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晨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中國有句古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戲曲作為我國燦爛的音樂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傳統戲曲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兼收并進,直至傳承發展至今的現代戲曲。
西方傳統作曲技術是西方浪漫主義音樂不斷發展的成果。將西方傳統作曲技術應用在當代戲曲音樂的創作當中,也是對當代戲曲音樂發展的助力[1]。
織體是音樂的結構形式之一。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在"時間"上的形式,一是在“空間”上的形式。
傳統戲曲采用單聲部音樂表演形式,也就是只有一條旋律,音樂演奏效果比較單一。而西方的多聲部創作技術,也就是復調形式,讓音樂旋律表現得更為豐富。同時,相比較于單聲部創作技巧,多聲部創作技巧更為復雜一些。而引入西方多聲部音樂創作的方式方法,可以使現代戲曲音樂更加豐滿,演唱表演效果大大提升。
簡單來說,單聲部音樂表演是指一段音樂演唱下來通常只有單個旋律。例如,一個人在沒有伴奏下進行清唱表演,這時呈現出來的只有人聲,所有單獨呈現出來的人聲都是單聲部演唱。而多聲部音樂表演是指多個副旋律修飾一個主旋律。例如,一個人進行演唱,其他幾個人給其和聲,或者是單獨演唱時,有樂器等伴奏和聲,這些都是屬于多聲部表演。如《京調》《迎親人》《紫竹調》《吳江歌》《采茶舞曲》《昭君怨》《將軍令》等,是西方多聲部音樂創作與傳統戲曲結合的典型。
以京劇《鎖麟囊》為例,這部京劇可以說是西方多聲部音樂創作與現代戲曲音樂典型有機結合代表的最佳代表。該戲曲完美的應用了多聲部音樂創作的方式方法,以不同的多個復調來襯托唱腔的主旋律,這些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復調相互配合,每個復調相互之間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最為搭調的有機結合體,令復調和唱腔相輔相成,使得整場戲曲表演下來,戲曲曲調飽滿、情感內容豐富,音樂形象傳達的十分到位,給觀眾不一樣的聽覺體驗,顛覆人們心中傳統的戲曲音樂表現形式,完美地將西方傳統多聲部音樂創作技術應用在當代戲曲音樂的創作當中。
類似于京劇《鎖麟囊》,以西方傳統多聲部音樂創作方式方法的戲曲還有《采茶曲》等,演奏過程當中盡顯音樂特色。據此可以得出,學習和引用西方傳統多聲部創作,有利于推動現代戲曲音樂的蓬勃發展。
傳統戲曲只有主唱腔的表演形式,比較單調,演奏效果也比較枯燥,這也是傳統戲曲無法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將戲曲音樂表演與西方樂隊組織形式相結合,有助于豐富戲曲本身,使得表演形式不那么單調,也使戲曲音樂的表演內容更為豐富,緊跟時代的腳步,引起當代年輕人的注意。當代戲曲音樂創作結合西方傳統樂隊的組織形式,是傳統戲曲音樂向現代戲曲音樂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2]。
西方傳統的樂隊組織是指各種樂器的組織形式,也就是將樂器組成一個樂隊,加入戲曲音樂的表現形式中。樂隊組織形式的主要樂器是管弦樂器,其中包括二胡、嗩吶、琵琶、大阮等樂器。在現代戲曲音樂的發展后期,還出現了以西洋樂器與我國傳統樂器相結合的樂隊組織形式進行的現代戲曲音樂表演,如《梁祝》《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蘇三》《楊門女將》等戲曲音樂,都是當代戲曲音樂創作與西方樂隊有機結合的優秀成果。
以京劇《駱駝祥子》為例,該戲曲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充滿了舊時中國的韻味。京劇《駱駝祥子》在戲曲的表演當中添加了三弦、嗩吶、大鼓等大件傳統樂器組合成的樂隊,樂器相當于觀眾的情感催化劑,幫助觀眾融入戲曲表演的氛圍當中。樂器演奏的配樂與唱腔的巧妙結合使戲曲表演更加完整,也使得戲曲故事展示更為生動傳神,烘托出故事情節發展的曲折,充分展現了體現中國特色的音樂元素。特殊選材的樂器充滿著北京地方特色,也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北京印象。再比如《紅燈記》,該戲劇也改用西洋管弦樂器,使戲曲伴奏達到了新的高度。
類似《紅燈記》,應用了西方傳統樂隊組織形式的戲曲音樂還有《野豬林》《望江亭》《紅樓夢》《胭脂》《天仙配》《昭君出塞》《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杜鵑山》等。由此觀之,學習和引進西方傳統樂隊組織形式,有利于推動現代戲曲音樂的進步與完善。
西方傳統和聲形成于歐洲10-16世紀,是歐洲音樂家們關于音樂文化發展杰出的思想文化結晶。傳統戲曲采納了西方傳統和聲,將和聲與戲曲音樂結合創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聲體音樂形式。這一方法不僅能凸顯現代戲曲音樂本身與眾不同的特點,也能使現代戲曲音樂更具有多樣的音樂色彩性,有助于我國現代戲曲音樂形成自身的音樂特色[3]。
西方傳統的和聲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相同的音在一定條件下同時發出,相互協調、相互配合,達到最佳的演奏效果。而和弦則是三個或三個以上不相同的音,在適當的條件下同時發出所形成的音樂形式,形成的音色更加圓潤、飽滿、突出。因此,西方傳統的和聲創作技巧對于建立聲語言方面有其特有的意義。
以京劇《紅燈記》為例,該京劇的創作表演形式最為典型,是戲曲音樂與西方傳統和聲巧妙結合的典型作品,其表現風格也是別具一格,表現內容豐富。《紅燈記》采用了以和弦為主的和聲形式,其創作表演主要運用了宮調式和聲、商調式和聲、徽調式和聲、調式和聲、羽調式和聲以及異調配置和聲,將唱腔與多聲部和聲相互融合。在此,多聲部和聲很好地修飾了主唱腔,為主唱腔表達的內容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使舞臺效果達到頂峰,充分展現了和聲在戲曲中的作用,豐富了戲曲的旋律,使其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類似此戲曲,采用西方傳統和聲技術的戲曲音樂還有《龍江頌》《豐收凱歌》《杜鵑山》《飛渡云塹》。西方傳統和聲創作技巧對于推動現代戲曲音樂的多樣化有很大的幫助。
西方傳統作曲技術對我國現代戲曲音樂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學習并引進西方優秀文化成果是戲曲傳承人不可推卸的責任。現代戲曲音樂要創新發展,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容并包。由此可見,學習并引進西方傳統作曲技巧是發展我國現代戲曲音樂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