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國有企業審計整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探討國有企業建立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的路徑,為國有企業打通內部審計工作“最后一公里”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內部審計? 審計整改? 長效機制
審計整改是內部審計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內部審計履行監督職責的關鍵環節,也是內部審計發揮增值作用的直接體現。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強化,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審計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內部審計部門和被審計單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審計、輕整改的現象,審計整改流于形式、“屢審屢犯”“屢改屢犯”的問題仍然很普遍,審計發現問題未能得到徹底有效整改,審計成果運用不充分。
一、國有企業審計整改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分析
(一)審計整改缺乏制度依據
由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相關管理制度中普遍未對審計整改作出硬性規定,內部審計部門和被審計單位在審計整改過程中承擔的職責未得到明確,審計整改工作的強制性缺乏制度支撐,內部審計部門在督促落實審計整改工作中權威性和執行力不足,被審計單位落實審計整改的積極性不高。此外,由于國有企業普遍未制定較為具體的審計整改操作流程,審計整改工作缺乏條理性和規范性,內部審計部門和被審計單位對待審計整改工作的態度較為隨意,審計整改的整體效果不佳。
(二)審計整改缺乏可行標準
內部審計部門將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反映在審計報告、意見或決定中,被審計單位則按照內部審計部門出具的審計報告、意見或決定中的要求進行整改,但對性質不同、類型不同以及重要程度不同的審計發現問題,均適用統一的整改要求,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整改標準,“一刀切”的審計整改方式缺乏可行性。內部審計部門由于缺乏明確的審計整改驗收標準,在判斷被審計單位是否完成整改時缺乏依據,導致審計整改驗收工作走過場;被審計單位對內部審計部門提出的審計整改要求不理解,導致審計整改工作流于形式。
(三)審計整改缺乏持續跟蹤和檢查
審計整改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內部審計部門和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整改工作缺乏長效性措施,具體表現為:一是內部審計部門通常以收到被審計單位的審計整改報告作為完成整改的認定依據,對審計整改報告的內容審查不細致,審計整改報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能保證;二是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整改工作未能做到“舉一反三”,整改的對象局限于審計報告、意見或決定中提出的具體問題,容易出現“屢審屢犯”“屢改屢犯”的情況;三是針對審計整改周期較長、存在重大風險的問題,內部審計部門未委派審計人員持續跟蹤落實,問題產生的風險得不到有效控制,導致審計整改管理未能形成閉環。
(四)審計整改缺乏考核和問責
針對被審計單位存在的整改不力行為,例如:無正當理由未按規定整改、未及時向內部審計部門報送整改報告、審計整改反饋結果不真實、拖延整改、屢審屢犯等,內部審計部門缺乏有效的處理措施和手段。內部審計部門通常未被賦予對審計整改不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的權限或者問責的力度較弱,審計整改結果也未納入企業的考核指標中,導致內部審計部門在審計整改工作中的權威性較弱,不能通過考核或者問責的方式約束審計整改的責任單位和個人,因此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整改工作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審計整改不力的行為未得到相應懲戒,審計整改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五)審計整改缺乏合作和聯動
審計整改目前還缺乏一種有效的合作和聯動機制,審計結果僅停留在內部審計部門,內部審計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協作配合較少,僅由內部審計部門獨自推動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和審計建議的落實,未能有效利用其他職能部門在審計整改過程中的聯動作用,部分審計發現問題是被審計單位無法單獨完成整改的,還需要其他多個職能部門的參與和支持。此外,由于內部審計部門本身在企業中的地位普遍不高、影響力和權威性不足,且審計人員力量相對薄弱,僅憑內部審計一股力量很難覆蓋審計整改工作的方方面面,審計整改工作需要發揮其他職能部門的力量。
二、國有企業建立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的建議
(一)制定審計整改制度和實施細則
將審計整改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是建立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的第一步,解決當前審計整改普遍無制度、無標準、無依據的問題。國有企業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審計整改方面的制度和具體的實施細則:一是通過制度明確審計整改責任,內部審計在審計整改工作中負有跟蹤督促職責,被審計單位承擔審計整改的義務和責任,被審計單位負責人為落實審計整改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二是通過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保證審計整改工作的規范化管理,細則內容要涵蓋審計整改的范圍、內容、流程、要求、責任人、時限、驗收標準及整改不力的處理措施等。通過制定明確的審計整改制度和實施細則,確保內部審計部門依規履行審計整改督促職責,被審計單位依規承擔審計整改責任,審計整改形成閉環管理。
(二)建立審計發現問題分類整改機制
審計整改標準是否合理和可行決定了被審計單位能否將審計整改工作落實到位,整改驗收標準是否明確決定了內部審計部門能否有效發揮督促作用。企業要提高審計整改的完成效率和效果,必須解決當前審計整改標準過于籠統、缺乏可行性的問題。企業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針對不同性質的問題,分門別類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和驗收標準,筆者建議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可參照以下分類方式制定審計整改標準:
1.需要限時完成整改的問題。此類問題特指通過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可在一定時間內予以糾正的問題,內部審計部門可強制要求被審計單位在限定的時間范圍內將問題整改完畢。例如,制度內容有瑕疵,內部審計部門可要求被審計單位必須在收到審計意見的次月按審計意見及時完成整改,如果被審計單位在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就必須制定審計整改計劃,明確整改措施、目標、時限及責任人,并定期向審計部門書面報告整改推進情況,直至審計整改完成為止。
2.既成事實、已無法糾正的問題。此類問題特指已經發生但無法重新糾正的問題,內部審計部門可要求被審計單位在今后的工作中針對此類問題采取措施進行后續規范。例如,審批程序倒置問題,在既成事實的情況下,被審計單位已經無法對該問題重新進行修正,內部審計部門可要求被審計單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舉一反三”,并采取完善內控制度、嚴格審核和審批流程、加強業務技能培訓等措施加以規范,杜絕同類問題再次發生。
3.未來結果存在不確定性或存在損失可能性的問題。此類問題特指企業存在一定風險的問題,未來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損失,但損失的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內部審計部門可要求被審計單位持續跟進并定期書面報告內部審計部門風險變動情況。例如,投資項目因政策變更存在違約風險,內部審計部門可要求被審計單位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內部審計部門持續跟蹤風險變動情況,直至所有事項的風險得到控制或消除為止。
4.審計發現的重大且未完結的涉訴問題。針對此類問題,內部審計部門并非訴訟案件的專業管理部門,但內部審計部門可對涉訴事項提出審計意見,并要求被審計單位持續按照企業相關管理制度推進涉訴案件的解決,內部審計部門須持續跟蹤涉訴事項的變動情況,直至涉訴事項解決為止。
(三)建立審計整改跟蹤督促機制
內部審計部門承擔審計整改的跟蹤督促職責,要解決當前審計整改后續工作無人跟進的問題,確保審計整改工作常態化。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建立審計整改跟蹤督促機制:一是建立審計整改臺賬,對所有審計項目發現的問題逐項進行登記,并設定臺賬負責人日常維護和更新臺賬內容,內部審計部門可視具體情況要求被審計單位定期提交審計整改進度報告,臺賬負責人按照審計整改制度規范的要求對整改報告進行審查,完成一項核銷一項,對賬銷號;二是深入被審計單位現場進行檢查,為進一步驗證和核查審計整改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并檢查被審計單位有無“屢改屢犯”“屢審屢犯”的行為,內部審計部門要將審計整改現場檢查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可選取一定期間作為每年的“審計整改檢查月/周”,強化審計整改檢查在被審計單位中的影響,日常工作中則可不定期選取被審計單位進行抽查。
(四)建立審計整改聯動機制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應主動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對審計結果實行“一果多用”的信息共享方式,將審計發現的問題分類共享至企業的經營、投資、財務、風控、人力、法務等管理部門和內部監事、紀檢監察等監督部門,推動審計整改與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有機結合,建立企業審計整改的聯動協調機制,形成監督合力,實現多部門聯動整改。例如,將審計信息共享至風控部門,支撐風控部落實風險預警、跟蹤、管理責任,盡最大可能幫助風控部履行職責;將審計信息共享至內部監事,由內部監事在日常履職過程中跟蹤落實督促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有效的抓好審計整改責任落實;共將審計信息共享至紀檢監察部門,實現監督信息資源共享,協助紀檢監察部門更好履職。
(五)建立審計整改考核和問責機制
1.審計整改考核方面:一是將審計整改結果納入企業經營業績考核指標中,由企業內部審計部門負責擬定審計整改方面的考核標準和實施相應的考評工作,有效提高被審計單位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力度;二是將審計整改結果納入企業內部信用等級評定指標體系中,作為被審計單位獲取母公司資金支持的信用評級標準之一,為企業內部資金拆借提供定價依據;三是將審計整改情況作為領導干部提拔、評先評優和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促進企業優化干部隊伍管理的同時,督促被審計單位負責人將審計整改責任落實到位。
2.審計整改問責方面:一是通報批評審計整改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內部審計部門可定期或不定期向企業黨委(黨組)和董事會匯報審計整改結果,對審計整改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在會上進行通報批評;二是對通報批評后仍然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單位和個人,可采取督辦整改的方式,向相關單位和個人下發整改督辦通知,責令其執行,必要時可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后續審計,以確保各項審計發現問題得到有效整改;三是對拒不配合審計工作、審計整改不力、“屢審屢犯”的單位及個人進行問責,企業可在紀檢監察明確的問責范圍之外,賦予內部審計一定的問責權限,實施相應處理處罰,強化審計整改工作權威性,提升內部審計監督的地位。
(作者系云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審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