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花
摘 要: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增長見識、學習知識最早的課堂,也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場所。可以說,家庭通過一些實踐活動與日常生活,對孩子思想品德、行為、禮儀、言行的教育是學校和社會不可替代的。生活中的寓教于樂,家人之間的關心鼓勵,對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積極的、陽光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小學階段;家庭教育;方法;策略
近幾年中小學生由于家庭教育出現的社會問題很多,少年兒童離家出走等事件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家庭教育責任重大。據有關研究,原生家庭對孩子品性、心理、思想、行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終生的。所以,為了孩子在校更加健康、有效地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家長在平時的家庭實踐活動中,就應該有意識地把對孩子的教育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愛心、責任、勤奮、守時等,學生有了這些良好的品質,才能更好、更健康地成長。因此,筆者就小學階段孩子家庭教育方面談一些自己的思考,與大家共勉。
一、小學階段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1.包辦過度,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這一代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即使有二胎,也是與姐姐或者哥哥年齡相距較大,這就導致父母、爺爺、奶奶等過分溺愛孩子,一切為孩子包辦,刷牙擠好牙膏、洗腳倒好水并給洗襪子、吃飯端到桌前,還從不讓孩子飯后收拾碗筷,甚至有的孩子起床穿衣服都得家長幫忙,書包也得家長整理,否則就會出現丟三落四的情況,到學校后不是作業本沒帶,就是課本忘了拿等。這樣過分的關心和照顧,父母以為是對孩子的愛,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也需要自理能力。學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不僅生活能力會增強,而且學習能力也會提高。而家庭正是培養和提升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所在,家長的過度包辦,使孩子成了一個學習的機器,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這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宗旨。
2.過度關注智力教育,缺少了情感培養
長久以來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不但在學校蔓延,在家庭教育中也生根、發芽了,導致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孩子的智力發展上,對于孩子的情感教育比較缺乏,使孩子在人情世故上顯得比較冷淡,缺少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溫暖與熱情。
二、改進兒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與策略
1.改變家長的教育思想,樹人先立德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雖然點點滴滴卻是無處不在的:家長對話,父母的行為,爺爺、奶奶的關愛等,都是讓孩子受教育的途徑。所以,只有推己及人,讓家長嚴格要求自己,文明用語,讓家庭充滿和諧、融洽的氣氛,孩子才能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爺爺奶奶的愛護、關心中學習應有的品德和行為,提高自身的素養。比如,一家人就餐,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就不能先動筷子,吃飯的時候父母要做到敬老人,不在菜盤里亂翻,吃完飯不要把碗往前一推,倒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而是爸爸媽媽一起,收拾碗筷,擦桌子等,也可以讓孩子有意識地參與其中。這樣久而久之,孩子餐桌上的一些文明禮儀,還有孩子的責任感就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地得到了培養。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父母在家如何做自己,就會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所以兒童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改變的是父母的思想,教育孩子要從根兒上開始,先改變自己,才能使孩子的家庭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從而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助力,使學校教育教學更加順利、高效。
2.強化孩子的心理素質,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由于這一批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過著小皇帝的生活,什么事情都是以“我”為主,家長也在生活中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能遷就就遷就,這就導致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經不得一點挫折,有一點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動輒不是不吃不喝,就是離家出走,甚至采用更極端的方式與家長、老師對抗,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以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為重,不合理的事情不能答應,讓孩子從小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更要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學習成績,如果他不好好學習,就得承受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嘲笑,接受家長有形無形的教育等。只要孩子的心理健康了,心理素質好了,他們才能正確面對生活、學習中的挫折,并能勇敢面對,積極改變,使自己變得更優秀。
總之,小學階段兒童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學校教育的加強和延續,也是保證學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所以,家庭成員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從語言到行為,都要給孩子好的示范,讓孩子有樣可學,從而把家校教育結合起來,使孩子的教育走上健康、科學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張新蓮.走出家庭教育誤區[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74-76.
[2]劉煒.小學學校課程與家庭教育價值取向研究:以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為例[D].閩南師范大學,2014.
[3]楊智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9(2):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