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娜娜
(汝州市教師進修學校 河南 汝州 467599)
核心素養是當今國內教育界熱論的話題,也是新時期中小學校課改的核心,其歸根到底是培養人的問題,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實質上是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而利用我國古代傳統優秀的文化思想培育引導學生的素養尤其重要。
核心素養一定意義上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闡述,指的就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生活、個人發展和社會需要都不可或缺的素養。
當前教育改革的內容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科之間有共同的核心素養,也有學科自己單獨的核心素養。美術學科以獨特的語言體系來引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具體而言,通過對學生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五方面的培養,使其成為有素養的人,這就是立德樹人的目的。但凡有素養的人,可以說有“教養”,外化于行,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睿智而具有創造力,內化于心,在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有良好的品質。
課堂上,學科知識包括對美術作品、數字圖像、影視作品或生活中各種圖像符號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質、技法和風格特征等的認識、比較與辨別等。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僅僅依靠知識的簡單累加,不能真正提升一個人的素養,反而會出現“學霸型”缺乏素養的、人格扭曲的人。宋代蔡京善書法,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譽,但兇狠狡詐、舞弄權術,終被人們所唾。當然,素養也不是天生的,“人之初,性本善”,還需學生后天知識的沉淀與深度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提升為觀念,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經驗(需要有批判精神),讓知識學習成為交往與協作的必備工具。以核心素養為趨勢的課堂改革,所摒棄的是“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等泯滅了學生個性和創新力的教育方法。
實踐是素養的本源。毛澤東的《實踐論》闡述了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往復循環過程。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只能在美術的教與學中產生、培育、發展。美術教師運用傳統與現代的媒材、技術和美術語言,指導學生通過構思與反思,創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或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與情感。當前,學校教育(就美術教育而言)在很大程度脫離了實踐,從目的、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不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回應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種問題,造成學生缺乏扎實的美術功底和良好的專業訓練,更談不上什么哲學思維了。美術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和變通的方式進行構想,并利用傳統和現代的材料、工具與方法進行創造和實踐。因此,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離不開實踐和知識的創新。
由于受到審美價值和啟蒙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面對琳瑯滿目的美術課類和校外不菲的培訓費滿面迷茫、無奈,而教師也是一臉的浮躁。素養是將知識與技能、認知與情感、創造性與德性融為一體的素質或品質。審美判斷,就是美術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美術作品中所隱含各種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別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進而做出自己的看法與判斷。教師要有一種“社會良知”或“社會良心”,這樣在美術實踐與創新中才能用作品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高度關注,從而保持一種理性的判斷與積極的建設性態度,既能擔當,又能寬容,形成健康的心態與科學的價值觀。
核心素養的培育應包括自我激勵、主動學習的態度和習慣養成以及為自己制定人生發展規劃的能力。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突出表現為“自我管理”,包括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實現、檢測全過程以及對目標的反思。這就是教育所追求的價值目標。試想,當一個人能夠專心致志地從事美術學習與創作,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諧而自然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問題,肯定是有益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在美術教學中,教育者不能夠“因材施教”,針對班上學生劃分不同群體,對自我管理弱的學生采取“鴕鳥政策”,對之很少理睬,似乎只要不影響教學秩序就好,或者責備、抱怨、體罰等,很少反躬自省,這樣學生也往往出現自信心的崩潰的情況。這種做法使美術教育不斷陷入嚴重危機之中,使核心素養的培育陷入步履維艱的狀況。美術課堂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增加學生的教育知識。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不是簡單的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疊加,而是將美術學科或跨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美術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美術學習期望獲得的主要成就和社會人生的再思考。
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關鍵在于培養的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簡言之就是德才兼備,從而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核心素養的培育本質上是立德樹人,小則是學生個人發展的必備素質和品質,大則是國家社稷。中國有很多鼓勵人們追求高尚人生境界的哲言哲思,這種文化現象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揮之不去的文人情懷。美術學科教育就是要挖掘這些精髓,用哲理的創作與領會來打量人、思考人和培育人,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人生中的“得失”“進退”“憂患”。
儒家學說非常重視人性的修養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尤其提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精神,強調“當下”,歷代藝術家在創作中也很重視這一點,所創作的現實主義作品往往發人深省、深思。當代美術家周思聰的作品《礦工圖》(1982年)表現了平民主義,畫面雖然充滿了對苦難的審美,但這種“怒而不怒,哀而不傷”悲劇美深深撞擊了讀者的心靈。徐悲鴻的《愚公移山》(1940年)借助中國古代傳說故事展現當時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至今仍有啟發意義。元代畫家龔開《駿骨圖》,圖畫中一匹瘦馬,長頭瘦身子、細腿大圓蹄、長鬃粗尾隨風飄動,垂頭漫步于荒漠中,抒發了畫家空懷壯志、不得施展的苦悶。用線條、色彩闡述儒家的“入世”、經世致用思想,對不朽生命的追求、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思索,是古今畫家的一個創作方向。
道家教誨人要“越名實而任自然”,強調“豁達”“自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無知無欲、無爭無執、見素抱樸、無為而為”。中國傳統山水畫一定程度上有“道家”的影子。五代時期,畫家居然創作的《萬壑松風圖》,畫面取高遠構圖,近景山腳下溪塘小橋,山澗溪流奔騰而下,茅屋坐落在密林叢中,水村中一白衣文士安坐,若有所思,而山體虛實相生。道家哲學所反映人的自然性和本體性,“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莊周夢蝶就是這樣。清初六家之一的王鑒,所創作的《夢境圖軸》構思奇特、筆墨精湛、山勢高聳、密中見秀,虛無縹緲、境界幽深[1]。當然,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僅有“道家”的精神內涵,也有“儒家”的痕跡。例如,南宋時期,畫家馬遠的代表作《踏歌圖》,峻峭奇異的高峰和煙霧迷蒙的樹林,清曠高遠,有幾個農夫頗帶醉意地踏歌而行,在超脫凡俗的意境中,增添些歡快的現實主義色彩。
佛家的哲學思想也講究人性的修煉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強調要想真正地擺脫痛苦,就必須徹底去除欲望、破除心魔、追求圓滿,就好像在菩提樹下佛陀身上所發生的事情,也同樣會發生在每一位堅持修煉直到最后的佛教徒身上——“涅槃”。人人都有佛性,我國禪宗就指出“我即佛”“佛即我”。只要人人堅持修煉、堅定信仰,就可以達到目的。東漢佛教傳到我國之后,對當時的美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也產生了一批在中國繪畫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畫家和繪畫理論著作[2]。佛教美術主要體現在建筑、雕塑和壁畫上。例如,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像,透過佛身壯實厚重、韻律般的道道曲線,以及額面上大而彎曲的眉線和微微浮起的唇線,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氣息。有人曾言:“當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對視時,你會頓覺心境空靈升華,恬然平靜,會立時變得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美術學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難免落入俗套,學生安于現狀或者產生厭學,社會上家長竭力送學生上藝術班,只想讓學生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美術教師也忙于利用業余時間辦班賺錢[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文精神相去甚遠,浮躁成為社會的一種通病。而美術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應該是不斷提升學生對社會和人生問題的關注,不斷提升人生的境界,而不是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在美術課堂中,把哲學與美術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反思當代人的存在困境,尋找解脫的教育救治之道,此乃學生核心素養之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