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源
【摘 要】 痛經是婦科的常見病多見病,原發性痛經更為常見。對于原發性痛經的預防及治療一直是當前婦科相關人士所待解決的熱點問題。近年來中醫的發展迅速,中醫在原發性痛經疾病上有較深入的研究。本文結合近幾年研究的相關文獻,就原發性痛經的中醫認識及中醫藥治療進行總結,為臨床治療原發性痛經提供參考。
【關鍵詞】 原發性痛經;發病機制;中醫藥
[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a common disease in gynecology, and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more comm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been a hot issue for gynecological related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rapid, and Chinese medicine has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disease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to summariz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 words]Primary dysmenorrhea; Pathogene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痛經是月經前后下腹周期性疼痛或腰腹麻痹疼痛,甚至嚴重昏厥的一段時間。根據是否存在有機病變,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是指月經前后的下腹部疼痛和鼓脹,生殖器官無有機疾病的類型[1]。目前,西醫治療原發性痛經一般是以非甾體抗炎藥、避孕藥等藥物為主,少量手術治療,效果雖較理想,但副作用較大,標準不為治愈;而我國的中醫療法有其獨特的優勢,通過辨證治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近年來,隨著中醫研究的深入,原發性痛經的發生機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本文就近幾年原發性痛經病理機制以及中醫治療的研究作一綜述。
1 原發性痛經發病機制的中醫認識
原發性痛經在中醫學中早有認識,屬于中醫中的“經行腹痛”。“經行腹痛”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經提出。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有文字如“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這是最早中醫關于原發性痛經的描述。隨后在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有文字如“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可以看作是后世中醫研究原發性痛經病因病機的基礎。南宋陳子明的《婦人良方大全》對原發性痛經的成因進行了闡述,其主要原因是感冒、氣滯、血瘀等因素。在元代的《丹溪心法》中,明確指出
痛經中有虛實。明代《景岳全書·婦人規》提出,原發性痛經可以根據痛經的性質和發生的時間來區分虛實,并對辨證點提出了一些見解。這些醫學著作在長期的醫學實踐得出,對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給予深刻的闡述,總結了痛經的常見病因、疼痛特征、發病時間和虛擬現實之間的關系,為后人留下參考的寶貴資源。
2 原發性痛經的辨證分型及治法治則
原發性痛經位于自貢、崇真兩地,其發病機制是“無痛經”和“無榮經”的兩端。羅元愷[2]提出痛經有假和停滯的區別。證候分化有氣滯血瘀、冷滯血瘀、痰熱瘀、氣血虛等。鄧海霞等[3]認為痛經分類可分為氣滯血瘀、寒凝、氣虛血虛、肝腎虛等證型,可造成血氣不佳、功能障礙、無痛。中醫臨床上將痛經分為虛和實。事實上,有許多氣滯血瘀、寒濕停滯、濕熱耐寒、氣血不足、肝腎虛等證型。
痛經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治療以清代高世栻所提出的“通施之用”為依據。他指出痛經“有不同的方法,調節氣和血,調節血與氣的和諧,通也……虛者需以通助之,寒者溫之使之通。總之,無非通之法。”在把握治療時機方面,醫學學者往往依靠月經周期不同時期的氣、陰、陽變化,結合病因特點和及時治療,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上,根據痛經的虛擬和實際分類,是在治療前經驗開始的,而虛證患者需多注意日常康復。劉愛武[4]認為痛經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多與假熱、冷熱、虛標混在一起。治療必須根據病因和標本,出現疼痛時應進行癥狀治療。翁雪松等[5]也主張治療原發性痛經,“以求主要病因,以止痛為補充”。無論實際情況如何,用藥時間必須至少在疾病開始前3~7d,尤其是癥瘕,太遲,已形成大量血瘀,并日益增多,該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常以巴鎮丸等藥為主,改為煎劑。秦季章[6]主張應根據綜合征的類型來鑒定該綜合征。例如,那些有寒血瘀的患者必須在月經前10d開始治療,并通過月經情況決定是否繼續治療。血氣弱的人,平時應服用補氣養血的中藥。
3 原發性痛經的中醫藥治療
3.1 中醫口服用藥治療
溫經湯是一種古方,功效在于暖宮止痛、溫經扶陽,適用于陽虛內寒證。少腹逐瘀湯或當歸四逆湯加減,功效為化瘀止痛、溫經散寒、除濕,尤其適用于寒濕凝滯證。圣愈湯功效在于養血益氣、調經止痛,適用于氣血虛弱證型,且可根據具體病狀進行方劑加減。清熱調血湯功效在于化瘀止痛、清熱除濕,適用于濕熱瘀阻證,臨床應用中根據具體病狀進行加減。喬懷麗[7]研究溫經湯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研究結果提示治療有效率達92.5%。卞瑩等[8]研究當歸四逆湯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治療有效率為90%。陳洪芳[9]研究膈下逐瘀湯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根據疾病具體證型進行加減,研究結果治療有效率高達93.33%。勾明慈等[10]研究自己創新的氣滯痛經湯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根據疾病具體證型進行加減,在月經來臨之前1周就開始服藥,連續服用10d,治療有效率為96.7%。潘麗娟[11]研究圣愈湯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根據具體病情給予加減,其治愈率為70%。
徐榮燈等[12]研究復方益母膠囊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結果提示其治療有效率為96.7%。李澤榮[13]研究桂枝茯苓膠囊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明確各個患者的證型,進行辨證施治,提示治療效果較佳,能很好緩解患者的疼痛,尤其對于氣滯血瘀型治療效果最好。陳冬梅等[14]研究姜黃溫經顆粒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治療有效率為90%。
3.2 中醫外治法治療
原發性痛經治療除了采用中藥治療外,還有中醫外治法,常見的有針灸、外敷、耳穴貼壓等。付蕾[15]以5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針刺療法的臨床療效,主要穴位選擇為足三里、關元穴、三陰交等,根據痛經的不同類型對穴位進行加減。針刺手法行平補平瀉手法,在經期前3d開始進行針灸治療,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6d作為一個針灸療程。所選患者完成3個療程治療后,治療有效率高達92%。
趙正芳等[16]研究電針對痛經模型大鼠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血清素(5HT)和物質P水平的影響,選取治療穴位關元及三陰交。通過該研究探討電針治療痛經的鎮痛機制。針刺后痛經模型中的翻騰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P<0.01),血清中的IL2、5HT和P物質水平顯著提高(P<0.05)。
楊金月等[17]就耳穴貼壓法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應用進行了綜述,闡述了耳穴貼壓單用,以及聯合艾灸、針刺、中藥服用等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應用,均提示治療效果顯著。
張慧葉等[18]探討電針結合穴位注射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取穴位雙側次髎、關元、中極、十七椎等,根據具體的證型進行調整,其中寒凝血瘀者配歸來、地機;氣滯血瘀者增加陽陵泉、太沖。具體操作先針刺再連接電針儀,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6d。研究結果提示,電針結合穴位注射在原發性痛經患者治療中療效較佳,具有較好的鎮痛效果。
白沐平等[19]研究針灸八髎穴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療效,研究對象為寒濕凝滯型,經過3個月的治療,結果提示針灸八髎穴與常規西藥治療組比較,患者的疼痛評分及中醫癥狀均明顯改善,治療效果較佳。
4 討論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中醫藥在我國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基礎,療效較高,且毒副作用小。筆者就中醫藥在婦產科疾病防治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如產褥期的中醫藥保健等[20]。原發性痛經是婦女常見多發病癥,其西醫治療多進行藥物治療,治療效果較佳,能及時改善疼痛,但存在較多不良反應。中醫關于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講究“不榮則痛”、“不通則痛”。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有中藥療法(包括方劑、中成藥等)、中醫外治法(包括中藥、外敷等),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較少。本文結合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對中醫藥治療方法進行總結,提示中藥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顯著療效。但因原發性痛經存在諸多證型,臨床上行中醫藥療法容易混淆證型,給用藥帶來不便。將來臨床尚需進行大量的研究,深入研究辨證施治,達到針對性用藥,形成更加方便有效的質量方案。
參考文獻
[1] 康志媛,李真.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論治婦科病經驗[J].中醫學報,2016,31(12):19041907.
[2] 駱赟韻.當代中醫婦科名家常見月經病用藥規律數據挖掘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3] 鄧海霞,王采文.治療原發性痛經特色探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08(05):7172.
[4] 劉愛武.龐泮池運用標本兼顧法治痛經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96,(01):11.
[5] 翁雪松,蔡小蓀,李鶴.蔡氏痛經貼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10):5355.
[6] 鄧守沛.治痛經驗方[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03):28.
[7] 喬懷麗.溫經湯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40例[J].現代中醫藥,2017,37(05):3435.
[8] 卞瑩,張喆,覃慶鋒.當歸四逆湯治療寒濕凝滯型痛經4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10):9193.
[9] 陳洪芳.加減膈下逐瘀湯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臨床評價[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5):3031.
[10]勾明慈,王昕.針刺聯合氣滯痛經湯治療氣滯血瘀證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8,45(02):378380.
[11]潘麗娟.淺析圣愈湯治療氣血虛弱型痛經的臨床效果[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36(01):34.
[12]徐榮燈,孫文華.復方益母膠囊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子宮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7,23(3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