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 患者生活均能自理。結論 康復治療師盡早對腦卒中住院患者進行臥位訓練, 對腦卒中患者肌力恢復和預防并發癥發生有顯著作用, 可降低患者的致殘率, 提高其生存質量, 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應用。【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臥位訓練DOI:1"/>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吳宏杰
【摘要】 目的 探討臥位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18例腦卒中住院患者, 均給予臥位訓練,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118例患者治療后, 發生足下垂1例, 足內外翻1例, 肌肉痙攣
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39%, 致殘率為0。生存質量評分均>60分, 患者生活均能自理。結論 康復治療師盡早對腦卒中住院患者進行臥位訓練, 對腦卒中患者肌力恢復和預防并發癥發生有顯著作用, 可降低患者的致殘率, 提高其生存質量, 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臥位訓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107
腦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與健康的常見疾病, 其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高, 大多數存活者遺留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障礙, 嚴重影響著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
量[1, 2]。為了防止患者發生肢體攣縮、足下垂、足內外翻等并發癥, 保持關節良好的功能位置, 必須注意正確的臥位姿勢以及體位變換。因此, 患者入院后, 根據病情需要, 康復治療師及早給予患者進行臥位訓練非常重要。東營勝利醫院神經內科2017年1~12月收治了118例腦卒中住院患者, 經過康復治療師實施有效的臥位和肢體擺放訓練, 對腦卒中患者肌力恢復和預防并發癥發生有顯著作用, 促進了患者的早日康復, 取得滿意效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東營勝利醫院神經內科2017年1~12月
收治的118例腦卒中住院患者, 均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其中, 男62例, 女56例;年齡36~78歲, 平均年齡57歲;腦梗死37例, 腦出血51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22例, 腦血栓形成8例。
1. 2 方法 患者腦卒中發生后, 即應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包括臥位和肢體擺放, 減少患側肢體受壓及廢用綜合征。
1. 2. 1 仰臥位
1. 2. 1. 1 下肢 將雙足底緊蹬住足底板, 以防止足下垂, 可以用足部夾板矯正。足跟懸空放在足蹬板與墊子間的空隙處, 以防止壓瘡。兩膝及兩髖關節置于伸位, 以防髖與膝關節屈曲性攣縮, 并為站立、步行訓練創造條件。
1. 2. 1. 2 上肢 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如下三種功能位置, 也可輪換放置:①肩外展90°, 稍內旋, 屈肘90°, 前臂稍旋前。②肩外展90°或以上, 外旋到無不適感的最大角度, 屈肘90°, 前臂旋前。③肩稍外展, 肘伸直, 前臂旋后, 掌心向上, 患側上肢下墊一小枕, 使其高于心臟水平, 以防止局部發生水腫。④將整個上肢放在一個枕頭上, 肘稍屈曲, 腕背屈30°, 手指輕度彎曲, 可握一個乒乓球等圓型物體。
1. 2. 1. 3 腕及手 ①腕中位伸直, 指間及掌指關節半屈, 拇指外展, 對掌, 指間關節微屈如手握小布卷狀, 可用小夾板保持手和掌的正常姿勢。②保持患者腕關節從中位到充分伸展位的活動和掌指關節全范圍的活動, 其次是掌指關節的屈曲及拇指對掌等運動。手指攣縮的患者, 可用掌面夾板, 使指間關節伸直。
1. 2. 2 翻身頻度 采取健側臥位與平臥位交替的方法, 每1~2 h翻身1次, 減少患側臥位, 預防肢體受壓。對重癥腦出血患者, 首次翻身時間在起病后12 h即可[3]。一般日間翻身次數可多, 夜間適當減少, 但仍應以病情允許為度。
1. 2. 3 坐位 長期臥床患者坐起時, 有傾倒現象, 需要經過訓練, 才能保持軀體平衡。截癱者, 上肢肌力尚存, 可以進行坐起訓練。偏癱者可行健手抓床欄坐起訓練。步驟為:①仰
臥位。將患手放在腹部, 健腿放在患腿下, 并推移至床邊, 健手抓住床欄翻向健側。②手抓床欄坐起。將雙腳移至床沿下, 由坐位至臥位, 程度與上相反。患者不能獨立完成起坐, 也可在床上系帶, 訓練患者用健手拉帶坐起。
1. 2. 4 立位 當患者能夠自行坐穩, 兩側或者一側下肢肌力允許時, 可進行立位平衡訓練。起立后要注意扶持, 以免發生意外。偏癱患者站立時, 首先將身體重心放在健肢上, 兩側下肢分開3 cm左右, 站穩后試著將身體重心移向患肢。康復治療師一定要輔助。視病情可給予單拐或者雙拐輔助, 防止患者摔倒造成骨折或者關節脫位等不良事件發生。
1. 2. 5 臥位變換 臥位交替可改變血管內壓, 促進血液循環, 防止患者發生壓瘡、關節攣縮及靜脈血栓形成, 并可改善呼吸功能,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癱瘓患者翻身的頻率一般為日間1次/2 h, 夜間1次/3 h, 以病情和患者的耐受度而適當調整。訓練的方法:患者用健手抓住患手從胸前移過, 健腿置于患腿下面, 然后用健手抓住床沿或者床欄, 將肩部和上部軀干移動, 同時移動臀部和腿向健側。下肢癱瘓患者翻身時, 康復治療師必須首先進行抬起臀部的訓練, 以兩肘部為支點, 用兩手托起臀部, 同時收縮腰、腹肌肉。翻身時把臀部抬起并移向一側, 然后向對側轉動上身, 同時帶動下身翻轉, 或用手幫助膝關節屈曲, 轉動下肢。
2 結果
118例患者治療后, 發生足下垂1例, 足內外翻1例, 肌肉痙攣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39%, 致殘率為0。生存質量評分均>60分, 患者生活均能自理。
3 討論
急性腦卒中的偏癱治療不僅需要采用醫療手段, 更需要康復治療師盡早進行康復訓練。患者出現偏癱時, 運動系統若制動>3 d肌原纖維就開始縮短, 并逐漸萎縮。運動系統制動>2周, 關節周圍致密結締組織增生可致關節攣縮[4, 5]。因此, 早期、系統、科學的康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東營勝利醫院神經內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118例腦卒中住院患者, 神經內科康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各種臥位和肢體擺放的訓練, 減少了患側肢體受壓及廢用綜合征。同時, 康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體療運動, 以加強患者各大小關節活動鍛煉。例如, 協助患者做被動運動、主動運動、抗阻力主動運動、抗阻力運動等[6, 7]。其中, 主動運動可提高神經系統緊張度, 活躍各系統生理功能而很受重視[8]。主動運動應在指導下進行, 2~3次/d。主要訓練方法有Bobarth握手、橋式運動、床上移行等[9]。Bobarth握手可視患者情況, 要求患者保持5~10 min, 手不要晃動, 不要憋氣或過分用力[10-12]。
綜上所述, 神經內科康復治療師盡早對腦卒中住院患者進行臥位訓練, 對腦卒中患者肌力恢復和預防并發癥發生有著顯著作用, 可降低患者的致殘率, 提高其生存質量, 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許翔.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21):55.
[2] 黃飛燕, 黃敏.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患者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中外醫療, 2013, 32(9):189-190.
[3] 郭愛香. 顱腦損傷致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進展, 2007, 19(2):59-61.
[4] 黃雪. 早期護理介入對預防偏癱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作用. 中國臨床康復, 2007, 6(21):3277.
[5] 郭彩春, 譚秀革. 早期康復訓練對腦血管病偏癱肩關節半脫位功能恢復的影響. 現代護理, 2004, 10(2):181-182.
[6] 韓風紅, 段愛靜. 淺談急性期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2, 21(16):153.
[7] 陳映宇. 淺談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干預作用.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3, 13(10):295.
[8] 刁利華. 腦病變患者康復的研究及護理進展. 中華護理雜志, 2000, 35(3):177-178.
[9] 孫秀艷, 馬艷輝, 崔靜宜, 等.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復訓練.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4, 8(28):6192.
[10] 鄭燕紅. 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護理進展. 護理學雜志, 2005, 15(10):614-616.
[11] 王南燕.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改善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07, 5(12):632-634.
[12] 秦娟, 郭秀君.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進展.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4(5):424-426.
[收稿日期: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