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動力,才會自覺投身學習,學習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個人認為必須從教學情境入手,將枯燥深奧的數學知識寓于各種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結合平時的所做所感,談談從以下幾個方面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
一、創設問題情境
疑問是思維的起點,有了疑問才有思維,只有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教師在課堂上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實現有效的學習。學習中的問題是認知過程中矛盾的體現,是學生新舊知識體系交替的體現,問題的提出,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關系到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也是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置提問,問題要有引導性,應該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學生將會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學過程會變得主動,教與學也顯得契合,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主動深入學習,對知識本身也會產生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學習九年級“頻率與概率”的例1:(1)復習:隨機擲一枚均勻的硬幣一次,出現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引導學生從兩種可能去思考,各50%的機會,即。(2)新課引入:隨機擲一枚均勻的硬幣兩次,至少有一次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先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次投硬幣有幾次可能,第二次投硬幣有幾次可能,兩次的搭配可以是怎么樣(先后),從而引導學生畫出搭配的樹狀圖和表格。(3)知識的鞏固:注意題目的變形,兩次投幣,兩次是反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引導學生從相反角度去思考。(4)題目的引申:連續投三次硬幣,三次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連續投三次硬幣,至少有一次是反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我充分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解決問題,學生就會各抒己見,進入有效的學習中。
二、創設操作情境
教師設計的操作實驗要合理而有趣味,讓更多的學生有動手機會,在動手中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推理、驗證等環節來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獲得的知識是最易理解和掌握的,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又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與解題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也在學習中享受到做的樂趣、學的情趣。
如在學習“三角形”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找來木條,分別釘成一個三角形和四邊形,引導學生探討,將二者進行比較,從而解決問題,為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條件提供了理性的認識,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強化了知識和生活中的聯系。
三、創設生活情境
教育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所以我覺得應該捕捉生活中的教育現象,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數學課堂,達到生活材料教育化、教育生活化,幫助學生在教育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學以致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幫助學生培養“模型思想”和“應用意識”等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并用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生活的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才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例如:在學習“視圖與投影”一課中,為了充分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我親自帶學生到操場觀察自己在上午、中午、下午陽光下的影子,從而形成開放式的教學,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知識也落實得很快,比“滿堂灌”的效果好,學生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四、創設多媒體情境
多媒體教學借助文本、聲音、圖片等各種信息傳輸手段于一體進行教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動態性等,教學過程中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提高注意力和激發興趣。同時多媒體所創設的情境,可以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地表現出來,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如在學習“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一單元的知識時,為了體現圖形的變化,我利用多媒體的圖文聲像與動態效果制作課件,為學生展示圖形平移和旋轉的例子,動畫、視頻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教學也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學“結識拋物線”和“二次函數ax2+bx+c的圖象”時,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圖象軟件將拋物線與二次函數聯系起來,形成不同的圖形,對于理解拋物線的形狀、開口方向、對稱性、增減性等知識一目了然,減少了學生實際操作中的枯燥無味,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各種有利于教學的情境,可以避免橫鋪直敘和枯燥無味的單調教學,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陳旭遠.新課程新理念[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7:97-98.
作者簡介:高春明,男,漢族,廣東省信宜市人,現于信宜市洪冠中學任教初中數學,中學數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