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是當今創新教育的核心。它以發揮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實施創新教育,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總策劃,在實施過程中,有定向的培養、訓練,也有無意識的潛移默化。不論哪種方式,學生容易接受收到效果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在此就初中數學教學中,抓住課堂教學時機,將創新教育落到實處的幾點想法和做法談談,供同仁參考。
一、培養學習興趣——抓住創新靈魂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是創新的靈魂,它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證明推理是學習數學這門學科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這種方法從初中開始學習,就要求學生逐步全面掌握。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幾何證明、推理的方法、思路,讓學生在腦海中形式完整的印象。在教學之初,我將完整的證明步驟板書出來,給學生詳細分析講解,證明應該有邏輯、層次;證明是嚴格的,應有層次,邏輯不能隨意表達,否則邏輯就被破壞,說理就不充分。在分析中,無意中以一種自豪的心態展示了數學美。這時我看到學生聽課的神情很入迷。我覺得這是一個好時機,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充分挖掘數學的內在美感因素,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對數學美的欣賞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奠定基礎。
二、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誘發創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有創造的意識、創造的行動,就會取得創造的成果。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堅信學生是創新的主體,抓住創新機會,啟發引導,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例如:在開始讓學生獨立完成幾何證明時,學生比較迷惘,不知如何分析證明思路,不知如何表達證明過程。尤其是反應較慢、抽象思維略差的一些學生,更是覺得做一道幾何證明題是那么難。面對這些學生我想怎么教學生一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能掌握幾何證明。但一時不知什么方法學生能夠接受。
在一次課堂練習中,有一位學生問我:“老師,幾何證明像不像寫一篇作文?”我一時反應這位同學的想法很好就鼓勵他說:“像!對,幾何證明很像寫作文,你是怎么想的,說說看。”學生說他也說不清,只是一種想法。之后,我琢磨這學生的想法真好。讓全班同學討論幾何證明與寫作文的異同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最后討論得出:證明的結論相當于作文的中心,推理過程就相當于圍繞中心闡明道理的過程。通過這樣討論,給學生一個進行幾何證明的大背景,把抽象的邏輯思維形象化了,學生像獲得了一把打開思路的鑰匙,敢想敢做,順利展開思考。不僅如此,我還有意按照分析語文課文的方法,分析幾何證明中歸納推理的層次,幫助學生用這種方法理順思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清晰的解題背景,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思維。
例如:在一次練習中我看到有一位學生把綜合的幾何圖形拆解成簡單的幾何圖形了。剛開始我想阻止這位同學,因為將圖拆開畫不利于觀察角,但仔細一想,對于抽象思維差的學生,將圖拆開有利于觀察題目當中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容易尋找證題思路。只要用此方法能找到證明思路也不虧是適合這類學生的好方法。后來,遇到一些抽象思維差的學生,我就建議他們嘗試這一方法,試圖慢慢讓他們獨立完成幾何證明,并啟發他們自己也多想想類似的辦法,解決問題。
不僅如此,我將一些較復雜的幾何證明的圖及肢解圖制作成PPT課件,憑借其生動的視覺效果,將綜合圖、肢解圖不斷地互動演示,幫助學生識圖,尋找證明思路,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演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學生學習有了收獲,對學習幾何有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方法,為他們開展創新活動作了鋪墊,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欲望。
三、注重教學實踐——創設創新條件
傳統的教學過程只注重結果,不重視過程。對于教學實踐環節,老師會代替學生做,學生只是聽聽結論。這很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和整合。實踐表明,對于科學的知識,只知其然是不夠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創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教學實踐,讓學生盡可能地親自實踐,抓住教材為我們提供的機會,把教學立足點放在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及知識產生的原因上,溝通知識之問的聯系,為創新教育創設條件。
四、重視教學反思——培養創新思維
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不斷總結經驗,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那么如何能達到這一目的呢?
我認為講解完例題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反思,例如,在證明線段相等時,通過線段的和、差證出線段相等,那么證明一對角相等能用和、差的思路嗎?引導學生通過見過的證明來說明。最終得出證明一對角相等,用角的和、差來證也是一種途徑。
圍繞教材內容,抓住教學時機,組織學生進行認真、細致、系統的教學反思,有利于學生整理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教育沒有定勢,只要我們在教學時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具備創新意識,善于發現教學時機,隨處都可以尋找到創新教育的源泉,處處都可以發現具有創新欲望的學生,本著學生是教學主體,抓住機會加以正確的引導。創新教育就一定能落到實處,收到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