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
隨著新一輪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更關注學習過程,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應用。面對這些變化,課堂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根據教材,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效益,通過多媒體的聲形演示,來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和理解,達到解決傳統教學手段無法突破的難點;優化數學課堂,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下結合教學案例,談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的聲形演示,引導學生,師生互動的一些具體做法:
課堂教學的切入是否恰當,與能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和興趣密切相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而多媒體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與仿真技術相結合,則更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在提示課題,引入新知時,教師利用以多媒體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們在上“立體幾何”導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讓所有立體幾何圖形都動起來”課件,從不同側面展示幾何體的構造,從而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身臨其境的感覺,培養對幾何體的空間思維。
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與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學生對幾何的恐懼感。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精心設計質疑情境,不能由老師說出這是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例如:在求數列的通項時,學生最容易把
時的
當作通項公式,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
初看起來天衣無縫,接著讓學生反復閱讀題目條件和解題過程,看學生能否發現問題.看到很多學生沒有發現,我們提示學生:題中
,這樣絕大數學生很快發現,題中
,而結論中
,矛盾,所以解答是錯誤的。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再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步查找,通過交流、討論,學生終于發現了問題:受思維慣性影響,誤把③式成立的條件當成了“
”,進一步讓學生分析為什么③式成立的條件是“
”,學生馬上便從③式的來歷上找到了答案:因為①式成立的條件是
,②式成立的條件是
,③式等于②式減去①式。以下正確解法便不難得出。
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強學生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數學知識的存在,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讓學生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
讓學生在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進行想象,如同給了學生一塊馳騁的空間。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有許多數學問題,必須通過深入的觀察、聯想,由形思數,由數想形,利用圖形的直觀誘發直覺,借助直覺思維培養數與形的轉化思維。重視問題的形象化,將問題轉化成為“可以看得見的”、“可以畫出來的”,以想象去帶動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例如:
已知直線L:
和點
,在L上取一點M,過M以
,
焦點作橢圓,問M在何處時,橢圓的長軕長最短?并求此時橢圓的方程。
分析:若只是看題,我們無法從中判斷如何“動手”。于是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問題的圖形“剝開煩瑣的外衣”,轉化為簡潔的圖形來分析,如圖所示:
依題知,M在橢圓上,則有
(2a為長軸長)故要求長軸長最短,即是要求線段
為最小值。結合圖形分析,求
最小值則轉化為學生在初中階段所熟悉的實際問題:河的左側有兩戶人家,在哪建水電站到兩戶人家的距離和最小?到此,學生便豁然開朗。
高中數學教學應鼓勵學生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甚至去探索一些數學本身的問題。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運算能力,還要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與數據處理能力,加強在“用數學”方面的教育。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體教學和諸如《幾何畫板》、《幾何畫王》、《幾何專家》、等工具軟件,為學生創設數學實驗情境,呈現課堂教學難點的產生過程,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圓錐曲線圖像的變化過程等。
例如我們可以用“圓錐內接圓柱”課件,通過課件,讓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探索內容包括:圓柱在圓錐內如何變化?如何用平面幾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如何作出截面?圓錐底面積如何變化?圓錐體積如何變化?圓錐內接圓柱中有體積最大的嗎?有的話,如何求?
此題的幻燈片一打出,許多同學躍躍欲試,將全班分成7人一組,先小組討論、探究、實驗,然后每小組篩選出有代表性的結論在班上交流介紹。個人及小組活動后,學生陸續發言,得出了一些結論。
有些小組得到的結論雖然相同,但采用的方法卻不一樣,有些方法和結論我們也難以預料,真可謂五彩繽紛,這種學習形式極大地喚起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利用多媒體技術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效率高等特點,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知識的產生過程,模擬數學實驗等,可形象直觀地呈現數學抽象的概念和難以理解的知識點,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并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