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張俊麗 楊兆森



摘 要:該文立足當前國家政策導向和農業發展現實,從渭南市發展生態農業示范市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以及現實需求出發,提出了渭南市發展生態農業示范市可借鑒的4種模式:集約型生態農業模式、智慧型生態農業模式、觀光休閑型生態農業模式和品牌型生態農業模式,并且對各模式的涵義和內容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生態農業;水資源;產業基礎;模式;渭南市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3-0016-02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以“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換來了農業的快速發展[1],贏得了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的贊譽,卻也因此導致了非常嚴峻的環境問題。以機械化、化學化、商業化和工業化為特征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是主導農林牧副漁統籌發展,將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科技成果結合,實現經濟、生態、社會協調統一且效益最大化的農業形態[2]。生態化是農業現代化實現跨越轉型的主要方向和關鍵所在。
1 渭南市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市的必然性分析
1.1 發展生態農業是現實所需 渭南市的現實所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土地質量下降。渭南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積約占全省耕地面積1/6,是陜西最佳農業生態區,但不合理的農田管理措施,如化肥農藥濫施、長期連作等,不僅導致土地利用率下降,生產成本增加,更為嚴重的是由此帶來的土壤酸化、土壤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和農藥殘留等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更加嚴峻[3]。(2)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渭南境內“黃渭洛”三河交匯,水資源總量較豐,達20.06億m3,但受到開發利用不足和水資源分布不均等限制,人均占水量僅388m3,約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5,位列陜西省10個市(地)的第9位[4]。除缺水外,水資源污染也不容忽視,部分河流和水體已成為了無法直接利用的“死水”,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3)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減少,已是農業生產中的不爭事實,留守婦女老人正逐步集結成為農業生產大軍。在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該群體不得不選擇省時、省力、方便的生產方式,通過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等追求產量的進一步提升,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今后需樹立“生態立市”理念,把發展生產、建設環境和培植資源統一協調起來,通過集約型和資源配置型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的自我保護和持續發展。
1.2 發展生態農業是政策所向 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鼓勵和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著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陜西省委、陜西省政府也把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擺上了重要議程,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要把陜西省建成“三強一富一美”為標志的西部強省。
1.3 發展生態農業是民意所在 生態農業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實現農業可持續、快速、穩定和突破性發展的基本保證[2],是保證國民生活水平提檔升級的重要保障。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已從“求溫飽”“謀生計”逐步發展到“盼環?!薄耙鷳B”,對綠色食品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已達到歷史空前高度,這也是“建設美麗中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經提出就受到廣大群眾認可的根本原因?;趪艺邔蚝娃r業發展現實,不難看出,樹立“生態立市”理念,算生態賬、走生態路、打生態牌,建生態農業樣板市,不僅符合國家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中國進入新時代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地的必然要求。
2 渭南市創建生態農業示范市的基礎
2.1 區位優勢 渭南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是陜西的東大門,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雨適中,是陜西最優越的農業生態區,可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6%,是陜西省和國家產業布局中初具規模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同時,渭南地處我國幾何版圖中心,6條鐵路、2條高速、3條國道、7條省道穿城而過,東接中原、北達晉蒙、西進甘寧青新、南抵云貴川藏,內聯外引十分便捷[5]。
2.2 產業優勢 近年來,渭南農業按照“穩糧、優果、增菜、興牧、促林”的發展思路,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充分發揮糧棉油果禽牧等農業資源優勢,強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種植業、林業、養殖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和服務業系統之間已組成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調共同的生態農業耦合體[6]。2016年,糧食十三連豐,面積產量穩居全省第1位;以蘋果、梨、葡萄、鮮食棗、時令果菜為主的綠色有機果品生產基地和瓜菜聚集區穩步推進,全市瓜果菜面積、產量和產值分別達到37.49萬hm2、921.8萬t和221億元;以奶牛、奶山羊、肉雞、生豬為主的畜牧產業示范區逐步建成,全市牛、生豬、羊、家禽等存欄量分別達到43萬頭(只)、342萬頭(只)、160萬頭(只)和2431萬頭(只);現代農業園區35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達7600多家,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和經營能力均居全省前列;休閑農業經營規模和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15個,居全省之首,休閑產業園區、休閑農莊、休閑農家128個,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2個,國家級休閑鄉村1個;另外,全市 “互聯網+農業”有序展開。這都為陜西省生態農業的深入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
3 幾種可供渭南借鑒示范的生態農業模式
3.1 集約型生態農業模式 集約型生態農業模式是集微生物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立體種養技術及農業環保技術于一體的農產品生產模式(圖1)。該模式以自然界微生物—植物—動物的生態大循環為基礎,把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通過食物鏈的形式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改善生態環境、改良土壤結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品質的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耕地質量下降,畜禽糞便污染,秸稈利用率低,種植業模式單一,產業鏈條短等問題提出。該模式在江蘇省宿遷市生態農業城市建設中較為常見,也較適合渭南市市情,適于在渭南市以種植業為主要作業模式的區域推廣。
3.2 智慧型生態農業模式 智慧型生態農業模式是利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工業化生產方式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實施生產要素的全方位調控,為農業生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具備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圖2)。以設施農業或露地為載體,融入光伏農業技術、抗旱保水技術(保水劑等)、節水技術(如滴灌、滲灌、噴灌、微噴灌、膜下滴管)、水肥一體化技術、智能化施肥技術、病蟲綠色防控技術、“三沼”利用、低毒高效新型農藥及無人機施藥等技術(設備)。該模式主要針對畜禽糞便污染、水資源短缺、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等問題而提出的。
3.3 觀光休閑型生態農業模式 觀光休閑型生態農業是以農業產業為依托,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的一個新興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市場導向,按照生態農業為基、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創新創造為徑的發展思路,結合我市美麗鄉村建設、城鄉統籌一體化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利用區域環境資源,如荒山、荒坡、農業用地,果園、林園、竹園、庭院、河灘等場所,建成以民俗休閑農業區為中心,以黃河、渭河、洛河3條“黃金水道”和南北交通網、關中環線等“黃金干線”為交通要道的休閑觀光旅游區,全面帶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環境綠化美化進程。該模式主要針對荒山、荒坡、荒灘及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及灘涂和濕地資源開發利用等而提出的。
3.4 品牌型生態農業模式 品牌型生態農業模式是充分依托農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以農產品生態化、價值化、標準化、產業化和資本化“五化式”生產為目標,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生產經營綠色、有機農產品,并通過品牌推介和營銷,最大程度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確保農戶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農業發展模式(圖3)。該模式主要針對農產品安全隱患、品牌不亮、品牌建設乏力等問題而提出的。
參考文獻
[1]葉貞琴.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途徑、著力點[EB/OL].[2017-08-23].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3027645.
[2]于成功.宿遷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和對策研究[J].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5.
[3]趙偉,劉夢龍,楊圓圓,等.渭南市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18):93,106.
[4]景小麗,張權峰.渭南市農業水資源及其農田利用現狀與對策[J].資源環境與科學,2010(18):286-288.
[5]李曉梅.低碳經濟視角下對加快推進渭南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6(18):15-16,18.
[6]朱鵬頤,黃新煥.共生理論視角下創新農業生態經濟研究的范式[J].生態學報,2017,37(20):6945-695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