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秋
【摘要】 目的 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情況進行評估, 并依據評估結果進行營養支持護理, 評價效果。方法 10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成腸外營養組與腸內營養組, 每組50例。兩組患者均予以吞咽障礙評估, 腸外營養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 腸內營養組患者予以腸內營養支持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腸內營養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水平(75.8±4.2)g/L、白蛋白水平(41.3±1.6)g/L、血紅蛋白水平(143.2±2.8)g/L均優于腸外營養組的(69.8±3.3)、(34.7±1.4)、(130.5±3.6)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內營養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4.0%低于腸外營養組的2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通過洼田飲水試驗結合其他評估方法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進行評估, 根據吞咽障礙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并促進患者的康復。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障礙評估;營養支持;護理體會;營養指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87
腦卒中是當前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 研究發現, 此類患者臨床上常見發生吞咽障礙癥狀, 該癥狀發生率>50%[1]。吞咽障礙指患者無法將食物經口腔吞咽至胃內, 當腦卒中患者發生吞咽障礙后, 易導致其自身發生營養不良狀況, 嚴重時將影響患者治療與康復效果。因此, 在臨床應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狀況進行及時評估, 且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干預, 以提高對此類患者的護理療效并促進其加速康復[2, 3]。本研究探討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情況進行評估并依據評估結果進行營養支持護理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患者分成腸外營養組與腸內營養組, 每組50例。納入患者均經臨床診斷、CT掃描與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確診腦卒中, 排除合并臟器功能障礙、精神障礙患者。腸內營養組男28例, 女22例;年齡48~74歲, 平均年齡(55.8±6.3)歲。腸外營養組男30例, 女20例;年齡47~74歲, 平均年齡(56.1±6.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知情權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吞咽障礙評估 兩組患者均予以吞咽障礙評估, 包括患者腦卒中疾病狀態、進食-吞咽姿勢、呼吸頻率等。納入患者均進行洼田飲水試驗, 發現存在吞咽障礙時根據患者的進食誤吸、咳嗽等程度進行評估, 將評估分為嚴重吞咽障礙、中度吞咽障礙及輕微吞咽障礙3個等級。對經洼田飲水試驗未能明確吞咽障礙患者, 予以視頻吞咽造影檢查, 經X線透視檢查患者的飲水、進食狀況。
1. 2. 2 護理干預 腸外營養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腦卒中常規護理干預, 并進行腸外營養支持, 治療方法先少后多, 逐漸遞增;腸內營養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腸內營養支持, 予以鼻飼短肽型腸內營養劑, 治療初期可予以患者服用少量腸內營養劑, 持續提升每日營養劑用量, 每次提升20%~25%用量, 逐漸遞增式支持治療。兩組患者臨床進行營養支持時間依據吞咽障礙評估結果而定, 對評估為嚴重吞咽障礙患者予以持續支持20 d、評估為中度吞咽障礙患者予以持續支持15 d, 評估為輕微吞咽障礙患者予以持續支持10 d。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 以及水電解質紊亂、肺部并發癥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腸內營養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水平為(75.8±4.2)g/L、白蛋白水平為(41.3±1.6)g/L、血紅蛋白水平為(143.2±2.8)g/L;
腸外營養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水平為(69.8±3.3)g/L、白蛋白水平為(34.7±1.4)g/L、血紅蛋白水平為(130.5±3.6)g/L。腸內營養組患者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均優于腸外營養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腸內營養組患者干預后1例發生肺部并發癥、1例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并發癥發生率為4.0%;腸外營養組患者干預后4例發生肺部并發癥、7例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并發癥發生率為22.0%;腸內營養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腸外營養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患病期間往往易發生吞咽障礙, 此類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與康復效果[4]。多數腦卒中患者因發生吞咽障礙而導致其機體內營養物質缺乏, 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易誘發各類并發癥, 從而減緩康復速度。因
此, 在臨床上需通過進行有效營養支持治療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態[5, 6]。對于吞咽障礙, 臨床評估的方法較多, 洼田飲水試驗是當前臨床較為常用以評估吞咽障礙的方法[7]。可通過對患者飲水時異常狀況進行觀察, 同時篩選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患者, 該方法的操作便捷、對吞咽障礙分級較清晰, 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性。同時該方法也存在有一定局限性, 其評估操作過程相對粗糙且易受檢查人員的主觀意識影響, 存在一些個別難以辨別的干擾癥狀。對于經洼田飲水試驗未能明確吞咽障礙患者, 需予以視頻吞咽造影檢查, 經X線透視檢查患者的飲水、進食狀況。
由于吞咽障礙癥狀易對患者機體造成不利的影響, 對腦卒中患者而言, 針對吞咽障礙的有效干預方法是通過營養支持干預。本次研究首先針對兩組患者進行的吞咽障礙癥狀進行評估, 依據評估結果分別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干預。其中, 腸外營養組予以常規腸外營養支持, 而腸內營養組則予以腸內營養支持。研究結果顯示, 腸內營養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水平為(75.8±4.2)g/L、白蛋白水平為(41.3±1.6)g/L、血紅蛋白水平為(143.2±2.8)g/L;腸外營養組患者干預后總蛋白水平為(69.8±3.3)g/L、白蛋白水平為(34.7±1.4)g/L、血紅蛋白水平為(130.5±3.6)g/L。腸內營養組患者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均優于腸外營養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內營養組患者干預后1例發生肺部并發癥、
1例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并發癥發生率為4.0%;腸外營養組患者干預后4例發生肺部并發癥、7例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并發癥發生率為22.0%;腸內營養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腸外營養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提示, 經腸內營養支持干預在改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營養指標并降低不良反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針對于營養支持護理過程, 要求護理人員需提前做好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清理工作, 防止患者在營養支持過程中發生吸入性肺炎等不良癥狀;護理人員還需指導患者護理過程選擇合適體位, 針對于發生誤吸風險較高患者, 應將其床頭適當抬高20~30°, 避免腸內營養支持過程發生誤吸現象;對患者進行鼻飼過程中, 應對注入物溫度進行重點把控, 一般控制在36℃;對胃管口營養紗布進行包裹后夾住, 預防胃內的液體流出。當發現患者的吞咽障礙癥狀緩解, 需要予以患者進食少量食物, 護理人員在干預過程中需掌握科學喂食技巧, 避免加重吞咽障礙。此外, 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喂食護理過程中, 還應時時本著理解患者原則, 不可過多催促患者, 同時適當予以鼓勵以增加患者對治療與康復的信心。
綜上所述, 臨床通過洼田飲水試驗結合其他評估方法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進行評估, 根據吞咽障礙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并促進患者的
康復。
參考文獻
[1] 吳燕. 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評估和營養支持護理方式分析. 醫藥前沿, 2016, 6(7):308-309.
[2] 陳美華, 李妍, 張敏, 等. 早期序貫性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對急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營養指標及感染發生率的影響. 臨床護理雜志, 2017, 16(5):14-16.
[3] 葉燕平. 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留置鼻胃管的護理體會. 吉林醫學, 2011, 32(27):5810-5811.
[4] 李芳.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急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指標、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8, 37(10):
1366.
[5] 方少凡, 胡文龍, 黃東健.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與全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療效比較. 中國臨床研究, 2018, 31(1):98-101.
[6] 張麗華, 姚凱鋒, 夏陳云. 優質營養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療效觀察及對其生活質量影響.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7, 22(1):119-121.
[7] 朱少良, 王璐, 涂強. 腦卒中并發吞咽功能障礙老年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效果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30):50-52.
[收稿日期: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