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梅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南亞中心 北京 100040)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簡稱國際臺)創辦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國向全世界廣播的國家級廣播電臺。國際臺全天候使用65種語言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是全球使用語種最多的國際傳播機構。2018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深化機構改革方案,國際臺與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共同組建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隨著中國國家勢力的日益壯大以及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媒體需要進一步提高影響力,才能匹配我國日益崛起的大國形象。通過對南亞鄰國尼泊爾外宣工作發展變化的分析,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可以以小見大,有益于更好地展示當代中國的形象,更好地服務治國理政、定國安邦大局,更好地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水平,讓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更富親和力、更有感染力。
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鄰中國,西、南、東三面與印度接壤,與青藏高原僅一山之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尼泊爾一直是中國對外宣傳的重點。在涉藏問題上,尼泊爾政府始終堅定支持“一個中國”政策,表示“決不允許任何勢力在尼泊爾從事反華活動”的立場。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共同建設的逐漸深入以及“南亞大通道”構想的提出,尼泊爾與中國之間經貿、人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強,尼泊爾在我國戰略發展中的地位也愈發重要。
19世紀50年代,尼泊爾涌現出大量私營印刷媒體。同一時期,尼泊爾首家國營廣播電臺“尼泊爾電臺”正式成立。1985年,尼泊爾成立第一家電視臺,該電視臺為政府性質。1990年,尼泊爾王國憲法頒布,該憲法首次出現保障新聞和出版自由的內容。因此這一時期出版發行的報紙數量劇增到約200種。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逐漸出現了私營的廣播電臺及電視機構。
21世紀以來,尼泊爾傳統媒體快速向新媒體轉變,主流媒體紛紛開設自己的網站。據不完全統計,經尼泊爾新聞委員會注冊的網站已超過200家,互聯網成為尼泊爾受眾獲取新聞資源的主要手段[1]。
近年來,新型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成為尼泊爾青年一代最常使用的資訊瀏覽工具。2015年,尼泊爾發生特大地震。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利用Facebook和Google等社交媒體資源尋找親人。
1975年6月25日,中國國際電臺尼泊爾語廣播正式開播。目前,尼泊爾語廣播每天播放廣播節目4個小時。除尼泊爾本土以外,尼泊爾語廣播輻射不丹、印度、孟加拉國、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尼泊爾廣播重點打造“每日新聞”“國際銳評”“中國西藏”等品牌節目,形成了廣泛的聽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尼泊爾歷屆總統、總理、部長級高官及各政黨的主要領導人都接受過尼泊爾語部的采訪。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于2003年12月開設尼泊爾語網站,2009年11月尼泊爾語網站改版,網絡電臺開播。國際臺尼泊爾語廣播還與當地都市調頻電臺建立合作關系,在節目素材方面實現共享。隨著節目形式不斷多元化,尼泊爾受眾可以從更多種渠道接收到國際臺的節目。
2017年,為適應尼泊爾受眾接受信息習慣的變化,國際臺尼泊爾語部注冊Facebook官方賬號,經過精心經營,現粉絲數量達到2430068人,約占尼泊爾總人口的1/10。
國際臺尼泊爾語廣播開播以來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廣播、網站、新型社交媒體相融合的多媒體平臺,節目內容由單一的廣播形式擴展到圖文報道、視頻報道、視頻直播等多種媒體形式。但是同國際一流媒體相比,還存在很多不足,還需凸顯媒體特色,打造更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渠道。
由于尼泊爾與中國的受眾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受眾群體、接收手段、收視習慣也大有不同,如何用尼泊爾受眾更能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成為對尼外宣工作人員必須深入探討的問題。尼泊爾語廣播在非新聞性報道時應突出自身語言特色,深入了解、分析受眾習慣,摒棄慣用宏大主題、宏大口號的習慣,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只有在內容、形式、方式等各方面引發受眾的共鳴,才能進一步拉近與受眾距離,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提高受眾的“黏性”。
尼泊爾青年群體以及高社會階層的獲取訊息的主要來源已從傳統媒體轉向網絡和新型社交媒體。上述群體也是我國對尼泊爾宣傳的主要目標人群。因此宣傳報道要改變傳統的單向宣講的方式,適應新媒體的有差異、重互動的發展趨勢,對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從報道形式和內容處理上進行差異化區分。
以吸引更多年輕及高社會等級受眾為目的新媒體平臺就要符合新興媒體的特點:
1.內容更加注重貼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
對近半年尼泊爾語Facebook賬戶發表的近3000條國內、國際新聞進行對比分析。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涉及尼泊爾與中國合作建設、中國農業發展、辣椒與包子的新聞訊息明顯能夠吸引更多的瀏覽量。具體分析來說,尼泊爾與中國合作建設,符合尼泊爾受眾地震災后重建的迫切心理。尼泊爾的主要支柱產業是旅游業和農業,中國各種農業發展經驗的介紹和豐收的景象更加貼近尼泊爾受眾的生活需求。不難看出,只有內容貼近受眾的心理需求,才能產生更好地傳播效果。
2.形式更加靈活、多變
通過實踐對比,我們發現,將內容相近的新聞訊息相對比,配有圖片的新聞瀏覽量明顯高于未配有圖片的;時間短小、節奏輕快的視頻播放效果往往高于時間較長的;有互動的直播節目播放數據遠遠超過單一宣介式直播。
事實證明,同一條新聞,在不同的平臺使用,絕不能千篇一律。要定期分析、總結受眾興趣的特點和變化,并根據新媒體平臺受眾特點,適時調整報道內容和方式,這樣才能得到更加理想的傳播效果。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平臺,無論內容形式如何變換,我國對外宣傳工作的主要目標仍然是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局。這就要求對外宣傳機構不斷修煉內功,“對標”國際一流媒體,搶占報道的第一落點,充分整合和利用一切資源,用創新思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實現“本土化”“國際化”的對接,增強國際傳播的穿透力、感染力和權威性,真正達到介紹中國、宣傳中國的效果。
對尼泊爾宣傳工作是中國外宣工作的一個縮影。通過對尼泊爾外宣工作中新型媒體的影響進行解析,可以以小見大,有助于規劃外宣布局,制定符合實際的方案,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建設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