企業經營管理的模式與目標,為企業績效評估體系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引。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主要金融機構,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因此,構建新時代商業銀行績效評估體系首先應明確各利益相關者與商業銀行之間的相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經營績效進行評價,最終實現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收益最大化的目標。
三、商業銀行改進績效評估體系的理論依據
在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往往會更加重視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管理機制和經營模式,而忽視了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針對這一理論缺陷,盧桑斯(Fred Luthans,1973,1976)提出權變理論,詳細論述了外部環境對企業內部管理的影響,指出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需要根據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的相互關系,來確定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動態管理模式和方法。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與信用的金融機構則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如宏觀經濟形勢、經濟政策、社會金融需求、國際金融形勢等變化的沖擊。根據權變理論,構建新時代商業銀行績效評估體系需充分認識、理解和把握新時代外部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及其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評估主體要求、評估客體內容、評估指標體系、指標權重設置、評估標準等方面的動態調整機制,以充分發揮新時代績效評估體系的激勵約束功能。
四、構建新時代商業銀行戰略性績效評估體系
安索夫(Ansoff,1976)指出,戰略管理是將企業日常業務與長期計劃相結合的一系列經營管理機制,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和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重要保證。基于此,商業銀行只有制定了戰略,才不會受短期局部行為的影響,而著眼于長期全局的謀劃,進而實現商業銀行的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在確定總體戰略后的最大難題往往在于戰略落地上,即如何讓基層管理人與員工充分理解和領會總體戰略,進而確保自身的工作是沿著實現總體戰略的路徑而開展的。戰略性績效評估體系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該體系實際上是總體戰略的子系統,通過將戰略目標一一細化成可量化、可實現的績效評估指標,有效監控商業銀行的戰略運行情況,是科學評價商業銀行戰略實施的重要工具。在新時代,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商業銀行的總體戰略也必然會更加聚焦于價值導向、創造需求和數字化轉型,而戰略性績效評估體系則是商業銀行順利實現在新時代戰略轉型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Berle, Adolf A. and Means Gardiner C.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32.
(2)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 Boston:Pitman/Ballinger, 1984.
(3) Luthans F.,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 path out of the jungle[J]. Business Horizons, Vol 16, Issue 3, 1973(6):67-72.
(4)Luthans F., Schonberger R.,Morey R.,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 contingency approach[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1976.
(5) Ansoff, H. Igor Declerck, Roger P. Hayes, Robert L., From strategic planning to strategic management[M]. New York: Wiley, 1976.
作者簡介:章安辰(1990—),男,安徽安慶人,交通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績效管理、應用經濟學等。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風險與監管研究”(14ZDA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