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淇 王建國



摘要:政府采購是激勵企業創新的重要措施。研究政府采購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對完善政府采購支持企業創新配套政策,引導金融資本與企業創新有效對接,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2012年-2016年的北京市3000家高新技術制造業企業的微觀數據,運用了二元邏輯回歸、多元線性回歸、交叉線性回歸方法,研究了獲得政府采購的企業特征、政府采購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政府采購政策效果的異質性。研究發現,規模大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采購,而內資企業比外資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采購;政府采購政策會推動以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和新產品收入指標來衡量的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當企業規模擴大時,當企業是出口型企業時,政府采購政策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推動作用更明顯。
關鍵詞:政府采購 企業創新績效 政策效果 異質性 創新投入 創新產出
一、引言
政府采購政策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被重視。內生長理論指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但是當技術的研發產生知識溢出時,便會出現搭便車的現象,創新的社會成本遠遠低于個人成本,便會導致市場失靈。因此,當個人投資在技術創新的回報小于成本時,私人資本便會減少甚至停止對技術創新的投入,科技創新研發受到約束,市場無法起到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的作用,便會導致技術創新的市場失靈。因此,必須依靠市場以外的力量進行協調規范,政府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政府采購是鼓勵研發技術創新、實施宏觀調控、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政策工具。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在進入市場的時候,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礙,技術的轉化如果不能落實,則會導致企業的損失。因此,研究政府采購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對完善政府采購支持企業創新配套政策,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企業獲得政府采購的特征、政府采購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政府采購政策效果的異質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北京作為國內高新企業聚集地,其高新企業在全國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使用的是北京市高新技術制造業2012年-2016年五年的制造業企業面板數據,樣本量為15247份。樣本數據來源于數據庫的隨機抽樣方法選取的樣本。樣本數據覆蓋制造業行業中的多種行業。經過篩選,剔除掉兩家不合格的樣本數據,最終使用樣本量為15245份。該數據中包含了企業人數、新產品收入、專利申請數、所有制類型、行業代碼等多項指標數據。
下面對本文所需要的指標變量進行解釋說明,詳見表1-1:
(二)計量模型設定
1.企業獲得政府采購的影響因素。因為我們將企業是否獲得政府采購設為虛擬二元變量,并且作為因變量。我們采用二分邏輯(Logistic)回歸模型來考察什么樣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采購,方程如下:
(1-1)
其中,為獲得政府采購的幾率,為沒有獲得政府采購的幾率,是企業年齡,是企業就業規模,都為連續變量。C是虛擬變量集合,分別包括企業是否進口二分虛擬變量、企業所有制虛擬變量、行業分類虛擬變量。是截距,、、是回歸系數向量,衡量了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為殘差項。
2.采購政策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我們以2012年到2016年北京市高新技術制造業15245個企業樣本進行回歸分析,被解釋變量分別采用研發投入、專利授權數、新產品收入;解釋變量用企業特征和政策變量,其中企業特征我們從企業規模、企業年齡、是否出口、所有制、行業分類,是否獲得政府采購考慮。結合以往經驗,采用以下模型:
(1-2)
其中,,行業分類參照組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所有制分類參照組是國有企業,為隨機誤差項。
3.采購政策效果異質性:交叉線性回歸模型。根據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設:
假設:政府采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作用效果與企業規模、企業創辦時長、行業分類、是否是出口企業、所有制有關。
本文采用線性回歸模型,在方程中引入交叉項,考察政策效果與企業本身特征的關系。
(1-3)
其中,,HET為企業規模、年齡、出口、行業或所有制虛擬變量。政府采購變量和企業特征變量交叉系數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二、回歸分析
(一)企業特征對獲得政府采購的影響分析
對于二元邏輯回歸的解讀,先介紹一個概念OR值,在最小二乘回歸中,由于模型的擬合是完全線性的,某個自變量改變的影響不依賴于其他自變量。因此,最小二乘回歸系數可以被簡單解釋為改變自變量的一個單位對因變量的影響。而在邏輯回歸中,我們不是對一個獨立的因變量本身進行線性擬合,而是對odds的對數進行線性擬合。為了解釋自變量對odds的效應,需要分析odds ratio,這個統計量在表格中以EXP(B)的形式呈現。即:
結合表2-1以及OR計算公式可知,就業規模的OR值為2.407,且系數顯著,意味著每當企業就業規模增加一個單位時,企業獲得政府采購的幾率比上升(2.407-1)100%=140.7%;企業創辦時長對獲得政府采購的影響不顯著;在行業分類的變量中,集體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對企業獲得政府采購的概率影響更大,私營企業相對更小,但這兩者在統計不顯著;相對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OR為0.7,小于1。外資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獲得政府采購合同可能性更低,內資企業總體上來說在獲得政府采購的概率上差別不大;在所有制中,相對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他行業獲得采購合同的概率更低。
(二)政府采購政策效果的分析
從表2-2可以看出,對于以企業研發資金來衡量創新績效的模型1,政府采購的系數為0.008,在0.0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這說明獲得政府采購對研發投入資金具有正向影響。對于以專利申請書來衡量創新績效的模型2,政府采購系數顯著為0.112,這意味著每當企業獲得一份政府采購合同時,企業的專利申請數便會增加11.2%。對于以新產品收入來衡量創新績效的模型3,政府采購系數顯著為0.024,這表明政府采購對企業新產品收入起到了推動作用。總之,政府采購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
其它企業特征對企業創新績效也產生重要影響。企業規模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大企業的創新績效更高。創辦時長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不確定,對研發資金投入無影響,對專利申請書的影響顯著為負,但是對新產品收入的影響顯著為正。從行業角度來看,相對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其他行業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更小。從所有制角度看,相對于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影響更小。
(三)政府采購政策效果異質性分析
表2-3給出了以研發投入作為創新績效指標的結果,以專利申請書和新產品收入為創新績效指標的結果與之相近。從表2-3可以看出,企業就業規模與是否獲得政府采購的交互系數為0.062,在0.01置信水平下顯著。這表明企業規模與企業是否獲得政府采購存在協同效應,即政府采購對企業研發創新投入的影響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增大,即大企業獲得政府采購后,研發投入力度更大,政策效果更好。這可能是因為大企業具有規模效應,更能發揮采購資金的效果。企業年齡和是否獲得政府采購的交互項系數為0.068,在0.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這說明,企業創辦時長每增加一單位,政府采購對研發投入的推動效應將增長0.068個單位。但是,在以專利申請書和新產品收入為創新績效指標的回歸結果中,年齡和是否獲得政府采購的交互項系數不顯著。企業是否出口與是否獲得政府采購合同的交互系數為0.03,在0.05置信水平上顯著,這說明當企業性質從不出口向出口轉變時,對研發投入資金影響更大,即當出口企業獲得政府采購合同時政策效果更好。行業一共存在三個交叉項,p值分別為0.339、0.803、0.882遠遠大于臨界值0.05。因此,行業特征對政策效果沒有直接影響。同樣的企業所有制有三個交叉項,p值分別為0.599、0.801、0.983大于臨界值0.05,故所有制對政策效果也沒有直接影響。
表2-3 政府采購政策異質性:從研發資金角度分析,交叉線性回歸
模型1(就業規模與政府采購交叉) 模型2(企業年齡與政府采購交叉) 模型3(出口企業與政府采購交叉) 模型4(行業分類與政府采購交叉) 模型5(所有制與政府采購交叉)
EMP*PRO 0.062***
(5.6)
AGE*PRO 0.068*
(1.726)
EXP*PRO 0.03**
(2.005)
IND1*PRO -0.032
(-1.352)
IND2*PRO -0.012
(-0.874)
IND3*PRO -0.006
(-0.898)
REG1*PRO -0.037
(-0.748)
REG2*PRO -0.008
(-0.598)
REG3*PRO -0.005
(-0.248)
注:***、**、*分別表示在0.01、0.05、0.1置信水平下顯著;括號內的數值是t值;除了交叉項,還加入了企業年齡、企業規模、是否出口、行業和所有制變量。
三、結論
本文基于2012年-2016年的北京市3000家高新技術制造業企業的微觀數據,研究了政府采購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第一,規模大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采購,而內資企業比外資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采購,行業分類、企業是否出口、企業創辦時長對企業獲得政府的影響不大;第二,政府采購政策會推動企業創新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新產品收入等企業創新績效指標的提高,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會激勵企業創新;第三,政府采購政策的效果與企業規模、企業是否出口具有正向協同效應,即當企業規模擴大時,當企業是出口型企業時,政府采購政策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推動作用更明顯。
參考文獻:
[1]鄧翔,李雙強,李德山.政府采購、融資約束與企業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23(6):51-58.
[2]馬承君,王建國,楊穎梅,劉杰.政府采購政策對高新企業創新活動影響的效應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8,13(7):21-28.
[3]王茜.創新政府采購方式,助力中小企業發展[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5,9(3):12-14.
[4]張九慶.科研眾包對中國科研活動的影響[J].中國科技論壇,2015,30(3):23-28.
[5]陳永立,鄒洋.政府資助與政府采購對企業科技創新影響的差異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2015,18(3):21-25.
[6]李燕,朱春奎.政府采購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效應[J].中國科技論壇,2016,13(9):8-11.
[7]李建軍,朱春奎.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5,8(2):15-19.
[8]艾冰,陳曉紅.政府采購與自主創新的關系[J].管理世界,2008,30(3):169-170.
[9]萬啟偉.政府采購與自主創新的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
[10]賈明琪,朱亞寧,辛江龍等.技術創新與政府采購關系實證研究———基于開放性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0):18-22.
[11]ASCHHOFFB, SOFKA W.Innovation on demand can? public procurement drive market success of innovations[J].Re-asch Policy,2009,38(8):1235-1247.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實培計劃項目“創新政策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項目號:71B1910810)、北京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北京市人口規模和人力資本水平的影響”(16YJC052)、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北京市人口規模影響的模擬研究”(項目編號:2015000020124G077)、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建設項目(項目號:5121911020)。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