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華
摘 要:目前,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這對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基于此,本文將分析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 愛國主義 教學策略
“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科教育發展,更要重視學生品質、精神文化的發展,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可見,初中歷史教學與社會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入是教育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重要性
當前,學校在學生的教育上不僅僅有對學生學科專業能力的塑造的要求,同時,學生的優秀個人品質及其精神文化的培養都是學校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因此必須引起廣泛的重視。愛國主義精神文化不論對學生個人而言,抑或是對于國家未來的發展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食糧。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的方式方法
(一)情感傳遞,利用學生共情能力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愛國主義教育滲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情感的傳遞以及利用學生的共情能力。教師傳遞給學生的情感往往是最直接有效、最富有感染力的,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這一點,好好把握這一點,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用最恰當的交流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壓力減小,放松學生的心情,那么學生接收到的愛國主義教育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效率。
例如,在八年級歷史教材上冊中“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針對這對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教學PPT的制作,PPT可以給學生展示紅軍在長征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如爬雪山、過草地等圖片,通過讓學生觀看這些圖片、視頻,來達到刺激學生的內心的情感教學目的,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內容上來,調動學生的共情能力。引導學生體會紅軍在長征經歷的艱難困苦及紅軍身上所具備的愛國主義精神,自主探索開啟漫漫長征的歷史原因,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為學習小組,讓小組之間互相探討,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參與度,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民族發展至今的不易。
(二)結合史實,培養學生愛國情感
在初中歷史的教材中,有很多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可以作為學生愛國主義社會教學的教材。學生通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