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朋
(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湖南 長沙 410003)
多年來,湖南衛視始終堅持新聞立臺,堅持“導向金不換”,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講好“中國故事”“湖南故事”,推出了一系列以時代熱點為表達契機,積極貫徹并呼應國家戰略的主旋律大片。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實實在在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與芒果TV主動對接國家宣傳項目,塑造國家形象,推出《我的青春在絲路》三月季和八月季兩季節目。在中宣部印發的《“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宣傳報道方案》中,節目被列為國家“一帶一路”整體宣傳計劃的重點項目。
節目播出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第一季節目已獲得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表揚。中宣部《新聞閱評》、國家廣電總局在官網上專門發文,面向全國宣傳系統通報表揚,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也親自批示肯定,湖南省委宣傳部也通過《閱評簡報(新聞)》表揚肯定該節目。2018年中非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將節目作為外交禮物,贈送給了非洲國家元首;2018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局長聶辰席隨習近平主席出訪菲律賓時,還將《我的青春在絲路》等視聽產品在菲律賓新媒體上投放,實現了中國故事更廣范圍的有效傳播。
在國際和國內平臺上,《我的青春在絲路》榮獲諸多獎項,其中第一季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18年第一批推薦的優秀國產紀錄片,第二季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2018年年度優秀網絡紀錄片;在中宣部宣教局指導的“你好,新時代!”青年創意微視頻大賽中,獲得評委會特別推薦大獎;在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上,獲得人文類節目二等獎,還獲得湖南省第三屆網絡原創視聽節目獎,以及湖南省2018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在2019年3月,首屆中加電視藝術節上,獲得最佳紀錄片獎。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五年,為了宣傳好“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湖南廣播電視臺于當年3月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推出了新聞紀錄片《我的青春在絲路》第一季,共5集節目。節目播出后反響良好,芒果TV一家網站的總點播人次突破2000萬。
從網絡渠道獲悉此節目后,中宣部新聞局要求湖南廣播電視臺繼續制作《我的青春在絲路》第二季,并將該節目列為國家“一帶一路”整體宣傳計劃的重點項目,以配合2019年中國幾大主場外交,呼應2018年9月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11月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外交活動。中宣部領導也對整體方案批示確認,并通過湖南省委宣傳部通知湖南廣播電視臺。
接到中宣部的宣傳任務后,湖南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廣播電視臺將《我的青春在絲路》第二季列為年度重點宣傳項目,并要求湖南廣播電視臺在資金、技術、隊伍、播出時段上全力支持,投入項目總預算達2000萬元,抽調精兵強將組成14個采訪組,奔赴“一帶一路”沿線的14個國家進行采訪。采編人員努力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克服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蚊蟲叮咬、水土不服及感染疾病等重重困難,努力創作精品大片。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用了大半年時間,攝制組全部行程加起來超過10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5圈。
2018年8月20日至9月12日,《我的青春在絲路·八月季》14集紀錄片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雙平臺順利播出。為擴大節目影響,湖南衛視對頻道編排進行大膽創新,真正做到了拿出好時段播出好節目,特別安排在晚間7:30黃金檔推出該紀錄片。14期節目聚焦一批在異國他鄉默默無聞、埋頭苦干的年輕人,如實記錄他們在當地農業、醫療、考古、體育、交通和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奮斗與堅守、快樂與憂愁。節目聚焦于充滿干勁的青年一代,這是中國主流媒體首次將鏡頭集中對準“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青年群體,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淵博知識、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優良品格,為當代年輕人樹立起一個個鮮活的青春榜樣。
節目思想內容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真正體現了絲路國家的民心相通、其樂融融、互利互惠,充滿正能量。這部紀錄片的藝術品質也是一流的,堪稱精品。為增強節目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節目組采用大片制作模式,大量使用航拍無人機、智云手持穩定器、滑軌等先進設備,運用延時拍攝、特殊角度拍攝、隱藏式拍攝等特殊手法。
《我的青春在絲路·八月季》還在融合傳播上進行了大膽探索,除了在湖南衛視黃金時段播出、芒果TV首頁重點推送外,還向其他媒體開放版權,共同傳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央視網等媒體推出《我的青春在思路》的節目預告和鏈接;紅網、新湖南等新媒體開辟專欄;新浪、今日頭條、騰訊等網絡媒體也進行了重點推送;國務院國資委官方微博國資小新、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國家能源集團之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中國建筑、兵工之聲、中國一汽、中國五礦、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等近百家國企官網也集體發聲推介,建立起了有效的立體傳播模式。
節目在湖南衛視收視成績良好,CSM全國網收視列省級衛視前列,好幾次居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前茅;精準地抓住了年輕受眾,其中4-23歲的觀眾數量占總收視人群的比例高達41.2%。節目在芒果TV專題頁面的點播突破5000萬人次,遠高于同類型紀錄片的點播量。“一帶一路”和“青春”正在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門話題,在微博搜索上,“我的青春在絲路”話題閱讀量已經達到2098萬人次。被報道的中國企業和個人,有些雖然身在海外,也都想方設法通過湖南衛視或者芒果TV收看節目,中鐵大橋局帕德瑪大橋項目部、葛洲壩集團巴基斯坦SK水電站項目部、阿爾及利亞邵陽路橋項目部都組織了員工集體觀看。被祖國關注和牽掛,讓工作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建設者倍感溫暖和榮光,更加覺得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意義、有價值。
《我的青春在絲路·八月季》唱響了絲路上的青春之歌,為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營造了良好氛圍,受到了諸多肯定。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湖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媒體監測簡報》專報第77期上批示:“最近湖南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我的青春在絲路·八月季》和《鎮起風云》都很好,體現了時代脈搏和湖南發展,宣傳了正能量,提供新經驗,應予以充分肯定”。
2018年9月6日在湖南開幕的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上,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會見到訪非洲國家元首,并以東道主的身份,將《我的青春在絲路》紀錄片作為外交禮物,分別贈送給幾內亞比紹、塞拉利昂和剛果共和國的總統。塞拉利昂總統朱利葉斯·馬達·比奧接受了《我的青春在絲路·八月季》攝制組專訪,這是他上任以后第一次接受中國媒體訪問。由于這次采訪建立起的信任和了解,在對非投資論壇會議期間,他和夫人一行專程來到湖南廣播電視臺參觀考察。2018年9月19日,中宣部副部長徐林在中宣部全國媒體深度融合推進會上說,湖南衛視《我的青春在絲路·八月季》講述了一個個中國醫生,中國青年和非洲當地人民一起工作、生活、交流的故事,有力唱響了中非合作的最強音。
《我的青春在絲路·八月季》呼應了重大時事熱點,節目播出時間恰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對非投資論壇舉行。該紀錄片被稱贊為“絲路上的青春之歌”,一批朝氣蓬勃、才華橫溢的建設者深深打動了廣大觀眾,不僅廣大觀眾和網友好評如潮,也得到了國務院國資委、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到訪湖南的非洲元首的高度肯定,取得了收視影響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根據新修訂的第五代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7],云南全省國土面積84%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隨著經濟建設不斷向山區、河谷等地震高風險區發展以及人口增加、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經濟發展GDP的快速增長等因素,暴露于地震災害高風險區的生命財產總量增加,20世紀80年代以后,特別是21世紀以來,云南地震災害損失急劇加大。2014年魯甸地震與景谷地震造成了逾270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GDP總量的近3%,其中,魯甸MS6.5級地震直接經濟損失近200億元,是1996年麗江MS7.0級地震損失的近50倍。
“新絲路”奏時代強音,“新青年”彰顯中國新形象。按照中宣部部署,以配合2019年4月即將召開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的青春在絲路》第三季又于2018年底啟動,節目于2019年4月7日至11日、14日至18日晚19點30分,在湖南衛視與芒果TV同步播出。第三季聚焦在10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國青年人身上,他們的領域涉及農業、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多個方面,用“青年絲路人”的擔當與責任,傳播絲路國家之間民心相通、互利互惠的溫情大愛,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奉獻光與熱。《我的青春在絲路》第三季創作的主要特點有:
“青春”語態傳遞“一帶一路”美好愿景。“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凝聚世界的力量,也更需要凝聚中國青年的力量,中國青年建設者點亮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青春度,他們正在形成“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的“知——行——創”模式。《我的青春在絲路》系列紀錄片是中國主流媒體首次將鏡頭對準“一帶一路”青年建設者們,將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結合,用青春語態表達主流價值,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人優秀的工作能力和優良的精神品格,彰顯了大國情懷[1]。青年一代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共同加入“一帶一路”建設,是歷史潮流的延續,也是面向未來的正確抉擇。
第三季繼續延續“青春”,精心挑選了10位中國青年人的面孔,雖然他們只是社會中的平凡一員,卻能通過自己在絲路沿線國家的努力和服務,展現“青春應有的模樣”。比如在《東帝汶:麝香貓的秘密》節目中講述了云南小伙李滿雄以中國農業援助技術人員的身份扎根東帝汶13年的感人事跡。他將當地人忽視的麝香貓“糞便”,轉化為一種具有“黃金價值”的貓屎咖啡,成為幫助東帝汶發現貓屎咖啡的第一位中國人,助力東帝汶成為有機咖啡最大出口國,同時也向世界傳遞了一種生態平衡理念,奮斗的青春正如他所表述的那樣:“要像東帝汶瑪奇朵,要經歷風雨、陽光、烈火烘焙才會散發醇香和回味”。
《馬達加斯加:狙擊麻疹》節目中的主角張廣軍,是一名派往馬達加斯加南部安布文貝醫療點的中國醫生,在當地基礎醫療嚴重缺乏又遭遇了當地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麻疹爆發的情況下,他沉著應對這場異常艱難的生死救援。因為當地人缺乏就醫意識,迷信“巫醫之術”,張廣軍便走進患者家庭,耐心勸說并積極宣講麻疹預防和治療的知識,用實際行動,挽救了一個個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小生命。醫者仁心,張廣軍感悟到的青春收獲是“盡我所能,解除患者病痛”,中國醫生扎根“一帶一路”沿線最貧困地區,以精湛的醫術和大愛無疆的人道主義精神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由衷的稱贊。
通過個體敘事來闡述“一帶一路”倡議。用世界人民都能明白的敘事方式闡述“一帶一路”大戰略。為了增強紀錄片敘事的親切感與代入感,吸引更多的觀眾產生共鳴,《我的青春在絲路》改變以往宏大主題的嚴肅基調,把鏡頭對準平凡小人物,采用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以個體敘事表現宏大主題,還原了他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中的困惑、迷茫與抉擇,用個體故事映照當下的國家,用年輕人自己的選擇來彰顯自我價值和認知,用大國包容情懷與真誠交流化解文化隔閡,增進民心相通。
第三季所選擇的十位人物中,有5位人物故事來自央企在海外建設的項目,他們在“一帶一路”合作共建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讓觀眾深入感受到“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貢獻和中國智慧。比如在《迪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節目中,迪拜哈斯彥項目是中東首個清潔燃煤電站,由哈爾濱電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東地區首個由中資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的電站,作為項目現場副經理鐵思佳,如何解決工程建設與環保保護是他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海域珊瑚“體檢”和水質報警事件中,他對環保預案及時調整應對的專業態度,使阿聯酋海洋環境保護組織主席阿里從不信任鐵思佳到成為鐵思佳的“老鐵”的情感轉變,而這種轉變也從側面表現了中國企業在國外建設中的高標準和嚴要求,樹立了央企出海建設的良好口碑與形象。在恐怖襲擊頻發的阿富汗,中國十九冶集團正在援建喀布爾大學的綜合教學樓,李沛龍作為項目副經理以嚴格的安全審核管理,使項目順利通過中國商務部組織的中期驗收檢查,工程質量評定為最高等級“優良”。
在巴西,國家電網和中國電建的施工人員盧軍,參與承建了拉美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它將巴西第二大水電站——美麗山水電站的電力穿越亞馬遜雨林直接輸送到2518千米之外的負荷中心。在烏干達,中國水電八局員工黃捷,他參與建設的卡魯瑪水電站建成后將為烏干達每年提供40億度電力。
一個個鮮活而又平凡的個體,是“一帶一路”建設中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以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用青年人的話語詮釋著“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與“和平絲綢之路”的美好理念,讓“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這也正是中國青年走出國門將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的最好印證。
極端地域的奉獻,彰顯青年不息奮斗精神。絲路精神是開拓與包容,是共創與共生,是千年歷史沉淀下的一筆寶貴財富,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我的青春在絲路》第三季運用懸念、細節描寫等方式展現事件發展、人物情感關系的變化,呈現匯聚青年才智的絲路精神[2]。這次報道的中國青年,涉及農業、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多個工作領域,扎根于充滿疾病、貧窮和硝煙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他們不畏艱難,擔負起溝通融合與創業打拼的時代使命。
張廣瑞是津巴布韋反盜獵項目的一名中國志愿者,本可以過上富足安定生活的他,卻選擇自費前往野生動物盜獵猖獗的津巴布做志愿者,將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投入到保護野生動物和公益活動中來,為了尋找一頭帶上中國項圈的大象,他簽下“生死狀”,帶領團隊徒步深入無人區。中國醫生張廣軍則踏著前輩足跡,毅然趕赴連馬達加斯加本地醫生都不愿前往的安布文貝提供醫療技術,在當地展開為期兩年的援外醫療服務。中國援建阿富汗喀布爾大學項目工作人員李沛龍,在爆炸、綁架、搶劫等暴力犯罪的重災區,以嚴格的安全管理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中國科學院的周娜博士,作為一名女性工作者,在黃沙漫天的毛里塔尼亞,說服當地環保部門改變觀念,協商農戶管理防護林,以真誠溝通化解取水的危機,實現以滴灌的灌溉方式種樹防沙的目標,讓撒哈拉重現綠洲。這些年輕人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而放棄國內優越的生活,他們不懼怕異國他鄉的陌生和孤獨感,他們揮灑智慧與汗水,用青青踐行一項中國偉大的事業,擔負起傳承“偉大絲路精神”的歷史使命。
以震撼視覺呈現“絲路”青春大片。攝像組運用新聞大片制作模式,大量使用航拍無人機、智云手持穩定器、GoPro、FS7、5D4、攝像機滑軌等先進攝像設備,采用特殊視角拍攝、隱藏式拍攝、延時拍攝等高難度手法,力求將鏡頭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放大到極致,通過畫面、聲音、剪輯這三方面的創新敘述,帶領觀眾進入濃郁的風土人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故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第三季拍攝畫面更加注重形象化、去中心化。每一集開頭用一組唯美鏡頭展示故事發生國的國旗、地域風貌、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視覺元素,將主題帶入受眾視野;為抓細節、提高故事信息量,采取人物特寫的多角度拍攝,用豐富的視覺色彩與高密度快速剪輯形成一個個視聽高潮,帶來強視覺沖擊的震撼畫面。每集結尾通過深含意境的畫面和既能高度概括主題、人物特征又能直擊觀眾心靈的“青春收獲”,引發觀眾認同感,較好契合“青春”創作意象。節目中還大量使用航拍鏡頭,增強畫面張力,提升觀眾的感受性體驗。《津巴布韋:大象守護者》攝像記者大量使用航拍鏡頭來表現野生叢林中兇猛野獸與殘忍盜獵者帶來的驚悚感覺,營造出要帶領觀眾去尋找失蹤野象任務的緊張氣氛。在《印度尼西亞:海底種珊瑚》中,攝像記者潛入海底用GoPro拍攝因當地漁民屢次用炸彈炸魚造成海底熱帶雨林中珊瑚礁、海洋魚類遭受嚴重破壞的景象,讓觀眾切身體會到主人公在印尼修復珊瑚礁工作的艱難與執著勇氣。
深入踐行“四力”,打造勇立潮頭的新聞鐵軍。《我的青春在絲路》是湖南廣播電視臺舉全臺之力打造的重點項目,總投資超過2000萬元,主創團隊除了來自新聞中心的主力記者、編導和攝像之外,還有來自湖南經視頻道、都市頻道、電視劇頻道、芒果TV等多頻道、多部門的策劃人員和制作力量。他們深入踐行“四力”,用腳力踏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第一線,用眼力找尋“新絲路”精神傳承,用腦力挖掘青年絲路人奮斗背后大國情懷,用筆力道出青年人追夢絲路的真情實感。
《我的青春在絲路》三季以來,攝制組總行程超過20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50圈,第三季節目中,拍攝選址大多都在全球最危險、最貧窮地區,許多拍攝地都位于戰火硝煙未曾完全消散和瘧疾蔓延的國家,創作團隊在拍攝過程中,也遭遇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阿富汗3000萬人口有1億支槍,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土地埋有15枚地雷,攝制組的“長槍短炮”每天都需要近距離對準當地警察和武裝人員的真刀真槍,“防彈衣”成為記者工作標配,攜槍士兵成為攝制工作者如影隨形的伙伴。在達喀布爾,攝制組在距離大使館不到10公里的地方親臨一場汽車炸彈爆炸案,記者們常常是在槍聲中入睡,炮火中驚醒。在津巴布韋的記者,曾在叢林野生動物襲擊中求生,在樹上懸空搭建木屋,河灘上扎營入睡,巨型蜥蜴、鱷魚就在腳底,偶爾遭受能導致致命昏睡病的舌蠅叮咬。在旱季高溫缺水的撒哈拉,漫天黃沙,寸步難行,沙漠中推車成為攝制組每天必須要做的事。
多元化發力形成強大傳播合力。湖南廣電把握了全媒體時代下媒體融合帶來的重大機遇,緊跟政策導向,已基本形成湖南衛視與芒果TV“一體兩翼、雙核驅動”的全媒體發展格局。《我的青春在絲路》湖南衛視新聞中心和芒果TV聯合策劃制作,有效整合媒介資源、生產要素、信息內容、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形成了融合多種傳播形態的全媒體矩陣。
《我的青春在絲路》第三季節目播出前,為擴大知名度、引發關注,湖南衛視的兩檔日播新聞欄目和芒果云提前推送節目預告片,30秒左右的預告片全面推廣覆蓋至湖南衛視、芒果TV和節目拍攝題材中人物所屬企業的有關網頁、客戶端、微博和公眾微信號。
節目播出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視新聞移動網等權威媒體,以評論形式點贊節目,以正能量故事講中國式青春;學習強國APP在全國總平臺“人物”專欄進行節目推送,國務院國資委官方微博國資小新以及節目主題人物所在央企官微聯動傳播集體發聲推介;臺網各大官微、官博、頭條、網易、搜狐、一點、天天快報等新媒體平臺集結,助力多維推送。近30家行業及垂直KOL矩陣轉發,節目話題“我的青春在絲路”閱讀量迅速增加3000萬,截至目前話題閱讀量超過5300萬,觀眾好評不斷,熱度持續攀升。第三季播出后,在湖南衛視收視成績良好,前期節目雄踞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節目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