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江
摘要:壓力測試是金融危機后監管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銀行業監管的基石。當前國內發生的“包商銀行接管事件”、“錦州銀行重組事件”也深刻表明新常態下我國銀行業風險較為嚴峻。根據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開展壓力測試的工作部署,本文選取了湖北省內38家地方法人銀行機構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對壓力測試流程進行詳細介紹,對壓力測試中發現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最后從監管和銀行兩個層面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地方法人銀行 壓力情景 流動性壓力測試
一、引言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后,各國監管當局開始將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作為金融監管改革的重點,2013年國內“錢荒”事件的爆發使得監管部門更加關注銀行經營中的流動性風險。與系統性重要銀行相比,中小銀行普遍存在著信貸質量較差、同業負債比例較高、流動性補充方式有限等問題,更易受到內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因此加強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評估和管理,促使其穩健經營顯得格外重要。
二、流法性壓力測試的原理及相關流程
(一)流動性壓力測試原理
流動性壓力測試是一種定量分析為主的流動性風險分析方法,通過測算銀行機構在各種假設壓力情景下可能發生的損失,從而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作出評估和判斷,進而采取必要措施。央行自下而上開展的流動性壓力測試主要基于到期期限現金流缺口分析,計算在綜合壓力因素形成的壓力情景下各銀行的現金流缺口,流動性風險的根源在于現金的流入量無法彌補現金的流出量。
(二)流動性壓力測試流程
1.壓力情景設置。此次總行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流動性壓力測試均采用統一的壓力情景,壓力情景主要模擬政策因素、宏觀經濟因素、突發因素等多種流動性風險壓力因素對銀行的沖擊,情景分為輕度和重度。在資產端,對不同的資產項目在不同的期限窗口設置不同的流入率,流入率表示資產到期后銀行持有的現金不再進行二次投資的比例;在負債端,對不同的負債項目在各期限窗口設置不同的流出率,流出率表示負債到期后不再成為可用資金來源的比例。輕度、重度壓力情景下,現金的流入方資產端不同項目在各期限窗口的流入率相同,現金的流出方負債端不同項目在重度情景下流出率高于輕度情景下流出率。
2.樣本銀行選取。湖北省共有地方法人銀行機構146家,其中城商行2家、農商行77家、民銀銀行1家、村鎮銀行66家。參與此次流動性壓力測試的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共有38家,包含37家農村商業銀行和1家民營銀行,此次受試法人機構占全省法人銀行機構數量的26%。
3.基礎數據表數據采集。基礎數據表主要采集銀監1104報表中的《G21 流動性期限缺口統計表》、《G25-I 流動性覆蓋率》相關數據,數據填報日期為2018年12月31日。銀監部門只對2000億以上資產規模的銀行要求填報G25-1報表,而地方法人銀行資產規模大多小于2000億,沒有填寫G25-1報表,因此基礎數據表中的優質流動性資產一級、二級項目及下屬A、B項目的填報上,主要依靠法人銀行機構內部相關部門提供數據。
4.現金流缺口計算。商業銀行將表內外業務可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按照一定方法分別計入特定期間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在輕度和重度壓力情景下,以現金流入減去現金流出取得現金流期限錯配凈額(也稱凈缺口),從而得到各期限累計到期期限缺口。當7、30、90日窗口累計到期期限缺口在動用超額準備金和優質性流動性資產后仍為負數,則表明此家機構未能通過壓力測試。
三、湖北省地方法人銀行流動性壓力測試實證分析
此次接受流動性壓力測試的38家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在輕、重度壓力情景下,各期限缺口為負的機構數量如表1所示。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存在流動性缺口,表明流動性風險較為明顯,在7日,30日兩個期限窗口,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最為緊張,91日之后的流動性大大緩解。
在動用超額準備金、優質流動性資產后,輕、重度壓力情景下轄內分別有1家和3家機構未通過測試,通過率分別達到97.37%和92.11%。在輕度壓力情景下,只有A農商行無法通過壓力測試,其在采取措施后在7日和30日仍然存在負缺口。在重度壓力情景下,有三家農商行未通過壓力測試,其中B農商行在7日、30日、90日等期限均未通過測試;C農商行在7日和30日等期限均未通過測試;D農商行在1年及1年以上等期限均未通過測試。
四、流動性壓力測試過程中發現的相關問題
(一)1104監管報表某些項目數據填報存在的不合理性
監管部門對于1104報表填報有詳細說明,但是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普遍存在人員業務能力不強、素質不高的現象,在填報1104報表時難免存在錯誤。通過查閱受試銀行機構1104報表,發現其中某些數據填報比較隨意,由于1104報表僅校驗了數據間的平衡關系,未能發現數據填報存在的問題,例如在G21表1.2項存放中央銀行款項,有機構將法定存款準備金沒有放在未定期限,超額準備金沒有放入次日,不符合監管報表填報要求;G21表3.5.1項定期存款項,有機構未按真實情況將其填報于各期限,僅是按照每日等額原則進行分攤;此外銀監部門對于2000億資產規模以下的農商行填報G25-1表沒有硬性要求,參與壓力測試的機構絕大多數也沒有填報,因此對于債券下屬項目合格流動性資產一級、合格流動性資產二級及下屬項目填報的準確性無從考證。
(二)監管報表填報不嚴謹性對測試可能產生的影響
人民銀行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主要考察7日、30日、90日時間點的累計期限缺口,這樣會給某些機構提供套利機會,一方面為了順利通過流動性壓力測試而將定期存款集中填報在90日期限之前;另一方面鑒于絕大多數法人機構未填報G25-1表,因此基礎數據表中優質流動性資產填報真實性無法核實,法人機構會有動機將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填報在流動性折扣率較低的合格優質流動性一級資產一欄,致使優質流動性資產變現帶來的現金流高于真實情況。
(三)統一壓力情景假設的局限性
總行開展的壓力測試均采用同樣的壓力情景,在輕重度壓力測試情景下,對于現金流入方,資產端下屬的項目均設置統一的流入率,對于現金流出方負債端,輕度壓力情景下設置較低的流出率,重度情景下設置較高的流出率。由于各機構的經營情況、業務類型、信貸質量等因素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統一的壓力情景假設未必符合實際情況。
五、相關建議措施
(一)銀行層面
1.強化現金流管理。一是盡快健全并完善資金監測調控機制,定期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緊密結合市場經濟形勢,合理進行資產配置并安排好系統內資金調劑。二是重點關注并時時監測行內資金流入與支付情況,強化各支行攬儲能力,加大定期存款組織力度。三是密切關注不良貸款的增減情況,加大對到期貸款的清收力度,充分做好流動性安排,確保各項業務可持續發展。
2.改善資產負債結構。一是增強對信貸投放期限、結構、投放節奏等的把握能力,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和供給能力作出恰當的預計,將存貸比控制在央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要求以內。二是對存款增長及其它融資能力做出適當評估,充分預計流動性對存款增長的依賴程度,將敏感負債部分保持相對較強的流動性;將脆弱資金保持適當流動性;將核心存款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四是降低對存款的依賴性,在保證適度合理的存款規模的同時,發展自身負債融資渠道路,變被動負債為主動負債。
(二)監管層面
強化對不達標銀行的監管約束。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壓力測試對于不達標銀行會提出更高監管要求,比如要求其調整資本計劃、限制分紅、調整資產結構 、改進融資計劃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壓力測試的監管約束效力,有助于增強銀行的穩健經營和抗風險能力。發達經濟體的監管當局通常會對壓力測試結束后的整改計劃設置時間表,對到期資本計劃仍不達標的銀行實施更嚴格的監管措施,以確保銀行高度重視壓力測試結果、提高風險管理意識。
參考文獻:
[1]王莎.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研究[J].銀行管理,2019.
[2]李洪俠,馮柏.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防范[J].中國銀行業,2018.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孝感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