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曉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于學生小學語文階段的學習,教師應該著重從整體展開教學,以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下面,本人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從“結合思維導圖”“采用小組教學”“開展實踐活動”“使用文學教學”“倡導課外閱讀”五個方面,對小學語文單元備課的實踐思考角度進行探究。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的編寫是經過無數教育專家和語文方面資深人士的日夜工作而產生的。故,每個單元的主題、里面包含的每篇文章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聯系,這就告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單元意識、整體意識和大局意識,備課的時候要結合整個單元進行單獨篇章的備課、教授,不可脫離大環境、大背景自成一體。教師需要將文章知識溶于整個學習單元中,將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細化到單獨文章中,做到有機結合。
我們知道,六年級的小學生的心智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正是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初步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學習經驗的積累還不夠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對于在學習方面可塑性還很強的學生而言,正是語文教師教授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最佳時機。故,教師要結合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系統學習意識。
例如,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伊始,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用大屏幕為學生播放本單元的思維導圖,像是,本單元的主要學習任務、目標和主題是,“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閱讀方法,寫生活體驗,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那么教師就可以用赤色將之特別處理,然后本單元中的每一篇課本,《竹節人》、《宇宙生命之謎》、《故宮博物館》就可以從提取信息的能力和閱讀策略的角度對它們用簡單的文字解釋、說明。教師通過一個簡單的單元思維導圖,可以開門見山的告訴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不管學習哪篇文章都要錘煉自己關于提取信息和閱讀方式、方法的能力,解決了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沒有側重點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在教學中越來越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對這一教學原則的重視,可以看到我國的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發展。但就實際來看,還是有不少教師雖然知道這個理論,但是教學行動上卻與之脫節。故,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
例如,在學習《竹節人》這篇記敘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將班級根據總人數分成“A”“B”“C”“D”等幾個小組,然后,將這篇文章的學習任務分配下去,“大家的共同學習任務是,正確認讀書寫“豁、凜”等15個生字,理解“威風凜凜、別出心裁”等詞語。”,“A組,你們需要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梳理文章結構,歸納文段的大意,一會分享給我們大家。”,“B組,你們要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竹節人的制作方法,一會分享給大家。”,“C組的學習導入問題是,想一想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是什么?一會分享給大家。”,隨著課堂的進度不斷推進,等到這些問題一一解決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繼續深入學習,“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共同完成下面的學習問題,對于剛才各組之前的學習導入問題,你們都是如何進行閱讀的?誰來分享一下。”,教師最后的學習問題,落在了閱讀策略和提取信息上面,升華了本節的語文課的學習。
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攝取能力還沒有定型,他們仍處在可塑階段,而實際上語文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得。故教師要在平常的班級學習生活中,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對語文失去興趣的學生重新燃起對語文的學習熱情,讓仍對語文充滿熱情的學生繼續保持自己的熱情,讓小學生在快樂中發自內心的熱愛語文。
例如,在學習《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本周的活動課上舉辦有關宇宙生命之謎的辯論賽,正方的論題為宇宙中存在生命,反方的論題為宇宙中不存在生命。為了給其他學生呈現精彩的辯論,教師就要對參賽學生多加指導。而一場高素質的辯論賽,不僅需要參賽學生的閱讀策略和提取信息能力,還需要學生之間互相的配合和一些辯論的技巧。而從賽前的準備到完成階段,對于小學生而言,都是一個挑戰,學生在辯論賽中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
如果說語文是土地的話,那么文學就是種子。種子離開了土地是無法生存下去的,而土地沒了種子卻也是光禿禿的荒地。這個形象的說法,充分的說明了文學和語文的辯證關系。故,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進行文學的教學拓展,從語文的學習是為了激發人們對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這一點來說,教師更應該多多的結合文學來進行授課。
例如,教師在教授《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就可以借助文學作品教學,故宮博物院是一個精彩絕倫的建筑,說到建筑,文學中也有一個精彩絕倫的建筑,那就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曹雪芹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小說家,他還是一個優秀的建筑家,不同的人們在《紅樓夢》中讀出了北京圓明園、蘇州拙政園、南京隨園或織造署、北京的什剎海、恭王府……,對《紅樓夢》的延伸學習,也需要選取其中和建筑有關的部分,進行教學補充,這一點也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采取閱讀策略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回顧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弗蘭茲·卡夫卡、赫爾曼·黑塞等,這些作家之所以能夠寫出偉大不朽的文學作品,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幼年時期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都進行了大量的閱讀積累,所以,教師的單元教學策略的制定中需要呼吁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養成經常閱讀的好習慣,這需要有一個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
例如,學習完了《宇宙生命之謎》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史蒂芬霍金的著名著作《宇宙簡史》的簡易讀本,順帶的也鼓勵學生閱讀《時間簡史》的簡易讀本,這樣趁熱打鐵的推薦,一方面學生會對教師推薦的書籍產生很強烈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在課外閱讀中及時的練習和鞏固自己剛習到的閱讀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再比如,學習完了《竹節人》這一篇關于童年的記敘文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林音海的《城南舊事》和高爾基所寫的《童年》,查爾斯狄更斯所寫的《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等。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便能夠將閱讀的策略內化于心,做到“無招勝有招”。
綜上所述,關于小學小學語文單元備課的策略,語文教師首先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建立一個理性認知,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在具體的課文教授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模式,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還要積極開展多種教學實踐活動,永葆學生對語文的熱情,教師還可以借助文學進行教學輔助,呼吁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從而升華學生對語文的認知。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