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樞 張亞娣
摘要:隨著大病網絡籌款的興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過朋友轉發的籌集善款的信息,這些信息多數是通過“愛心籌”“水滴籌”“輕松籌”等平臺發布。對于這些信息人們對其真實性持有懷疑,而對此類信息發布平臺更是褒貶不一。大病網絡籌款平臺的問世,一方面它解決了許多因病致災家庭的燃眉之急,而另一方面作為新興事物,由于對它的定性模糊使之對其監管難以落在實處,現下更多是依賴政策和企業自律。要使大病網絡籌款真正發揮作用,最重要的一步是在法律層面對其是否應作為眾籌進行明確,且就公益性眾籌的具體內容和監管責任進行詳細規定。其次便是《慈善法》對慈善組織已進行了具體規定,這就使得“水滴籌”等平臺表示的個人求助與公開募捐界限混淆。因此,《慈善法》應就該行為進行解釋和規范,探討是否可將其納入慈善組織。
關鍵詞:大病網絡籌款 定性 發展建議
一、大病網絡籌款的發展與現狀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模式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新型模式,也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契機和動力,各式各樣伴隨互聯網發展出現的新型產業成為法律監管的灰色地帶。作為連接發起人與贈與人的橋梁,大病網絡籌款帶著“避免因病致貧”的初衷解決了許多重病患者的經濟問題。其中“水滴籌”之所以迅速打開市場,就是由于它操作便捷,民眾在平臺公眾號上就可完成從發起到收款的全過程,大大降低了底層民眾籌款的門檻,使之立刻成為大病網絡籌款平臺的佼佼者。此外,大病網絡籌款的出現補充了我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對基層扶貧幫扶是個巨大的突破。
(一)大病網絡籌款的亂象來源
大病網絡籌款問世后,從發展初期的被大眾叫好到現在的不被信任,甚至被各大醫療機構排斥經歷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方面,由于該類網絡籌款只需申請人提供病情證明材料和身份證信息,這就使得申請信息發布的資格只需確有其病即可,而對于該家庭是否真正無力清償醫療費并沒有審核要求。“水滴籌”的后臺審核人員表示,由于公司資金有限并不能一戶一戶進行家庭條件的審查,且因為平臺機構為商業機構,無權去政府機構調查申請人家庭背景,故而平臺方并未將家庭條件列為申請籌款的必要條件。這就造成民眾對于平臺方發布的籌款信息信任度大打折扣,加之媒體曝光的“羅一笑事件”“德云社演員家住豪宅患病眾籌獲百萬醫療”等諸多此類事件,使得多數民眾在看到此類求助信息后只會幫助身邊自己了解的人,削弱了網絡籌款的真正價值。
另一方面,因為籌款程序簡單,有許多不法分子懷著牟取暴利的心態與病重患者進行溝通,在與患者交涉獲取病例后進行網絡籌款,再與患者進行利益分成。更有甚者枉顧性命,以發橫財的目的發布籌款信息,卻未將獲得的籌款用于醫療上,使籌款成為“發家致富”的途徑。對于大病網絡籌款出現的上述種種亂象,總結來看核心問題仍然是大病網絡籌款的定性問題,它究竟等不等于眾籌?而公益性眾籌是否要求籌款人必須一無所有,處于絕對困難才可申請眾籌?
(二)大病網絡籌款平臺的商業變現
大病網絡籌款平臺的商業變現各家有各家的途徑,其中典型的就是公司的分塊經營。就以水滴公司為例,作為一家商業平臺,水滴公司的主要產品分為兩塊。其中“水滴籌”“水滴互助”等公益互助類產品承擔著企業下游的推廣宣傳工作,用以聚集高黏性的用戶和流量,然后通過水滴保等商業模塊變現。因此,這就不難解釋許多用戶反映的在籌款平臺上時常會看到各式各樣的保險業務。實際上,水滴保本身并不做保險業務,而只是將其他公司的保險產品進行推廣,并在成交單中收取相應的傭金。但是公司對于“水滴互助”的盈利模式并未給出清晰地答復。對于這類愛心籌款平臺,發布的信息究竟是個人信息的擴大還是一種公開募捐?若要能夠使之程序合理合法,就應在法律層面對其性質預以確定,而不是讓其游走在兩者之間監管部門無法進行有效監管。
二、大病網絡籌款的定性難題
(一)大病網絡籌款與眾籌
大病網絡籌款究竟屬不屬于眾籌是解決大病網絡籌款監管至關重要的一步。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眾籌是指通過互聯網募集資金,更靈活高效滿足產品開發、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的融資需求,有效增加傳統金融體系服務小微企業和創業者的新功能,拓展創業創新投融資新渠道。若按照該意見對于眾籌的定義,大病網絡籌款完全不符合規定的主體要件,并不能作為眾籌進行約束。可隨著實踐和理論層面的發展,眾籌概念的涵射范圍也越來越廣,在平臺分類中也納入了公益性眾籌。一般眾籌只是以收回資金為目的的發布經濟信息。而與一般眾籌不同,公益性眾籌是經典慈善,利用極度困難的信息來獲取捐助人的善意。只要能獲得到用戶的支持,公益性項目都可以通過公益眾籌的方式獲得項目資金,這擴大了公益機構的運營范圍,也帶來了更多的法律爭議和監管空白。從定性來看,大病網絡籌款應歸類為網絡公益性眾籌。可是這也涉及許多模糊方面,比如,如果是公益性眾籌,那《慈善法》對其究竟有無約束力?它究竟是個人募捐還是組織機構?
(二)大病網絡籌款與慈善組織
現階段由于法律對大病網絡籌款界定不清,使之游走在公開募捐和個人求助的邊緣。2016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實施,其中第二章第8條規定:慈善組織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慈善法》規定,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展公開募捐。依據該法條,大病網絡籌款明顯不屬于慈善組織,2016年以來,我國民政部只遴選了“輕松公益”“水滴公益”兩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它們的功能也只是發布公開募捐的信息。雖然名字大同小異,但是大病網絡籌款的平臺與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性質,更沒有相應的公開募捐資格。因此,“水滴籌”等相關條款清晰注明水滴籌只是個人求助信息的范圍擴大,不是公開募捐,也禁止通過水滴籌為人和慈善組織募捐。可是,通過互聯網向公眾發布信息進行籌款與公開募捐有何區別?這樣的分類使得大病網絡籌款行公開募捐之實,卻不受慈善法對相關組織的約束。這能依靠行業自律和政府規定予以監管,并無狹義法律層面上的約束。
三、大病網絡籌款的發展建議
(一)明晰大病網絡籌款的定性
現下雖未對大病網絡籌款是否應作為眾籌進行法律確信,但在實踐中已將其作為公益性眾籌進行約束。因為具有公益性性質,必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眾籌只需發起籌款這樣簡單約束,而應將籌款人的經濟條件納入申請條件進行審查,否則更多的“羅一笑事件”會削弱社會信任,透支公眾愛心,不利于大病網絡籌款最大程度的發揮社會作用。另外,《慈善法》應探討個人求助與慈善募捐的區別,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平臺的程序和資質是否可以納入慈善組織。如果不能,又該將其作為何種性質進行詳細規定,只有這樣才可對大病網絡籌款進行有效監管。
(二)加強企業自律和法律監管
2018年10月19日,愛心籌,輕松籌、水滴籌聯合發布《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倡議書》和《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旨在進一步加強平臺自律管理、提升風險管控水平、健全社會監督機制以及促進大病救助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除了行業自身加強自律外,政府也應出臺公益性眾籌相關管理規定,探討平臺管理辦法,嚴格資格審查程序,提高違法成本,加大懲處利用平臺牟利的不法分子的力度,探究將其納入征信失信系統范圍內。
(三)政府助力完善條件審查
大病網絡籌款需要一個互信互助、健康向上的個人大病求助環境的營造,而不僅僅只是法律上將其定性并納入監管系統就可以。這要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使之發揮“避免因病致貧”的作用。在條件審查方面,在將大病網絡籌款盡快定性后,平臺方與政府機構應加緊合作建立申請人檔案卡,獲取籌款人的家庭信息,并對該檔案信息進行及時加密、更新、追蹤,建立責任人制度,防止信息泄露等網絡安全事件的發生。同時,全民素質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增強才能真正實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目標。普及大病網絡籌款的社會價值和法律邊界,提高大眾對大病網絡籌款的認識。在今后的發展中,此類大病網絡籌款平臺應積極與全行業交互聯動,加強正能量傳播,讓真正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能夠看到希望,得到及時救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靖遠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