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敏
“支架”的詞源,來自建筑行業,現在教育學中廣泛使用其引申義,即框架結構。初中作文教學利用支架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掌握該模式內涵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建構寫作框架。促使這一教學模式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提升學生寫作水平。
一、創設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在現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生更容易“有話說”。教師要讓學生產生“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的感情沖動。而實現這種預設,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是創設真實情境。案例:上課鈴聲響起,學生們精神飽滿地端坐著等待老師,然而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老師依然沒有過來。學生們開始忍不住議論紛紛,教室里開始騷亂。這時候,語文老師終于滿臉焦急、小跑著進教室,說:“對不起各位同學,老師遲到了。”頓了頓又說,哪位同學能說說,剛才老師沒有到的時候,你在想什么?現在看到老師,你又是怎樣想的?老師跑進來的速度和神態是怎樣的?”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各抒己見。這時候老師說:“現在,請大家把剛才的心理活動記錄下來,寫一篇以‘老師遲到了為話題的作文。”學生這才明白,原來老師是故意“遲到”。因為有了前期預設,學生很快完成并當堂朗讀,教師直接予以點評。臨近下課,老師提醒學生,不僅可以寫自己的神態、外貌、語言,還可以抓住細節進行描寫。案例中,教師設計“遲到”這一場景,引導學生進入真實情境,讓學生有真實的心理氛圍做基礎,一方面“有話可說”,另一方面也樂于表達,極大地降低了寫作的難度,使學生易于寫出“獨特感受”。
二、分析典型,教給寫作方法
分析典型時,教師可以精選同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如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立意、意境、情感等。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可以采用列表格的方式進行對比分析,以便建構起知識框架,突破重難點。而寫作方法的教授,教師不宜采用大量口述原理的方式,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舉例子讓學生認識到文章的寫作方法、構思角度、結構的異同點。寫作思路上,也應重視邏輯的完整和嚴謹。學生可以根據課文或教師推薦的優秀文章的邏輯層次仿寫,再進行個性化創造。比如議論文的寫作,可以采用“原因—結果”分析法,即根據結論反推其問題根源。比如:“玻璃晴朗,橘子輝煌”——一般人不會注意,但北島注意到了;“太陽像一枚燃燒的硬幣”——一般人不會注意,但聶魯達注意到了;“黃昏雨后深巷的一朵黃玫瑰”——一般人不會注意,但博爾赫斯注意到了。心靈的色彩本就是紛繁多樣的,正如生活的色彩也是紛繁多樣的。將世間萬物的顏色涂抹在心中,唯有學會真正熱愛生活,才能夠生動地書寫生活。
三、實例參考,提供“范例支架”
寫作的“范文”,既可以是典型課文,也可以是同學、甚至教師自己的文章。需要注意的是,例文一定要是可以給學生提供實際性啟發的文章——不論是寫作技巧還是結構安排上。課文均是經過嚴謹的論證,層層審核,經得起推敲的好文章。充分利用好課文,讓課文成為學生寫作的“拐杖”,從課文學習中發現自身寫作的問題,將會改變學生“怎么用”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課文,檢查自己寫作中的問題,查缺補漏,有針對性地學習。
例如,《春》(朱自清),作者采用了多種描述方法,調動了多種感官,展現了一幅幅畫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思考,觀察家鄉春天的公園景色。在觀察后,仿寫文章中富有意境和深意的詩句:“春天的公園,柳條抽枝,老樁吐綠,一派萬紫千紅的的景象,空氣中彌漫的都是溫柔的氣息。看一看,艷麗無比;聞一聞,四海花香。”“廣玉蘭樹上掛滿雪白的花朵,遠遠看去,像是被云朵包圍著,又像是軟綿綿香甜甜的棉花糖,掛在樹梢。春風拂面,花朵發出沙啦啦的聲響,播撒著芬芳的香氣。再看那夾竹桃,有的像火焰,有的像少女的臉龐,有的全開了,有的正含苞欲放,有的剛打了花骨朵。好一幅迷人的“萬花圖”啊!”
當然,除了“句式”支架,“內容”支架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搭建,譬如“情感支架”“手法支架”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寫作訓練的重難點,教師需要謹慎選擇最合適的支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支架式寫作教學,其實質是讓學生學會在模仿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寫作模式,從而進行寫作。而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熱愛習作,愿意主動掌握寫作的方法,化外部動機為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教師是學生寫作的引路人,幫助學生搭建好寫作的“云梯”,需要依靠支架式教學,爭取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