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璇 何云峰
摘要? 在脫貧攻堅戰中,激發農村內生增長力是重要一環。在大眾創業的背景下,青年返鄉創業是扶貧持久有效的選擇。以一對青年夫婦返鄉創業經歷為研究對象,以其創業發展及其扶貧帶動為基點展開敘事,分析其辭職下海、艱辛探索創發展之路及其取得的成效,重點分析其在創業及其扶貧示范帶動中遇到的矛盾困境,并從政府、社會、企業運行等多維對返鄉青年創業及其扶貧帶動提出合理化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 返鄉創業;敘事研究;涉農企業;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24-023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4.070
Narrative Research on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and Its Driving Effec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WANG Yi-xuan1,HE Yun-feng2? (1.Institute of Marxism,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Shanxi 030800;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Shanxi 030800)
Abstract? 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growth of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lin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young people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is a lasting and effective choi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is paper,taking a pair of young couples hom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ir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drive launched by narrative,we analyzed their resignation to business,hard work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road and the results achieved,focus on the contradictions encountered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demonst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returning youth entrepreneurship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society and enterprise op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Return to start a business;Narrative studies;Agriculture-related enterprises;Poverty crucial
基金項目? 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2016313);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AJY016)。
作者簡介? 王藝璇(1993—),女,山西翼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農村建設與鄉風文明。*通信作者,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農業科教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6-11
截至2019年2月,我國仍有399個國家級貧困縣、1 660萬人還未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返鄉創業已成為助推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徑。青年回鄉通過創業示范效應催生了農村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產業、新技術,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蜂產業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綜合效益于一體的綠色產業。辭掉省城穩定工作、返鄉創業,致力于興農創新與事農創業,王國峰選擇蜂產業進行創業發展,有甘有苦。筆者采用敘事研究方法,與王國峰一起反思探索他創業扶貧的成效及目前的瓶頸問題,從多維度、多視角提出有效對策,助力更多返鄉青年通過創業帶動更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1? 敘事研究方法的可能與可為
1.1? 敘事研究方法概況
伊格爾頓說:“敘事是一切人類經驗的一種合法的、根深蒂固的模式”[1]。在結構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共同推動下,敘事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文學修辭學中獨立出來。敘事學源自對生活世界的敘述,以話語行為故事化再現給受眾。但敘事不是單純的描述世界靜態呈現的過程,而是賦予故事、世界的意義,為其產生服務[2]。敘事學發展到第二階段,受到及海登·懷特、保羅·利科等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的重視,將敘事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并將這
種方法向多種領域滲透。
1.2? 敘事研究在創業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創業學者將敘事作為一個創業研究視角,并形成創業敘事研究熱潮[3]。基于研究需要,他們多數緊扣特定創業者,分析其在創業過程中的行為、過程與績效中的作用[4]。創業敘事會充分考慮創業過程中的動態性,并將創業者作為關鍵角色融入研究中。OConnor將創業敘事分為個人敘事、一般性敘事及情境性敘事[5]。創業敘事強調對創業者行為語言的觀察與分析,通過語言本身彌補傳統創業研究對創業過程中的語言性忽視。敘事不僅為創業者提供了有效的視角與思路,而且構成研究者觀察、剖析創業行為過程中重要研究對象[6]。但國內創業敘事研究相較國外的良好勢頭,還處于初入階段,需要學者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探索。
借鑒創業敘事研究方法,通過研究王國峰返鄉創業,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助力產業扶貧的事例,深入挖掘分析其所經營的祁縣老陳家蜂業有限公司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探索,及其存在困境與問題,進而為更多農企帶動產業扶貧提供可復制借鑒的模式與經驗。
2? 青年夫婦返鄉創業敘事
王國峰出生于農民家庭,2011年從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后,就職于山西省農業遙感中心。出身于農家,就學農業,使王國峰有天然的農村情結。之后他喜歡上讀研農村女孩陳佳琪。陳佳琪父母都是蜂農,日常閑聊時會聽他們講關于蜜蜂的事,漸漸地,王國峰對蜜蜂產生了興趣。
2.1? 辭職下海,探索自主創業發展的“甜蜜”事業
2014年,在農業廳工作3年后,王國峰毅然辭去工作,開啟創業之路。他說:“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返鄉創業,我想在另一個平臺上突破自己。”2015年,新婚的他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感召下,開始了他們的“甜蜜”事業。
蜂產業的投入產出比同其他種植、畜牧業相比高很多,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好,是“短、平、快”的甜蜜致富產業[7]。創業之初,王國峰對祁縣的蜂業進行了調查。祁縣有120余戶養蜂戶,大多是分散經營,生產的蜂蜜在周邊銷售,渠道單一,銷量較低。王國峰說:“我們要轉型,就不能走小農經濟、各自為營的道路,要把蜂農擰成一股繩,一起做蜂產業。
為了做好山西蜜蜂產業,王國峰和愛人奔赴全國各地了解全國蜜蜂產業發展現狀,尋找山西蜜蜂產業做大做強的突破口。經過調研,他們撰寫的論文《我國養蜂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觀點受到中國養蜂學會副會長的認可,這給他們創業吃了定心丸。
2.2? 研制標準,探索蜂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
為推進山西蜂業標準化發展,王國峰夫婦經過考察研究,探索出一套蜜蜂養殖、蜂蜜采收、疾病防治等多維一體的標準流程,并長期深入農戶進行現場教學、跟蹤指導,手把手傳授養蜂技術及防病技術等。為將養蜂技術推廣到貧困山區,他們深入山西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對當地蜂農免費開展新技術、新理念培訓。每到一地,他們都開展特色蜂產品“三統一”的推廣,即統一飼養標準、統一采收標準、統一包裝形象。為探索養蜂新思路、拓寬新領域,他們先后承辦2屆“山西省成熟蜜與巢蜜產業發展推進會”,邀請省內外專家向山西省300多名蜂農傳授成熟蜜與巢蜜生產技術和最新蜂病防治辦法。截至2018年底,他們已累計培訓 1 800余人次。標準化的養蜂,不僅提高了蜂農的經濟收入,提高了蜂農的積極性,帶領了貧困戶脫貧致富,還提升了山西蜂業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由于養蜂技術落后,高端產品較少,品牌帶動效應弱,制約了山西的品牌化發展之路。王國峰團隊以“成熟蜜、巢蜜生產”為抓手,在全省率先實驗生產巢蜜。養生巢蜜在第四(山西)屆中國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獲消費者青睞,榮獲山西省第五屆科普惠農特色優質農產品展銷會“最具特色農產品”獎。王國峰強調,推動山西蜂業品牌化建設,就要以高品質的優質產品來贏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重新塑造山西蜂業的聲譽,提升蜂品牌價值。
2.3? 拓寬思路,探索蜂產業多元化全鏈化發展之路
“不能滿足于簡單的養蜂收蜜,技術授粉、產品加工等技術都必須跟得上”。王國峰夫婦在他們的甜蜜之路上,不斷拓寬思路。他們從單一的坐等收蜜,到把蜜蜂作為一種產品,努力打造農業的三產融合的新業態。借助祁縣酥梨之鄉的優勢,大力推廣蜜蜂授粉技術,讓蜜蜂代替人工授粉,不僅節約了果農的生產成本,提高了有機作物產量,還拓寬了蜂農的經濟來源,提高經濟效益。截至2018年底,已培訓果農蜂農700余人次。蜜蜂授粉技術的推廣,是合作社帶給農戶最大的福利。2017年王國峰承接山西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梨樹蜜蜂授粉配套技術應用”,建立“梨樹蜜蜂授粉與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基地”。
“科技含量較低、產業鏈較短、產品結構單一”,這是制約山西蜂業發展瓶頸問題。王國峰團隊,先后于與全國多所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把蜂產業與特色果蔬相結合,研發附加值高的蜂蜜果酒、蜂蜜果蔬飲等功能新產品。2017年2月,他們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發生產具有保健功能的酥梨、藍莓、桑葚蜜酒和乳酸菌發酵飲料,有效帶動山西蜂產品與特色果蔬的產業化發展,助力山西蜂業轉型升級。除此之外,他利用發酵技術消化祁縣每年至少有30%~40%損耗有損傷、品相稍差的酥梨,加工成果酒,提升附加價值。蜜蜂與果蔬的結合,使所有的資源都被有效利用,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彰顯了“小蜜蜂,大產業”。
2.4? 輻射帶動,探索技術扶貧的共生化共贏化之路
創業之初的調研使王國峰發現,設施落后、規模較小的家庭散養無法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他認為,要想推動蜂產業的發展,就要改變過去單打獨斗生產模式,要帶動蜂農由分散經營到專業化經營、機械化生產、信息化管理、規模化養殖發展。意識到問題的根本后,他就立刻付諸行動,2015年,成立了祁縣永剛養蜂專業合作社,2016年9月成立祁縣蜂業協會。3年中他們從家庭養蜂作坊入手,將分散的養蜂戶整合起來,構建起了“協會+公司+合作社+蜂農”的產業鏈。截至2019年初,合作社已經吸納了344戶蜂農。從分散經營到自愿參加組織集體創業,不斷發展壯大,推動祁縣乃至山西蜂業發展新的希望。2016年他們與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承擔的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項目 “山西特色農業產業科技幫扶力量整合研究”達成意向,合作探索科技幫扶力量整合模式。在2018年7月,合作社承接了1萬人次的全民職業技術能提升工程,帶領了更多人投入到養蜂大軍中。2018年,共青團山西省委與省扶貧辦實施山西青年“甜蜜絲路”工程。王國峰和陳佳琪參與了這一工程,并先后深入具有養蜂基礎的10個革命老區、貧困山區推廣養蜂,為當地蜂農免費開展新技術、新理念培訓,累計實現538人次脫貧。
2.5? 打通出口,探索信息化網絡化的銷售營銷之路
在電子商務迅速興起大環境下,王國峰團隊抓住機遇,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拓寬蜂產品的銷售渠道,在淘寶、京東、天貓等多個銷售平臺建立了網上營銷站點,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銷售模式,實現了銷量的穩步提升。并通過推廣“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的互聯網銷售新模式,將質優價廉的蜂機等信息通過微信群、“蜂業科技”公眾平臺等分享給蜂農,減少中間環節,讓蜂農花最少的錢買到更好的蜂機具,提高蜂農經濟效益。同時,通過互聯網、手機、電視等各種渠道,宣傳蜂蜜和蜂產品的功效,提高公眾對蜂產品的認知與認同,拓寬蜂產業的銷售市場,為蜂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與市場環境。
3? 對青年夫婦返鄉創業之困的反思
王國峰創業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在創業及扶貧過程中,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難。
3.1? 留城就業與返鄉創業的矛盾抉擇
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下,農村人才的可得性遠比城市困難多,留城就業還是返鄉創業是多數人的艱難選擇。山西省農業廳遙感中心是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穩定有保障,同其他高強度高壓的私企相比,王國峰的工作強度不高。除生活穩定之外,他還得到親朋師友的認可。但工作3年后,穩定安逸的工作讓他感覺乏味。具有挑戰性的創業,對他產生吸引力。為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社會價值,經過再三抉擇,王國峰下定決心,放棄省城穩定工作,扎根農村,立足農業,開啟了艱辛的創業之路。
返鄉創業,并不是王國峰的沖動之舉,是他深思熟之后的理性抉擇。他認為,他的返鄉創業存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機遇。國家大力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為王國峰返鄉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山西蜜粉源豐富,素有“華北蜜庫”之稱,這為其發展蜂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同時愛人陳佳琪父母都是蜂農,家人支持他的決定,這又為他創業提供了后勤保障。但是即使如此,創業之初,王國峰仍受到很多人質疑與反對,但他克服了外在、內在壓力,堅持了下來,創業之路也逐步走上正軌,并初顯成效。
3.2? 傳統蜂農經驗與規范化技術優劣的博弈之困
初與蜂農交往,王國峰團隊的新理念新技術與傳統老觀念之間的矛盾是比較突出的。由于對生產經營的未知風險懼怕,使得蜂農的風險防范意識和保守意識加重。即使在鄉親眼中的養蜂“權威”小陳的爺爺、父親也一時轉不過彎來。他們認為,剛畢業的大學生頭腦中都是架空的書本知識,缺乏鍛煉,實地經驗少,不靠譜,對王國峰團隊的最新養蜂技術與經營模式都持懷疑態度,仍然采用老一輩土專家的土技術、土辦法。不僅在養蜂技術傳播上,在蜜蜂授粉和蜂產品的開發研制以及網上銷售方面,蜂戶都處在一定的觀望狀態。直至目睹王國峰夫婦帶領的示范戶實現了產量提升及收益增加,蜂戶才會紛至沓來,接受年輕創業帶頭人帶來的新知識與新技術。
3.3? 融資困難與農業天災風險的雙重困境之累? 在蜂業業務拓展中,資金短缺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道難題。雖然,政府有下達的各項關于做好金融服務工作的文件,但涉農小微型企業由于自身實力限制,金融機構為避免收款風險,對小企業的貸款出款制定各種門檻和各種限制,增加了小微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農業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也導致許多投資企業很少把目光放在農業投資上。由于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老陳家蜂業曾多次喪失與高校農業科研院所合作機會。合作研發前期需要一定資金投入,而融資困難則成為制約其深度合作的難題,這幾乎是所有中小微涉農企業都面臨的困境。
另外,農業天災風險,比如2018年的倒春寒期間,幾乎所有的花全凍死了,這些不可預料的風險都是影響蜂業發展的致命因素,而農業保險險種單一,不能提供對蜂業經營者的農業天災保險。可以說,發展中想不到的問題,會一個一個冒出來,讓人應接不暇,防不勝防,這也是農業創業的難題之一。
3.4? 企業取得經濟效益之難與脫貧攻堅任務之重矛盾不好協調
雖然,國家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并給予一些引導性政策和資金,也鼓勵建立企業于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經營與政府需求價值訴求、目標不一致,產生諸多難以協調的矛盾。比如,王國峰帶領團隊自縣—市—省,為山區農戶脫貧攻堅做了很多事,將很大精力放在扶貧攻堅上。但政府對企業的支持政策不一定能完全落實到位,雖然也給予了很多榮譽性鼓勵,但企業終究要靠效益而活。據王國峰介紹,投身一年的脫貧攻堅,他所經營的老陳家蜂業有限公司扶貧的長期效益無法及時回饋到企業發展上,雖沒虧本,但無過多收益,出現了資金鏈難以為繼的問題,這對剛剛起步的企業帶來不小沖擊。他們意識到,企業單純參加政府脫貧攻堅工作是行不通的,必須在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下與產業扶貧和技術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要樹立市場眼光和市場戰略,還是要走研發質量興農之路,帶領貧困戶生產走市場化發展之路。
3.5? 良心生產與市場秩序的矛盾長期存在
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意識非常強,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不免會存在作假售假的質量問題,蜂蜜市場也是如此。由于利益的驅使,很多不法商販摻假售假,劣質勾兌假蜜,擾亂了市場秩序。大量的假蜜長期充斥市場,導致蜂蜜市場供過于求,從而限制了老陳家蜂業以及合作社蜂農蜂蜜的銷售提升。加之蜂蜜在人們心中的信用度降低,消費者對新品牌蜂蜜挑選具有一定謹慎性,這也影響了蜂蜜及蜂產品的銷售量。
除此之外,蜂業市場價格也比較混亂。不法商家為了促進銷量,采用低價占領市場的戰術,惡意競爭,致使老陳家蜂業和蜂農的好蜜銷量賣不上去,價格也提不上去。低價假蜜對老陳家蜂業有限公司及合作社的沖擊,是王國峰公司及其團隊無法解決的根本性難題。正如王國峰說,市場如戰場,要推進涉農中小微企業穩步向前發展,就必須轉型升級,抓住市場、處理好與市場和消費者的關系,做好小微企業這道綜合題。
3.6? 企業規模較小與未來長遠發展之困
較小規模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老陳家蜂業有限公司基礎薄弱,團隊與公司規模較小,這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在人才吸引方面,由于傳統觀念的偏見,大多數人認為農業是低端產業。農企本身的吸引力就較差,加之老陳家蜂業規模較小,農業科技人才都選擇資源充足,晉升空間大的大中型農企就業,對老陳家蜂業漠然置之。在資金吸引方面,也存在較弱的吸引力。小規模企業都存在經營風險大,抗風險能力弱,效益不穩定等情況,這都難以形成對投資信貸的吸引力。為了避免風險,投資企業大多會把老陳家蜂業拒之門外。在企業合作上,研究院或其他企業都會選擇與占據資源優勢的大型農企合作。由于規模較小,老陳家蜂業有限公司也多次失去與其他企業和研究院的合作機會。人才少、資金缺、項目少導致企業難以擴大再生產;規模小又難以吸引人才、資金和項目合作,如此循環往復,導致老陳家蜂業有限公司陷入小規模發展死循環,難以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4? 扶持青年返鄉創業及發揮其扶貧示范效應的建議
“支持返鄉下鄉創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徑”越來形成扶貧共識。在此背景下,觀照王國峰夫婦返鄉創業初步成效,同時反思他們創業遭遇的困境,以期為更多返鄉創業青年及其扶貧帶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4.1? 強化“特色、創新、品牌”返鄉創業發展模式并對其進行扶持
4.1.1? 挖掘特色資源,找準企業發展方向。
王國峰的老陳家蜂業快速發展得益于山西特色地理環境條件,豐富的蜜源植物為特色產業—蜂業發展提供了優質物質基礎保障。由此可見,青年返鄉創業首要的是做好特色產業的選擇,認真分析自身資源優勢和人文環境,做好企業的發展規劃,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比如山西的雜糧產業、特色旱作果蔬、蜂業等的發展,積極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模式。把農業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發展觀光農業與文化產業,推動當地就業,拉動企業與農村經濟共增長。
4.1.2? 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企業壯大發展。
鄉村與城市基礎條件的巨大反差,是青年返鄉創業并帶動扶貧攻堅成效的制約因素。因此,要政策先行,加大扶持青年返鄉創業力度,為青年創業營造落地生根的發展環境。首先,政府應積極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加強對青年返鄉創業的財政補貼,完善農民創業減貧的專項支持政策,把促進農民創業減貧的保障機制融入扶貧開發政策、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中。同時發揮創業貸款擔保,放寬貸款條件,為青年返鄉給予資金的支持與傾斜;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金融資金對農業產業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解決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并督促金融機構落實國家關于創業企業的金融服務工作。另外,還要強化政府監管力度,規范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嚴厲打擊非法摻假,禁止使用違禁物品。相關部門做好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環節的監管,減少假劣偽冒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量,維護健康良好的市場秩序,提高農戶、銷售商的安全意識。
4.1.3? 創新市場模式,強化企業競爭優勢。
宣傳模式和銷售方式是商品能否有效進入市場,贏得消費者關注的關鍵。在信息化的時代,企業要轉變傳統銷售方式,抓住電商發展機遇,利用互聯網傳播快、范圍廣的優勢,將農產品銷售與網上虛擬交易相結合,建立電子商務交易網站或利用中間平臺(例如阿里巴巴、京東或者微信)進行線上交易[8]。同時利用大數據,對市場進行預測分析,了解市場需求,把市場信息及時反饋回企業并傳遞給農民,降低市場風險,避免盲目生產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信息流通速度極快的環境下,還要抓住網絡信息的即時性與便捷性優勢,大力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用網絡交流平臺名、優、特產品推到大眾的視野中。
4.1.4? 增強創新意識,探索提升品牌路徑。
在現代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王國峰初嘗特色果蔬、蜂業與生物深加工技術的深度結合,實現了蜂農與果農互利共贏的不錯開局。因此,要想實現企業更好更快發展,必須借助科技力量,加強同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合作,加速知識資源的交換流動。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推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產品的多元化發展,打造高效優質農產品品牌。同時,加強優質產品技術推廣力度,打造優質產品供應鏈,解決農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問題[9],實現特色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企業效益與貧困戶收入[10]。在農產品包裝上,既要符合規范化,還要注意包裝的藝術性,美化商品,吸引消費者,提高產品的銷售量,為貧困戶實現增收提供可能。
打造品牌是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企業與合作社要依托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以高端、優質、綠色無污染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為著力點,加強農產品生產銷環節的監管,推動農產品給標準化、品牌化。充分發揮政府監督職能,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建立行業自律規則和退出機制[11]。推動特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健康營養農產品。
4.2? 構建“互利、共生、共贏”的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及其示范帶動效應
4.2.1? 提高責任意識,夯實扶貧基礎。
創業前期,創業主體應正確認識創業扶貧的艱難,做好長足準備。農業是風險較大、周期較長的產業,創業扶貧工作任重道遠。但每家企業都應承擔社會責任,尤其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創業企業要在生存、發展、成熟、盈利的過程中,正確處理與政府、與市場、與貧困戶關系,創新探索扶貧模式。主動把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同產業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貧困戶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和利益聯結機制,立足市場,以雄厚的產業實力和先進產業技術示范、輻射、帶動貧困山區特色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強化企業與貧困戶的產銷對接統合機制,發揮對貧困地區的幫、帶、傳作用。切勿舍本逐末,避免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而忽視企業自身發展。企業只有在提高經濟效益,解決生存問題,實現理想之后,才能更好地回饋社會、服務社會,為脫貧攻堅大業貢獻責任和力量。
4.2.2? 整合社會力量,探索高效扶貧。
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農業項目資金向貧困山區傾斜力度,助推貧困山區特色農業發展,規范資金的使用,保證按時足額撥付;同時還要注重貧困地區的人才輸入,大力引進農業人才與技術人才,為貧困地區輸入“新鮮血液”,激發貧困地區的活力。
涉農企業要以自身與農村農民相惜的天然優勢。發揮企業的幫扶帶動作用,吸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推動貧困地區資源的高效流動,激發貧困戶主動脫貧致富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帶領貧困戶增收脫貧。同時以優質高端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銷售量推動貧困地區增產與貧困戶增收。還要加強與貧困戶的合作,建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訂單農業[12],改變農產品傳統的銷售方式,搞活市場,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拓展銷售市場,為農民提供生產、加工、銷售一系列的服務。推動農產品產業化經營,使農民不僅成為農產品的生產者,也是其成為農產品的銷售者。
4.2.3? 加強技術幫扶,加快扶智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王國峰能夠帶領538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完成了由“輸血式”到“造血式”的扶貧關鍵在于“扶智”。因此,企業要發揮技術示范輻射帶動優勢,在貧困地區開展各種技術培訓活動,帶領貧困戶學知識、學技能,不斷提高貧困戶技術水平,帶領貧困戶進行現場培訓,派遣農業技術人員定期駐守扶貧點,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解答技術疑難。除此而外,還可以免費發放農業技術資料、電話咨詢、微信交流等形式進行技術服務,把農業生產生活技術等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普及到貧困縣區,全面提高貧困戶科技素質,使貧困戶由普通農民向知識農民、技術農民轉變[13]。只有傳授貧困戶一技之長,將新品種、新技術送到貧困地區,才會為貧困戶自主就業創業、致富不返貧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人創業,帶動扶貧”的青年返鄉創業景象正在形成。通過“產業、創業、就業”的三連模式,發揮了青年返鄉創業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為脫貧減貧提供新的社會力量。創業扶貧不僅能夠實現自我價值,還能讓貧困民眾實現市場對接,助貧困戶擁有長久經營的產業,實現物質精神全面脫貧。以青年返鄉創業為出發點,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推動企業自身發展壯大。同時利用企業的各種優勢,帶動貧困地區農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農業增產增收,達到涉農企業與貧困地區“共生共贏”。同時還要通過政府、企業、貧困戶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進農村產業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文英.中國人類學紀錄片敘事表達機制探微[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1):102-105.
[2]安斯加爾·紐寧,湯軼麗.敘事學與倫理批評:同床異夢,抑或攜手聯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26-37,60.
[3]BYRNE O,SHEPHERD D A.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of emotion,cognition,and making sense of business failur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39(2):375-405.
[4]PHILLIPS? N,TRACEY P,KARRA? N.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tie portfolios through strategic homophily:The role of narrative identity work in venture creation and early growth[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1):134-150.
[5]OCONNOR E.Storied business: Typology,intertextuality,and traffic in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2,39(1):36-54.
[6]張慧玉,程樂.創業敘事研究述評與展望[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7(3):40-50.
[7]唐嗣佩,張祖標,李名忠.養蜂,一個適合農村精準幫扶的產業[J].蜜蜂雜志,2017,37(11):36-38.
[8]陸剛,孫蕓莉.電商扶貧助力鄉村振興:基于河北省實踐的再思考[J].當代經濟管理,2019(8):27-33.
[9]董偉欣.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業產業扶貧機制模式問題與對策:以河北省綠嶺核桃產業發展為例[J].河北農業科學,2018,22(6):5-7.
[10]胡洪梅.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J].吉林蔬菜,2017(9):1-2.
[11]張玉強,李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模式[J].重慶社會科學,2016(8):64-70.
[12]張靜.B鄉特色農業發展困境中政府職能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32):12-14.
[13]楊龍,李寶儀,趙陽,等.農業產業扶貧的多維貧困瞄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2):1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