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杰
(甘肅省通渭縣馬營鎮黑燕山學校 甘肅 通渭 743306)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說,既要教書,更要育人。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和社會環境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應該如何培養農村學生的素質,如何通過語文課堂增強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怎樣才能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這是擺在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更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俗話說,思則變、變則通。要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的宏偉教育目標,就應重視對中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每一代人的成長過程都需要持續“養成”,這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因此,“養成”教育在新課改背景下依然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1]。
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更應該重視這一問題。要借助語文課本中古今美文名篇和人物的故事,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在內心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讓傳統文化思想和傳統美德價值,通過語文學習內化為學生個人內在能量,使學生自我感受、提高認識,最終達到影響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素質的目的。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不斷發展的個體。因而,學生在成長和學習文化知識過程中,個性、情感、認知都在發生著變化。所謂個體的發展,就是指“人的身心諸方面及其整體性結構與特征隨著年齡的推移而發生不斷變化的過程”[1]。
我們教育學生是為了讓他們能夠自主成長,而不是教師讓學生怎么樣,學生就怎么樣。因此,教師不能把自己的個人主觀意愿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認可學生在興趣、愛好、動機、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方面的差異。要認識到,正是學生的這種差異、這種獨特性,才是學生不斷發展的前提。要在此基礎上鼓勵、激發、引導、促進他們發展,只有理性地認識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才能實施具體的因材施教[2]。教師不盛氣凌人、不居高臨下,坦誠、真摯地和學生交朋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喜愛,這樣學生對老師才會有親近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任何時候,沒有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沒有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就難以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也必然不會有思想上的徹底轉變。
農村語文文化課堂多年來將說教、批評、甚至指責的方式作為影響學生思想的基本模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語文文化教育方法難以奏效,必須提倡人性化的德育教育,也就是“以人為本”。例如:針對學生懶惰健忘的不良習慣,教師在課后主動擦黑板或整理書箱,撿起學生桌凳下的紙屑等,這些“小事”都能有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們要把語文當中的某些理念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進行實踐,以行導行,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3]。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教”甚至遠遠大于“言傳”的意義,老師自己就要成為榜樣。比如語文課上,語文老師寫一手工整、漂亮的板書字,對學生書寫的影響遠遠大于反復斥責學生書寫不工整。通過這些日常的細節我們可以得知,與學生一起身體力行,能產生行動教育的巨大力量。
要讓農村初中學生養成書寫心得、感悟事理的良好習慣。從中小學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對事理的認識尚不成熟。我們在語文課教育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他們缺乏理性認識的支撐。
語文教育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品德和人格力量呢?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讓學生在自主感悟與體驗中獲取知識,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獲取知識,學會主動體驗,自我教育,這無疑是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徑。
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并與語文里的人生道理結合起來,通過寫感悟心得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感受進行文字總結,這樣可以彌補語文教學中的欠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體會和理解。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自主實踐,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與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我們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價值,重視家風家訓美文。通渭地區有一個優良的傳統,那就是重視書畫,有道是“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的說法。這些字畫大多書寫朱子治家格言等文章,都可以成為學生課外閱讀,可以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影響學生的價值觀[4]。因此,語文教學不只在課堂,家風家訓名篇也是語文課外教育的好素材。
我們注意到一個學生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懷,離不開教師的教誨。學生除了學校生活之外,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家里度過的,這些書畫在不知不覺中延伸了自我品格教育,對學生素質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學生在家里的言談舉止,通過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交流,可以實現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總而言之,我們的語文教育不僅僅是文化知識、語言知識的傳播,也是德育的方式和途徑。在教育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與傳統家風家訓教育相結合,以語文促德育,以行為內化品格。對學生應該細心觀察,持續關注,對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熱情的鼓勵與肯定,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多次、反復地表揚會使他們鞏固優點、克服缺點,產生自豪感,增強自信心,能夠做得更好。避免填鴨式的語文教育,教師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做好孩子榜樣,多與孩子交流、溝通,通過語文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健康地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