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雨桐 王 靜
綠色金融是實現中國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發展綠色金融,對于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環境治理,推進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6年,中國綠色金融國家戰略正式形成,地方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進入落地實踐階段,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對我國全面實施綠色金融進行試點探索。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積極推動綠色債券的發行,并帶動了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繁榮。與此同時,中國與多個國家在雙邊和“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的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然而受到環境和財政限制,綠色金融的長期、艱巨、復雜的發展特性,決定了我國應從長遠的角度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建立健全的綠色金融體系,我們仍需克服一些困難,本文在簡要概述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有助于我國綠色金融的良性發展。
綠色金融是一種擴展和深化現代金融方法的投資模式,從長遠來看,它為全球金融業帶來了創新和變革。它將環境收益和污染成本貨幣化,是資本要素價格機制的金融創新。在國際發展融資組織的定義中,綠色金融的概念較為寬泛:它包括但不限于氣候融資以及其他環境目標,如工業污染控制、水環境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睹绹鴤鹘y詞典》認為,綠色金融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來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及顯著提升資源利用率的目的,如何更高效率地監測、評估和預防潛在的環境風險,如何建立符合發展的產品體系以保護物種多樣性。
各方對于綠色金融的理解及其邊界并不明確,不同場合中常會出現與環境金融、可持續金融等概念的混用。對此進行辨析,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認知綠色金融的涵義并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如圖1所示)。針對不同的發展目標,金融市場對不同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區別:可持續金融支持所有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環境金融則以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氣候金融進一步聚焦到氣候變化相關問題,支持溫室氣體減排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相關領域;而綠色金融一般情況下包括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兩個主要的范疇。需要指出的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社會、生態環境與資源各方面之間有著密切的交互影響和關聯關系,因此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環境金融這幾個概念也常?;ハ嗷焱?,難以嚴格區分。一般認為廣義的綠色金融即指可持續金融。
2016年,財政部與其他七部委聯合發布的 《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中國第一個綠色金融的官方定義,綠色金融是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前提下,促進和支持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的經濟活動,并在節能、環境友好型、清潔能源、綠色交通和建筑等領域提供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綜上所述,綠色金融的實質就是圍繞綠色投融資、項目和風控開展的一攬子金融產品、市場制度以及各種政府監督措施的統一有機結合體。

圖1 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辨析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綠色金融的發展,在綠色債券市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成立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五省改革試點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綠色金融已成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改革和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綠色金融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不斷深化,并逐漸呈現出主流趨勢。
2013年以來,我國綠色信貸余額逐年增長。截至2018年7月,21家主要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為9.5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比例為11%,相較于2013年增長了71%(如圖2所示)。我國商業銀行參與綠色信貸工作的積極性顯著提高,綠色信用統計制度等相關制度進一步規范。其中,政策性銀行和大型國有銀行仍然是綠色信貸主要提供方,股份制銀行的綠色信貸業務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圖2 2013—2018年我國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萬億元)
綠色債券市場是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良性、可持續、以市場為基礎的債券市場生態系統,對綠色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綠色債券起步比較晚,但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在中央銀行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5年底發布綠色債券指引后,其發行頻率迅速上升,2016年符合國家和國際綠色定義的綠色債券規模從幾乎為零增加到2380億元人民幣 (約合362億美元),占全世界總發行量的39%。2017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排名全球第二,與法國、美國合計占全球綠色債券發行總量的56%。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強制性和半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建立 (如圖3所示),許多機構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間接推動了綠色債券市場的擴大。

圖3 2006—2017年我國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情況
我國綠色基金的發展也顯示出巨大的市場爆發性和潛力。截至2016年底,中國基金業協會已經建立了265項節能環保綠色基金并提交備案。截至2017年3季度末,國內共有106只以環境(E)、社會 (S)和公司治理(G)為核心的ESG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同時,地方綠色基金創新產品不斷涌現,配套政策法規逐步完善 (如圖4所示)。

圖4 2012—2018年我國綠色基金設立數量
綠色投資可以用環境行業固定投資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來體現。2012年以來,我國環境行業固定投資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反映了我國對環境領域的投資力度增強(詳見表 1)。

表1 2010—2017年我國環境行業固定投資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要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著手解決環保問題,使社會發展與環境治理相結合,不僅需要制定更為嚴格的末端治理計劃,而且需要使用稅收、金融等有效行政和市場方法進一步完善資源配置,將資金從污染性行業逐步抽離,轉而投向綠色、環保的行業,以實現社會和經濟共同發展的最終目標。G20《2017年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指出,全球綠色金融體系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缺乏明確和持續的政策信號、方法和相關數據、金融機構能力不足、期限因素、投資期限和績效激勵不足。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也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
雖然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處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中國的綠色定義與國際公認的綠色定義有所不同,我國在與國際綠色金融技術的交流中仍存在一些障礙。例如,我國對于石油煤炭資源的清潔利用是屬于綠色范疇的,然而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化石能源一般被排除在綠色項目之外。因此,國內外綠色標準的不一致性很容易導致合作之間的混亂和阻礙,使得政府和企業丟失一部分可能引入的境外資本。
國內的標準也未統一,目前,我國對于綠色債券分別由中國金融協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了兩套不同的標準:《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和《綠色債券發行指南》。而對于綠色信貸,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開發了“綠色信貸統計系統”作為標準。然而,這些標準本身與世界上主要采用的 “綠色債券原則”有一些不同之處。因此,由于標準無法統一,極易引起國內債券市場的分化和混亂。這也不利于我國綠色債券市場走出國門,并吸引更多國際基金的投資。
結合上述現狀,我國應在國際層面積極推進綠色標準的求同存異。盡管我國對綠色項目與國外對綠色項目的定義有所不同,我國仍應堅持并加強與國外綠色金融機構的合作。在此基礎上加快統一標準和目錄,并形成統一的市場和綠色金融資產,促進國內外綠色債券的雙向流通和投資。在存在差異的領域中積極推動國際標準的趨同,逐步實現國際國內標準的統一。
中國的綠色金融激勵措施不夠有力,不足以讓銀行等金融機構有足夠的動力建設和發展綠色信貸,也因此無法在資金等方面為綠色產業提供支持引導。目前,我國并未采用強制監管評估的方式,而是引導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激勵機制的不足,金融機構將無法充分調動積極性進行參與。部分金融機構正在考慮從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實施綠色金融發展戰略,但許多金融機構繼續發展現有的成熟業務,仍對該領域的成本與收益抱以觀望態度。
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進程尚處于起步階段,因而相應政策的扶持對市場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下,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善加強:在為綠色投資人降低稅收、地方政府出臺相應綠色金融企業貼息政策、提升綠色融資工具流動性等方面降低綠色融資產品的融資成本,使得綠色金融企業和其他金融企業回報率差距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從國際上較為領先的經驗和歷史成果來看,綠色金融發展的前期需要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政府應出臺強有力的支持政策,使我國的綠色金融能夠有更好發展。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7年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截至2017年底,中國的21家主要銀行機構的綠色信貸余額為8.5萬億元,占全部信貸余額的9%。然而這樣的規模和比例并不能夠滿足中國的綠色轉型和發展。因此,采取降低綠色資產風險權重,降低綠色金融標準,優先償還綠色債權的政策也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綠色金融業務涉及融資對象的環境保護信息判斷、環境風險評估和金融產品定價,需要具有高度的專業性以及結合環保技術、法規和金融的能力。然而當前我國的金融機構良莠不齊,部分機構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并未達到標準,無法對綠色項目進行有效的可行性與風險判斷、篩選和環保技術方面的評估,更不能開發相對應的產品和服務。建議繼續建立“高校、智庫(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相結合”的能力建設與合作體系,形成綠色金融能力的可持續建設機制。
除此之外,中國的綠色金融供給仍存在嚴重缺陷,對實體經濟綠色轉型的財政支持仍存在較大差距。據中國人民大學綠色金融改革和促進綠色轉型研究組估計,從2014年到2020年,中國對綠色融資可持續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恢復、工業污染控制和能源資源節約的需求約為14.6萬億元,年均需求2.1萬億元。2017年,全國財政節能環保支出賬戶總額5617.33億元,21家大銀行新增綠色信貸7909.76億元,綠色債券新增加了1898.75億元。中國新發行的綠色資產支持證券價值為146.04億元,計算可得缺口仍然在5400億元左右。由于資金缺口巨大,為了動員和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更有效地投入綠色產業,促進整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綠色金融領域的金融改革,進一步創新和發展。
國內環境信息披露的制度逐年改善進步,然而仍存在公開主體和內容有限、標準不完善不規范、完整的制度構建不全面不合理等問題。信息披露主體與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不順暢。
我國環境信息披露主體較少是因為當前尚缺乏有效的內外約束機制,信息披露的全面性未得到足夠重視。國內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仍缺乏統一標準,需要推進信息披露標準化,然而相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公司信息披露的形式。雖然環境保護部門、中國證監會等部門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進行了規定,但行業的各項條例與企業的實際情況,包括環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內容和頻率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信息披露的效率與質量都不高。長期以來,綠色金融相關信息的披露缺乏整體的鏈設計和制度安排,涉及到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各行政部門之間傳播的環境相關信息。生態環境部、中國人民銀行、證券監督管理委員和其他部門在其管轄范圍內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要求上存在明顯差異。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導致環境信息不完整,部門分離等嚴重問題。環境信息披露的主體通常同時擔任信息發布者和使用者這兩個角色。然而發布者有試圖隱藏對自己不利信息的可能性;作為使用者,信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又存在固有的要求。由此可見,披露和使用信息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沖突。因此,我國應當不斷完善環境信息披露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體系,統一公示和使用的標準,在統一的信息披露平臺基礎上建立健全和較為透明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監督,構建和完善綠色金融產業鏈信息披露機制。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我國的綠色金融業務規模逐漸擴大,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出現的需求不斷創新綠色產品。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剛剛起步,金融市場體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信息披露體系不到位等諸多問題仍是綠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障礙。我國應當著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法制環境,與市場共同構建綠色金融市場機制,鼓勵中介機構的建立和證券、信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參與,完善評估體系和信息披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