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寧
摘 要:目前農村中學生經常出現厭學的現象,這不利于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造成學生厭學的因素有很多,探討了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的形成以及疏導,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疏導
農村學生受學校環境、家庭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容易形成厭學心理,導致農村教育水平不高。為此為了改善這一問題,還應對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形成進行深入的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內部原因
農村中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學生自己產生自我焦慮、自我懷疑、自我恐懼以及自卑等。自我焦慮的產生主要來自部分中學生在小升初中考試失利,沒有取得好的成績,而進入初中以后,課程內容增加,學習難度也增大,學生壓力增大,一時不能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經過幾次考試后,沒有取得好的成績,而且進入初中后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在課堂上急于表現,想要得到他人的表揚和肯定,否則就會產生消極心理,造成自我懷疑,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明顯障礙,如計算困難、理解困難、表達困難,從而產生恐懼心理,恐懼學習,甚至恐懼上學。同時還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學不好,缺乏學習動力,不愿意上學,甚至討厭上學。
二、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外部原因
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外部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應試教育造成初中教育過于注重文化課的學習,不重視課外活動的構建,導致初中學校生活較為單調、乏味;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不恰當,不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對學生過于嚴厲,特別是對于一些后進生,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師生關系較為緊張,產生厭學心理;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落后,仍然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久而久之,就會使得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農村一些學生的家長經常外出打工,在教育方面學生得不到家長輔導,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長期得不到關注,就會產生厭學的心理;社會中一些不良環境,如臺球室、電子游戲室、網吧等,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而青少年思想不成熟,容易陷入其中,甚至走入歧途,為此學生就會產生厭學。
三、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的疏導策略
1.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在農村初中教育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任何事情,都要樂觀面對。所以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正確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矯正學生不良心理,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具體還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采用鼓勵教育方式,應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能夠及時看到學生的進步,對學生進行贊許和表揚,特別是要加強對后進生的關注,使他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重視。(2)教師應經常開展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幫扶弱小”公益活動,可以將這次公益活動交給學生,讓學生來組織整個活動,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組織能力,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幾組進行比賽,看看哪組學生表現的最好,教師給予表揚和鼓勵。
2.加強農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為了避免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還應加強農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知識,實現健康成長。首先應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教師應采取正確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生為本,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相應的發展。其次學校教育不應只注重知識文化的學習,而是不斷豐富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例如應開展繪畫比賽、書法比賽、體育活動等等,使得學校學習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在學校中能夠真正地快樂成長,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另外,學校還應加強學生對不良社會信息的抵抗,避免學生沉浸于社會不良環境中。
總之,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為此在農村學校教育過程中,應分析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并加強心理教育的開展,及時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習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巖.對中學生厭學心理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2(18).
[2]鄧紅.甘肅農村初中生厭學心理調查與分析:以榆中縣為例[J].蘭州學刊,2008(9).
注:本文系甘肅省慶陽市教育科學2018年規劃課題《農村中學生厭學心理的疏導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QYLX[201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