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璐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 200235)
教材的特殊性從根本上決定了教材編輯提升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教材編輯除了需要具備一般圖書編輯的基本功,還需要在許多其他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和綜合素養。新時代背景下教材編輯提升“四力”,提升專業素養:重視教學實踐,增強“腳力”;注重學術能力提升,增強“腦力”;提升溝通能力,增強“眼力”;積極參與樣張的編寫與討論,增強“筆力”。
教材,不同于任何一般圖書,是一類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書籍。教材的“特殊”主要體現在:
1.時間
在我國,兒童年滿6周歲就開始進入小學接受義務教育,同時也開始接觸各類學科的教材。教材將伴隨學生一起走過十多個年頭,甚至更久。這是其他任何一類書都無法替代的。
2.形式
教材的內容選擇與編寫同其他任何一類圖書都有所不同。教材內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如課程標準、課程指導綱要)來選擇的,且教材通常成套系編寫,其內容的呈現也需要具有關聯性、遞進性。
3.相關人員
對于一般圖書來說,與圖書相關的主要人員是讀者和作者,編輯是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對于教材來說,基于其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屬性,相關人員有學生、教師、主編、編寫團隊成員甚至是課程研究專家。因此,編輯搭建溝通橋梁的對象更為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更加復雜,角度也更加豐富。
4.配套服務
一般圖書的售后服務只與圖書質量有關,而教材除了需要保證配套印制的質量外,還需要教材編輯定期、不定期的培訓,相關課程資源(如教學參考資料)的提供等。教材的特殊性從根本上決定了教材編輯的特殊性。教材編輯除了需要具備一般圖書編輯的基本功,還需要在許多其他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和綜合素養。
從專業角度來講,教材內容是經過精選的知識,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教師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工具,是課程與教學的主要聯結。此外,教育是社會化的過程,教育具有正面的生產功能,教材則是維持社會團結安定的利器。著名社會學者Durkhein指出,教育的目標在于發展兒童身體的、知識的及道德的能力,使其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促使兒童社會化,提供他們必要的行為規范及價值標準,使他們能夠順利融入社會群體中;教材內容體現了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是社會安定的基石[1]。新時代背景下的教材,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黨的十九大明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道寫入黨章[2]。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是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引導祖國的未來主人翁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也是主要途徑。
教材在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有調查顯示,美國中小學平均一個上學日有70%的時間是用于學校教學,而在課堂中有90%-95%的時間是專注于教材,平均每一天花費在家庭作業的時間也有90%是用于教科書上,而教師有98%的教學內容是與教材有關的[3]。在我國類似的現象也很常見。教材在絕大部分時間內占據著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學習,承擔了傳遞知識和價值觀的重要角色,也正因為如此,教材編輯十分重要,其專業水平直接關系著教材的內容呈現,影響著教師和學生對知識和價值觀的理解、接受。
在我國所處的新時代背景下,教材編輯通過對價值觀的精準理解、對課程理念的把握和對學科內容的了解打造教材,并以恰當的編寫方式將知識和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從而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班人。因此,教材編輯更像一個匠人,不但要有熟練的工藝,還要對自己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不但要在本專業(編輯)有著扎實的基本功,還要對相關專業(如教育學、學科知識)有著近乎專業的了解程度。
新時代背景下,教材編輯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真正領會文化教育者的使命,從而有效傳遞文化自信,幫助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真正把學生培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材編輯提升專業素養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
1.加強對新時代國家政策的學習
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教育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在這方面,美國著名的批判性課程學者Michael W. Apple致力于強調課程中的“意識形態”,認為看似客觀得出的教學目標背后有復雜的意識形態考量。即課程目標的選擇很難是絕對客觀的,往往受制于很多因素[4]。
2014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5]。這些是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的發展方向,也為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培養怎樣的人”指明了方向。教材編輯作為教材建設過程中主編和作者之間的“橋梁”、教材內容的建設者之一,不但需要對這些指導性的文件進行學習、思考,還需要對有助于理解宏觀教育背景的政策進行學習,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我黨的教育方針和戰略部署。其中,可能涉及國家歷史、民族政策、國家發展規劃、國際形勢等眾多方面的政策。
要想成為一名具備較高政治覺悟和廣闊視野的教材編輯,必須牢牢站穩政治立場,準確地把握教材的定位,能夠在構建教材框架、篩選教材內容等環節中做出恰當的選擇,并以合適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完成立德樹人的責任和使命。
2.加強教育理論學習
教材的建設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從調查研究、組建隊伍、搭建框架、編寫樣張、撰寫內容到編輯加工、開展試驗、修改與完善等環節,除了對編輯的專業有很高的要求之外,實際上還對編輯在教育方面的認識和理解有所要求。
對教育理論的深入學習,直接關系到教材編輯對教育現象的認識和對教育問題的理解。只有深入理解教育現狀,教材編輯才能夠準確把握新時代背景下國家的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從而準確判斷教材的定位和應該提供的學習內容。此外,教育理論可以指導教材編輯的教育實踐。理論來自實踐,又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對教育理論的學習,有助于教材編輯理解教育活動中教師、學生的心理,進而開展具體的教材編寫活動,如設計科學的內容呈現形式、設計容量恰當的教材內容、設置便于開展課堂教學的環節,等等。
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能夠實現以上兩點學習的途徑有很多。堅持閱讀政府網站發布的公告、訂閱相關官方公眾號并閱讀相關推送、閱讀經典作品、堅持學習專項內容官方APP(如學習強國)中相關內容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重視學情分析,熟悉學生學力
如果把教材看作研發產品,那么學生和老師便是使用產品的客戶。只有對客戶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研發出適合使用對象的產品。對學生學力的了解直接關系到產品開發的起點選擇。關注一線、邁開腳步走進一線,是打好教材編寫基礎的關鍵所在。
(1)了解已有知識基礎
根據編寫教材的學段、學科等信息,了解學生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儲備,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篩選和活動設計的相關分析,為學生提供具有學習基礎但又有所提升的教材內容,是教材編寫的第一步,也是教材編輯在教材建設過程中的基礎性工作。
(2)考察學生學力
在了解已有知識基礎上,學生的學力也直接關系著對新內容的接受程度和對新知識的轉化能力。因此,對學生學力的了解直接關系到教材中相關活動的設計、教材的語言表達方式。
對學生學力的了解,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聽課。在真實的課堂中,可以了解學生具體的思考方式、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在聽課前,遵循教育學原理,設計具體的觀察指標,能夠對考察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提供保障。
(3)分析地方化情況
無論所要開發的教材是面向全國各地市的,還是面向某一個省,都需要考慮到教材使用地區的地方化特點,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教材的實用性。地方化情況包括學校的課程計劃、學時安排、師資、開展課程的相關資源等。教材中所有的學習內容和活動設計都應聯系實際情況。最重要的是,教材中的內容舉例不應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以便于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
綜上,掌握學生的學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邁開步伐、走入課堂、走入地方,收集學生學情,了解地方的特色,為篩選教材內容、設計相關活動做好準備。
1.注重學科學術水平的提升
由于受形式和容量所限,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限,這往往給人一種假象:教材編輯只要熟悉教材內容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必須認識到,教材內容是篩選之后留下的精華,雖然文字有限,但其表達的實際內容往往涉及了諸多領域的知識,我們所看到的教材內容是建立在多項研究之上的。如果對那些沒有呈現出來但隱藏在內容背后的知識沒有理解是無法準確把握知識的準確性的。
因此,一名合格的教材編輯需要持續追隨學科發展前沿,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清楚明白學科中大概念和經典知識點的具體內容,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架構,甚至,對于學科中有所爭論之處,也需要有深入的思考。人教社在我國教材出版方面有著領軍地位,多年來在教材編輯學科學術研究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人教社許多編輯人員已成為其所在學科的領軍人物或重要力量[6]。事實證明,教材編輯首先應是學科專家。
2.注重編輯水平的提升
(1)文字表達
教材的文字表達要求嚴格,受版面及閱讀對象的特點所限,教材的文字表達相較于一般圖書更為理性、凝練。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表達準確,這給教材編輯的文字表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材編輯可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加以閱讀更多教材,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值得強調的是,以上提高文字表達能力的方式都需要建立在教材編輯本身對相關內容有著精準理解的基礎上。
(2)版面處理
在版面處理中,主要應考慮文字與圖片的結合。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版面應當具有吸引力,那么,哪些內容以文字呈現?哪些內容以圖片或圖表呈現?這是值得教材編輯深入研究的問題。如:在有限的版面中,放置的文字須是希望學生重點了解的內容;放置的圖片若是有實際意義,或對文字有進一步的解釋作用的,則需要放大,若是用來活躍版面的插圖,則不能占據太多空間;有些教材內容的文字表達過于冗長或不利于學生理解的,可嘗試用圖示的形式來完成。
教材編輯的學科學術能力和編輯學術能力的提升,是教材質量——教材核心競爭力的有力保障,可以通過參加學術會議、閱讀學科專業讀物、參加教研活動、參與教研課題研究等方式來實現。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研究、不斷學習、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的、精益求精的過程,需要每一位教材編輯心懷熱情,堅持學習和思考。
教材編寫涉及人員眾多,從主編、編寫團隊成員到教材試驗涉及的一線教師、教研員等,都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這些角色各有特點,在溝通中也常會著重于不同角度,因此,教材編輯承擔著觀點的解讀、轉化、協調等溝通橋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材編輯本身具有的眼光和判斷是非常重要的。鍛煉判斷力和辨別力,看到每個角色在教材編寫中的長處,斟酌每個角色可以勝任的教材建設相關職務,會對教材的編寫有著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甚至能夠事半功倍。
此外,對教材后期的編輯加工過程來說,教材編輯與美編、審校人員之間的溝通,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版式設計、內容表述等方面的效果。這就需要教材編輯在教材完整的編寫的基礎上,對編寫組希望通過教材傳達的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指導美編設計適合教材的版式和封面。
在完成前期的調研、分析和框架搭建之后,樣張的編寫成為整本(套)教材編寫的重要環節。樣張是編寫思想的直接體現,是體現教材編寫特點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整本(套)教材的編寫指引。參與樣張的編寫與討論,是教材編輯將長期的思考物化的過程,是一項極富創造力的工作,也是切實落實、確保教材編寫思想的重要工作。再好的編寫思想,若不能物化成教材內容,也只是空談;再完美的內容設計,若不能切實體現在樣張編寫中,也是脫離實際的。
樣張編寫的基礎是教材編輯對編寫思想和理念的深入理解,而樣張的主體則是教材編輯對以上所提到的教育理解、學情把握、專業水平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此外,樣張通常是具有創新性的,剔除以往教材中的問題,更需有所改進和完善。
帶著思考和積累參與到樣張編寫中,是教材編輯提升“筆力”的重要途徑。不斷反思以往編寫的教材,總結編寫經驗,是積累創造力的竅門。
葉圣陶老先生曾提出,“編輯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材編輯肩負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和艱巨任務,只有在實踐與學習中不斷反思、總結,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不負時代的重托。
新時代背景下,教材編輯需要熟知對應學科的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內容,準確把握課程理念,能夠將課程理念滲透在教材的內容選擇與編寫形式中;需要深入理解主編、編寫團隊成員的編寫思路,并聯系教師在一線教學的實際情況,判斷是否可行;需要了解一線實際情況,并收集優秀的、有代表性的課程開設情況及教師教學情況,向其他教材使用者普及經驗、提供參考和培訓做準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