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自新課改以來,對于如何上好語文課,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創造出了許多新方法、模式。但無論怎樣創新與開拓,語文課堂的本色特征是不能丟的,理應把握得更好,比如對語文課堂的“三度”,就應把握好。那么何謂語文課堂的“三度”呢?它是指語文課堂教學中達到的“深度”“寬度”和“溫度”。“深度”指教學中能揭示文本的邏輯內涵,能對文本進行文化或人本等層面的解讀和把握;“寬度”指能立足于生活這個大背景來與之加強聯系、拓寬教學;“溫度”指語文課堂中對情感、情緒的把握火候要恰到好處,既不可過分又不可矯揉造作。(以下以《行路難》一課的教學為例來探討)
一、“深度”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所以語文課堂教學就應憑借文本語言,著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這種遵循語文教學規律,逐步深入的教學進程,就是準確把握課堂深度的體現。在《行路難》一詩的教學中,我分五個環節教學:誦讀—譯讀—品讀—賞讀—延讀,誦讀讓學生口齒留香;譯讀讓學生理解加強;品讀讓學生神情飛揚;賞讀讓學生才思靈動。這幾步“讀”的設計就是語文課堂深入的過程。還有兩個環節的教學在“深度”上也很有張力。一個是對詩的中心的把握。我用一張圖示將李白的心路歷程清晰地表現出來,讓學生水到渠成地認識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既有苦悶,又有自信、樂觀的信念,使學生對李白當時的心聲有了深刻鮮明的印象。第二個就是鞏固拓展環節兩個問題的設計,一是對余光中《尋李白》一詩的欣賞,一是穿梭時空隧道與李白面對面的對話。欣賞詩歌讓學生情感得到激發,讓學生心靈受到詩歌的洗禮,對李白的命運有了更多、更深的身臨其境的體驗,在此基礎上,學生把自己的感慨說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李白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對李白所有詩歌的學習都會有幫助的,這就是課堂的深度之所在。
二、“寬度”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曾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必須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深刻地說明了語文教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新課標中也倡導“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具體地說是“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深深地植根于生活這個廣闊的大背景之中,才能使語文課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生活”這一源頭,語文課堂才會常教常新,才會總是“清如許”。而這源頭也正是語文的寬度,語文的外延。生活有多大,語文的舞臺就有多大,語文的寬度就有多寬。
在《行路難》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1.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努力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加強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另外在對文本的解讀和問題的設計中我也力圖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能輕松自如地掌握知識。
2.鞏固拓展環節是語文教學中拓展寬度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本身就是為了拓寬語文的知識面,我們在設計時就應充分地運用。《行路難》中我對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李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使學生對李白作品的解讀上了一個臺階。這既是課堂的“廣度”,又算是課堂的“深度”。總結提高環節也引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知識,這是學生自我拓寬知識、提升知識的好機會。
三、“溫度”
語文課程中對語文學科的特點這樣描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語文課堂的“溫度”正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產生的關乎“情感”、關乎“心靈”的因素。語文課堂的情感滲透、場景再現、人文境界都可以引發學生美好的情感體驗,這“情”只要是自然流淌的、恰如其分的,不管是音頻還是視頻,無論是圖片還是聲音,只要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精神,有何不可呢?《行路難》的課堂中我在朗讀時配音二胡與鋼琴合奏的《風居住的街道》,是我在網上搜到的感覺最能反映李白跌宕起伏、百步九折心情的一首曲子,配合圖片的展示,學生在感知階段就已對李白的情感有了基本的理解。在鞏固拓展環節,欣賞余光中的《尋李白》,學生對浪漫的“詩仙”一生的命運際遇充滿了感慨,這時候的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情感的激發下妙語連珠,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華,達到了課堂的“高溫”。最后一點,教師在互動過程中若能運用充滿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適時的點撥評價,對課堂的溫度也會起到催化的作用。語文課堂的溫度決定著學生的情緒、學生的學習狀態,一個擅于掌控溫度的教師在課堂效率上,他永遠是一個贏家。
總之,每一個語文教師在對語文這“三度”的把握上,有更多的感觸、體會、經驗與收獲,他就會越多地感受到語文教學的魅力,更多地生成語文課堂的“美麗”,更多地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深遠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