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
語言景觀研究是應用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最新穎和熱門的話題之一,語言景觀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體現了某一地區語言的特征、語言的社會地位、語言的多樣性等。其對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過程也有潛在的文化輸出和跨文化交際功能。目前對語言景觀的研究,比較多的是在理論探討階段,對英語教學中的具體作用及作用的方式、路徑等的研究比較少。本文主要探討語言景觀對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環境所產生的作用及價值,從而優化英語教學課堂,提高英語教學效能。
英語的學習途徑有很多,但多數都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做不到隨時隨地、兼顧語言與文化兩方面有效習得英語。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則可以作為一種輔助資源,充分利用語言景觀進行英語的教與學,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語言景觀”概念自出現就受到語言學家們的關注,國內外研究學者從多維度開展了理論性或實證性研究。語言景觀研究也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角度,它不僅為英語學習者提供額外語言輸入的來源,實現語言教學目標的輔助工具,還承擔景觀最原始功能--語言環境的構成部分。本文將探尋語言景觀視角下英語教學方法,以期發掘語言景觀的實踐指導意義,改進英語教學方法,提升英語教學效果。
語言景觀是指:“出現在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之上的語言共同構成某個屬地、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Landry&Bourhis 1997)。語言景觀本身可以發揮兩種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1ic function)(Landry&Bourhis,1997)。Shohamy & Waksman(2009 :326)提到,語言景觀是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強調學生有必要留意公共空間所展示的多層次的意義。Sayer(2010 :153)指出,開展以學生為主導的語言景觀研究項目,能有效提高學生二語學習的興趣。
根據皮亞杰(Jean Piaget) 的建構主義理論,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以發展。這種學習理論強調學生通過語言環境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眾所周知,語言環境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學生在課堂外的接觸和練習的機會非常少。這對于英語學習是非常大的一個阻礙。不過,隨著英語全球化的進程日漸深入,英語在城市語言景觀中的呈現越來越常見,這些文字素材作為英語教學實例能為英語學習者提供潛在的真實語料來源,幫助他們建構知識。
英語教師可以利用校園內的語言景觀來引起學生對英語文字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語言環境。校園語言景觀包括校園內的指示牌、警示牌、告示牌等和教室內的名言警句、校風班風、黑板報等。相對于校外語言景觀,校園語言景觀的語言選擇更能讓學生接受。同時,校園語言景觀多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主,通常是一種外語形式,在某種程度上能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自主設計、制作不同字體和目的的雙語標牌,以此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對語言的習得,他們的英語基礎知識得以夯實,探索精神得以發揮,英語學習越發濃厚。
語用能力是英語學習者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作為交際能力的構成元素之一,語用能力指的是在具體交際情境中適當、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在外語習得中,闡釋語言使用者的交際意圖、語言形式及交際語境等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是語言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Cenoz & Gorter 2008)。
在英語學習中,在真實語境中獲得交流的機會是有限的,而語言景觀則可以為學習者英語語用能力的發展提供資源。公共語言景觀中的語言有時包含完整句子,有時是與語境意義相關的單個詞語或詞組,這些文字會使用間接語言或隱喻,在交際過程中包含了不同的語用功能。這些功能與語言表達的多樣性說明語言景觀可以作為語用能力培養的有效來源。英語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語言使用者的交際意圖、所用的語言形式以及交際行為發生的語境等語言交際因素及其聯系,提高學生們實現不同言語行為的意識。
教師對語言景觀的使用歸根結底屬于學習活動的外部因素,學習效果的實現離不開學習者主體意識。英語學習者要明確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要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資源的開發者以及學習環境的共建者。語言景觀是語言學習環境的一部分,學習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主動修正語言景觀中的語用失誤,糾正語言景觀翻譯中的不當之處,并在已有語言景觀的基礎上,補充新內容,促成語言景觀的本土化和特色化。學習者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育的重心,實現多元文化融合是國際交流的關鍵。作為英語學習的資源和工具,語言景觀是人們跨文化能力和詞匯、語法、語義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景觀設置恰當與否與標牌設計者和讀者的跨文化能力關系密切,其跨文化能力不足容易導致標牌信息傳遞滯后或失誤,而當讀者跨文化背景知識缺乏時則往往會使意義曲解或解讀失敗。因此,語言學習者既是語言景觀的讀者,同時也是建設者,其跨文化能力在閱讀和建設語言景觀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外語綜合運用能力得以提升。
隨著都市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官方和私人標牌上的英語使用也越來越多,在我們這個“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人數最多的國家,語言和景觀的結合推動著語言景觀與語言學習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語言景觀作為語言生態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用作教學工具,培養學習者的語言意識、語用能力、批判能力等,培養學習者探究和跨文化能力,全面提升學習者的英語綜合素養。語言景觀學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合理利用語言景觀能夠強化學習者的語言意識,培養學習者探究和跨文化能力,全面提升學習者的外語綜合素養。語言景觀學對外語教學和學習屬于正強化,但目前量化標準和指標體系還未確立。語言景觀研究者可以以此為突破點,進而真正發揮語言景觀在外語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把語言景觀納入語言課堂,將其從潛在的語言資源轉化成實際的教學工具,將會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
(作者單位: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