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莎
(天津音樂學院 天津 300000)
古典音樂的普及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藝術市場發展程度。長期以來,古典音樂都是高雅、嚴肅的形象,相對于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僅僅面向小范圍受眾。在現代社會多重選擇的消費背景下,歐美地區古典音樂觀眾流失、觀眾老齡化等問題嚴峻,古典音樂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我國古典音樂市場卻愈發充滿青春與活力。
普及音樂會作為經典藝術的載體,承擔著拓展古典音樂受眾、提升城市藝術文化綜合競爭力以及以美育人的使命,對繁榮新時期藝術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據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截至2018年末,藝術表演團體17123個,比上年末增加1381個;全年演出312.46萬場,比上年增加6.4%;國內觀眾13.76億人次,增長10.3%?!雹僭鴵伟亓纸豁憳穲F總監的著名指揮家里奧·夏巴多來我國演出講學時預言:“古典音樂將在中國崛起?!雹谔旖蜍锢騺唽W院執行理事兼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布羅澤,也在2019年“京津冀交響樂藝術發展聯盟”成立時的講話中說道:“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③。
可見,古典音樂在我國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呈樂觀趨勢。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如何順勢而上進一步推動古典音樂的發展,成為我們當前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首要任務就是要是明確其發展方向:使古典音樂向大眾化發展,加強古典音樂在我國的普及化程度。由此,培育中國新一代的古典音樂聽眾成為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1]。
天津具有一定的經濟發展實力,但要想把天津打造成一個國際化、文明化程度更高的大都市,必須要大力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傳承和弘揚經典音樂藝術,積極推動經典音樂進入百姓生活,加強經典音樂文化傳播,對繁榮新時期藝術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5月11日晚,筆者有幸觀看了一場品牌音樂會。通過本場音樂會,筆者感受到了天津市濃郁的音樂文化氛圍。
“張老師和她的學生們”系列是由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張蓓荔教授和她的學生們一起打造的品牌活動。此次音樂會主題為“春天的奏鳴曲”,其獨特之處在于,品牌音樂會最開始便將自身定位為創意類公益普及音樂會,將普及推廣經典藝術視為其宗旨,通過新穎的方式把經典音樂作品帶到市民百姓的身邊。演出場地選擇在天津市創意產業園區智慧山藝術中心打造的現代化多媒體智能劇場:琉璃劇場。在演出當天,音樂會場上3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
音樂會的全體演職人員及團隊的構成,是一次極富挑戰性的嘗試。音樂會的主角小提琴演奏家張蓓荔教授,師從天津音樂學院陳繼續教授和中央音樂學院楊寶智教授,曾于1981年參加中國第一屆小提琴比賽獲得文化和旅游部獎勵等;另一位主角鋼琴演奏家劉作萱老師,畢業于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后又繼續深造取得演奏大師的文憑。除兩位主角外,作為由張蓓荔教授與她的學生們一起打造的品牌活動,“學生們”同樣也是主角。張蓓荔教授同時還是音樂會總策劃,作為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帶頭人,她帶領著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在校優秀學生共同籌辦了本次音樂會,完全由學生們自主策劃、自主實踐,學生們不僅要負責組織策劃,也要參與到演出的主持、多媒體技術、拍攝等各環節中。
張蓓荔教授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家、藝術管理者再次站在舞臺上演奏,帶動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生們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所長,切實走入社會和市場,了解觀眾們的需求,推動經典音樂的普及和傳播。整場音樂會下來,筆者不僅僅從高品質的音樂會中感受到古典音樂的真正價值與魅力所在,還感受到主創人員對古典音樂的熱愛,以及他們對古典音樂傳播與普及具有的藝術責任感與使命感。
音樂會內容以經典音樂的講解與欣賞為核心,在曲目選擇、主題設置及專業知識講解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膽的嘗試。本次音樂會是奏鳴曲音樂會,整個節目設計經典又不失人性化。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與觀眾進行互動,音樂會只設置了三首曲目,不進行中場休息,打破樂章與樂章之間不間斷的傳統,采取講、演穿插進行的方式,保證小朋友們還有那些完全不懂古典音樂的觀眾們的欣賞質量;三首作品選擇的都是世界古典音樂曲庫中最經典、最著名和最有價值的曲目:莫扎特《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1、貝多芬《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op.24、勃拉姆斯《A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op.100,為觀眾帶來了純正而經典的古典音樂盛宴。由此可以看出本場音樂會的含金量之高,他們堅持在普及的過程中為觀眾上演最高品質的古典音樂,依照時代以及理解的難易程度,從淺入深安排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這三首偉大的作品,考慮到觀眾們的心理訴求,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將所謂難懂高深的古典音樂傳遞到老百姓的耳朵里。
筆者在音樂會結束后與演奏家的交流中,得知設計這場“奏鳴曲音樂會”的良苦用心:奏鳴曲是室內樂中的一種體裁,它是一種純音樂的表達,其基本性質就是親切與精致,就好像是密友相聚時親密的對話與傾訴,這樣在無形中會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獨奏音樂會、交響曲音樂會等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奏鳴曲音樂會的確不常見。本次“奏鳴曲音樂會”可以說是一次創新之舉,目的就是要與觀眾建立一種“朋友”的關系,用經典的音樂與老百姓相聯系。
此次奏鳴曲音樂會有一個形象生動的主題——“春天的奏鳴曲”。演出當天正值仲春季節,為了進一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音樂會專門設置了“春天”這一主題,既應景又是對三首作品印象的巧妙提煉。其中第二首貝多芬《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24(“春天”),是整個音樂會的點題之作,掀起了整場音樂會的高潮;莫扎特《G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k.301天真樸素,尤其是開頭G大調明朗的旋律,奠定了全曲如春天一般的嫩綠清新的基調;勃拉姆斯《A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op.100創作于勃拉姆斯晚年,是他居住在風景如畫的瑞士小鎮時所創作的作品,曲調詩情畫意般優美甜蜜。專業知識講解的切入點正是緊緊抓住三首作品與春天的共鳴,巧妙地將其對應到了早春、中春、晚春三個階段,并形象地比喻成一個人的少年時期、青壯年時期和中老年時期,由不同的學生們代表不同的形象出場進行講解,與作品、作曲家風格及百姓生活十分貼近。這一系列大膽有趣的嘗試使得古典音樂真正深入到每一位觀眾心里。
音樂會在形式上也下足了功夫:摒棄傳統音樂會的嚴肅形式,將“演”“講”與現代化媒體手段相結合,開創一種“學習+欣賞+體驗+互動”的模式,讓觀眾們耳目一新。其中還穿插了舞蹈、哼唱、游戲、講述故事,配以精美的視頻、PPT,展露出其富于創意性與時尚感的全新嘗試。例如,莫扎特《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由民間舞曲寫成,為了讓觀眾親身感受到古典主義時期民間舞曲輕松典雅的風格,由演奏者進行伴奏,講解者帶領觀眾到舞臺上邊聽邊跳邊感受,讓觀眾享受沉浸式的體驗,營造了歡樂的氣氛;貝多芬《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四樂章中,張老師帶領小朋友們以丟手絹的游戲方式認識回旋曲式的結構,也把音樂會推向高潮。前兩首作品以講一樂章演一樂章的形式,帶動了觀眾們的強烈熱情與對古典音樂的好奇心;最后一曲勃拉姆斯《A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一改之前的熱鬧歡樂,以全曲完整演奏的方式還原古典音樂的深邃,讓觀眾在回味無窮中結束本場音樂會,帶給觀眾一種全新的浸入式音樂體驗,一場頭腦和心靈的SPA。
“張老師和她的學生們音樂會——春天的奏鳴曲”為每一位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古典音樂體驗。對于經典音樂愛好者們,他們獲得了一場全新的音樂視聽體驗;對于新接觸經典音樂的觀眾,也能達到一定意義上的經典音樂普及的效果。總體來說,這是天津市開辟古典音樂市場和普及古典音樂知識的一次成功嘗試。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以及提升審美的訴求也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到音樂廳、歌劇院等高雅場所尋求一種更高層次的滿足。音樂會作為經典藝術傳播的主要載體,在引導年輕人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聽懂古典音樂這對于絕大多數非專業的百姓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門檻太高也是古典音樂難以普及大眾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時代下,古典音樂只有從高山上下來,主動走近觀眾,尋求一種更為親民的方式進行表達,才能真正得到更多百姓的欣賞與喜愛。普及音樂會可以作為連接古典音樂與老百姓的有效方式,承擔起傳播古典音樂的重任。
事實上,普及音樂會在當下已經并不陌生,越來越多的藝術團體以及音樂廳采用這種方式來履行普及古典音樂的義務。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東方市民音樂會”如今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普及音樂會,舉辦演出超過520場,累計觀眾已達83萬人次,并有大師、名團參與其中以提升品質④;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共同主辦的公益性教育普及音樂會“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自2006年推出以來,年均吸引約1.5萬人次入場觀看,12年間令近18萬名年輕人受益⑤;2006年開始,由教育部、文旅部、財政部每年聯合舉辦以高校學生為受眾,由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普惠藝術教育項目⑥,緊緊圍繞“走近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主題,展開了多種多樣的普及性音樂會。
普及音樂會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可全面推崇的一種傳播古典音樂的方式,有其必然性因素。第一,古典音樂的受眾拓展是始終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尤其在新時代下科技迅猛發展,人們審美能力逐漸提高,古典音樂不斷突破自身劣勢,打破常規尋找新的表達形式,讓其為大眾所接受是必然性的選擇;第二,衡量一個國家藝術發展水平的高低應該由藝術水平的高度與廣度共同決定。古典音樂作為經過歷史沉淀的經典藝術,其普及化程度已成為一個國家藝術文化發展的衡量標準之一。第三,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普及經典藝術是美育教育的發展趨勢。
由此,加大舉辦普及音樂會的力度,是當今時代下我國推動古典音樂發展的有力舉措之一。筆者認為,此次音樂會取得成功離不開其先進的定位與理念:在創立之初突出“新六感”⑦,明確自身定位,用新穎、創意的方式把經典音樂作品帶到大家的身邊。以老師與學生的全新組合,全程參與到音樂會籌備的各個環節,通過“學習+聆聽+賞析+體驗+互動”的新模式,在達到“普及音樂知識、培養藝術素養、提升審美”的同時,也培養了新一代傳播古典音樂的接班人。
音樂會先進的方式方法,對我們今后開展此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普及音樂會都會加入一些解說詞易于觀眾理解,但是大多數都是采用“倒灌式”的方式,僅僅在音樂會開始或者是每一首曲目開始前為觀眾普及整首作品的創作背景或專業知識,在冗長的幾個樂章之后難以留下印象,講解與音樂很難真正結合,造成“講”“演”兩張皮的結果。此次音樂會采用“講”“演”結合的方式,在曲目每一樂章間根據不同情況分配兩者的順序,打破古典音樂作品演奏每一樂章之間不能間斷的模式,同時演奏者也參與講解與演示樂曲片段等,更加有利于觀眾對作品的賞析與理解。
一般普及音樂會面向的受眾大都是兒童、青少年以及對古典音樂零基礎的普通老百姓們。所以古典音樂普及音樂會單單靠“講”還是不夠,要讓觀眾對古典音樂有興趣還必須在普及中有創新,想盡一切辦法抓住觀眾眼球,提高他們對古典音樂的欣賞水平。此次音樂會直面你腦中固有的經典音樂無趣、死板的印象,在現場充分利用一切新手段,比如新媒體技術、做游戲、唱歌跳舞、與觀眾們交流等等各種各樣的形式,為觀眾營造一種沉浸式的音樂氛圍,讓大家對經典音樂有所觸動和體驗,在迎合大眾欣賞訴求的同時引領大眾審美。
普及音樂會要突出其“普及性”,它不應該是某一音樂家的音樂會,而應該是所有人的音樂會。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應該成為音樂會的創造者,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古典音樂真正與每一位觀眾發生關系。此次音樂會突破演奏者、主講人與觀眾之間的壁壘,利用不同的形式,時刻保持著與觀眾的互動與聯系,達到更高的普及效果。
天津普及音樂會是開辟古典音樂市場和普及古典音樂知識的一次成功嘗試。音樂會不論在演出、幕后團隊的構成,還是音樂會的內容和形式中,都展現出其品牌創立之初明確的自身定位:普及音樂知識、培養藝術素養、提升審美水平。
普及音樂會的開展,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新時代、新形勢下怎樣打破傳統的音樂會方式,拉近觀眾與舞臺的距離,進一步提高觀眾對古典音樂的了解,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重要方向。只有這樣,才能讓古典音樂真正進入百姓生活[2]。
【注釋】
①欣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文化報》。
②《里奧·夏巴多預言:古典音樂將在中國崛起》,北京:小演奏家,2008年。
③天津茱莉亞學院執行理事兼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布羅澤在2019年5月14日“京津冀交響樂藝術發展聯盟”成立時的講話
④《從零開始 林宏鳴如何打造一座劇場的十年熱度》,北京:光明日報,2016年,第1期。
⑤《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廣東:華工青年,2018年,第5期.
⑥《高雅藝術進校園十年綜述》,新華網,2017年,第11期。
⑦新六感:不僅具有功能性,還要有創意感;不僅具有經典性,還要有時尚感;不僅具有精致性,還要有親切感;不僅具有邏輯性,還要有故事感;不僅要有嚴肅性,還要有娛樂感;不僅僅要有藝術性,還要有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