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偉
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數學情感,是數學課程的一個教學目標。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教師向學生生硬地傳授相關概念、公式、定理、法則,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沒有親歷知識生長的過程,一味地陷入題海之中,久而久之,學生泯滅了學習熱情,缺失了學習動力。為走出這一誤區,教師要運用科學理論作指導,改進自己的課堂,提高教學效益。
學生的頭腦不是容器,而是有待點燃的火炬。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注入者,而是學生發現知識、學習知識的啟發者、引導者與鼓勵者。灌輸的知識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親自經歷知識的生長過程,才能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為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奴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用建構主義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啟發、引導學生由已知出發,實現自主探究和建構,從而促進知識的理解與認知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數數和千以內數的組成”時,筆者通過個人示范、同桌合作、指名展示、火車接龍等方式,指導與鼓勵學生去邊撥珠邊數數,從而促進學生對計數單位、十進制位值原理的感知與理解;同時,在學生心中也催生了對新的計數單位的需求。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同桌兩人合作在計數器上撥數,比一比哪桌同學撥得較快,之后進行反饋。筆者相機肯定了學生的“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的歸納,表揚了學生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和簡潔性。接下來,在學生操作、觀察、發現的基礎上,筆者運用課件動態演示向千位進一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白了“千”這個計數單位的產生,同時為認識千以內的數奠定基礎。探究活動中,筆者的一句“千位在哪里”的啟發與追問,又幫助學生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并在完善計數器的活動中促進了對計數單位和數位順序的自主建構。
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真正地做到了“心中有綱、眼里有法、目中有人”,拒絕了灌輸式教學,引導學生去自主經歷、體驗、感悟、表達,從而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助于促進知識的理解走向透徹、深刻。
兒童的智慧是表現在過程中的,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在“注重結果”思想的左右下,教師總是將知識向學生直截了當地“和盤托出”,學生對知識進行生搬硬套的運用,這種做法忽略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忽略了學生探究習慣、思維能力及學習興趣的培養,與課程改革思想是相違背的;而如果在“注重過程”思想的引導下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則引領學生步入了科學、有效的探究之路,并由此表現出盎然的活力,領略到無限的學習樂趣。
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數學“和的奇偶性”這一課,筆者設計了“創設情境,引發探究”、“自主探究,發現規律”和“拓展延伸,促進發展”三個活動板塊。其中,第二板塊為教學重點。在這一板塊完成的任務有三個:①探究兩個數和的奇偶性;②探究幾個連加和的奇偶性;③回顧反思、積累經驗。完成第①個任務,筆者首先通過師生交流來明確探究的方向與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在互動中交流與分享各自的發現,最后再次驗證,感受數學研究的嚴謹性。為將學習引向深入,筆者又引導學生通過數形結合,來尋根究底;并適時地總結規律,并用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再通過運用強化認知。在完成第②個任務時,也成功地完成了“五步曲”:拋出問題,引導探究→探究多個數相加的情況→小組匯報探究成果→提出新的猜想,再次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完善認識。
綜觀整個探究活動的開展,體現了鮮明的自主性與開放性。筆者引領學生層層遞進、步步為營地進行舉例、觀察、猜想、歸納,學生親歷了探究的過程,使之在實實在在的探究活動中領悟著探索的路徑與方法,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經驗,扎實嚴謹的探究態度也得到了培養。
課堂教學具有內在的規律性,也有靈活的生成性。教學環節并非按照事先預設的教案一成不變地往前“走”的,它始終是充滿變數的。因為預設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學生的思維是活,所以師生活動也應是活的。“預設”只是一個好的藍圖,而“生成”往往會伴隨其中,給課堂增添意想不到的精彩。因此,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做充分預設的基礎上,關注課堂生成,并將其作為有效的資源來珍視和運用。
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單元中“動手做”的過程中,前兩個環節基本在按筆者的預設走,然而到了第三環節卻“節外生枝”,一些學生沒有根據求出的中間的數,順勢求出前后或上下的數,出現了“卡殼”現象——弄不清這三個數究竟是橫著排還是豎著排的。其他同學受到影響也感到茫然。筆者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資源,應該加以珍視與利用。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聯系先前的思考方法從不同角度思考,以打開思路,產生新的認識。首先,筆者啟發學生思考,使之明確:要求的這三個數可橫排也可豎排,不管是橫是豎,中間的一個數都應是三個數的和除以3;接著,筆者則針對這一思維障礙,啟發學生運用假設、調整的方法,先分別假設原來的三個數是橫著排或豎著排;最后,依據假設情況判斷3個數之間的關系,問題便迎刃而解。
毋庸置疑,小學數學課堂充滿著動態生成,節外生枝的思維活動之花總會給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教師應科學合理地擺脫課前的預設,靈活捕捉與應對生成資源,適時調整教學預案,并做到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地予以點撥。惟其如此,才能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才能讓教學變得真實、有味,富有情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新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