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高職院校外語教學須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高職外語教學應全面進行改革,由原來相對“統一型”轉變為專業和市場“適應型”。
【關鍵詞】高職院校;外語教學;俄語專業;教學改革
一、現階段高職院校俄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應用俄語專業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能力為基礎,為學生在今后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打下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發現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積極性不高,缺少主動學習的精神。究其原因,學生普遍認為:學習的知識在實際工作用不上,書本的理論知識脫離實際的工作需要。
(一)學生學習的現狀:學生綜合知識貧乏,口語表達能力差,職業能力欠缺
學生在學校經過三年專業知識的學習,表面看學習了很多專業課程,掌握了必要的專業知識,可是走上工作崗位,對于企業所需人才來說僅僅是半成品。學生進入經貿公司、導游公司后,發現所學知識根本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俄語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欠缺,對于商務、國際貿易業務、導游業務流程的主要環節、業務文件和工作流程也不能夠勝任。所以進一步提高應用俄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及時發現俄語教學中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十分迫切。
(二)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學生能力的矛盾
從2008年到2011年職業學校俄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看,畢業生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的初次就業率為70%左右,但是后因其專業能力不足,在一段時間之后大多數畢業生都會選擇改變專業另找其它工作,而少部分從事本專業的學生在工作能力上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很多單位需要對剛入職的畢業生做長時間的“崗前培訓”,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用人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矛盾。
仔細思考,我們在教學并沒有真正從學生所從事的職業崗位出發,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工程中所需要具備的俄語應用技能,也忽略了對學生創造能力、建構能力等各種素質能力的開發與訓練。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以前兩點原因:
1、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目前,我們在教學上還依然以課本知識為主,而課本知識往往相對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對于學生能力實踐過程中俄語語言的運用能力的培養更是有所欠缺。教學環境一成不變,傳統的固定教室與真實的工作環境差距很大,很難讓學生感受到身臨其境的語言環境,靈活的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口語交際的流利程度及應變問題處理的基本技能都受到了限制。
2、教師和學生自身的原因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講,學生聽,成為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班級人數多,在課堂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讓每個學生都有練到口語的機會。其實,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合理安排課堂上講和練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練習,模擬真實的教學環境,設定情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
二、基于工作過程進行改革的理論依據
工作過程是指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強調各個工作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整體性,從這一視角出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是以職業工作過程系統化分析為特征,課程設計基于工作過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的特點,是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流方向。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不再只是專注于企業內某一工作崗位的職業知識與技能,而是把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納入職業教育的視野,更加關注各個不同的工作部門在整個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這樣就能使受教育者對整個組織內的工作過程有一個系統的了解,更加明晰自身在企業生產經營中承擔的角色與任務,以及自身工作與其他人工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不再是以傳授學科知識為目的,應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聯系起來,強調職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并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全融合,以較好地體現中職教育的本質。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應用俄語專業教學改革
(一)堅持“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
通過校企合作專業辦學指導方向更明確。外語專業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主線。因此,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基礎文化課以夠用、適度為原則;專業理論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應大幅度增加實訓教學,讓學生在實際運用外語的過程中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進行“一對一”式的培養。外語專業是一個基礎學科,可以針對不同企業的要求,將學生培養成為外語導游人才、外貿人才以及涉外工作人才等等。聘請長期從事旅游外語教學和實踐的專家及其他行業、企業技術部門負責人擔任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請他們來校,指導學生和教師如何更好地用外語從事專業工作,指導專業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參與制訂指導性和實施性的教學計劃,確保專業教學的前沿性、可實施性和市場化。
(二)以學生為主體,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來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不斷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而不是一種外部的驅動。
在教學上,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模擬實際工作過程按來設計教學環節,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按照工作過程的需要來選擇知識,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
以工作為導向的教學實施完成后,要對學生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考核。改革原有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考試成績評定方式,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對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在考核形式上采取學生自評、團隊互評相結合,校內老師評價與企業、社會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習過程的質量評價,發揮評價促學習、評價促提高的正面激勵作用,促進學生能力提升。
(三)進行“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
通過系統的基于工作工程的環境模擬學習后,應安排學生進入到企業中進行頂崗實習和綜合實訓。實行“三學期制”,正常教學任務在前兩個學期完成,第三學期為一個半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去不同的企業實習。這樣既不耽誤學生完成正常的學業(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和基本專業技能訓練),又可以使學生在企業得到很好的鍛煉,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通過到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熟悉經貿公司和旅游公司的實際工作流程,感受企業文化,了解所在企業及單位對于知識的需求,為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在學習中能過變“被動”為“主動”,端正了學習態度;還顯示出極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很快就能完成由學生到外語導游或是翻譯的角色轉換,縮短了由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周期。這是我們專業現在廣泛采用的一種模式。
四、結語
現階段高職院校外語教學須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高職外語教學應全面進行改革,由原來相對“統一型”轉變為專業和市場“適應型”,結合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制定工學結合的課程標準,開發工學結合的教學資源,建設校內具有能擬真實語言環境、工作環境一體化教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網絡課程,實行學習資源、實訓場地開放,全面提高學生職業能力。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改過程中,堅持以觀念改革為先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努力去探索以形成適應社會需求、具有特色的高職大學英語人才培養實施方案。
作者簡介:張鳳珍(1971—),女,漢族,吉林四平人,外國語言文學博士,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外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俄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