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有
信息技術教育背景下,多媒體已被頻繁運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將之“妙”用發揮了出來,不僅能使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還能夠讓學生的感知過程更加的活靈活現,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情,對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妙”用進行了探討。
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完全不同,它具有圖畫、文字、聲音、影像等多種表現形式,將之運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不僅能及時優化傳統教學模式之中的不足,還能徹底使學生從時空的局限中解脫出來,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率。下面筆者將基于多年的閱讀教學經驗,對其“妙用”進行介紹,僅供廣大同仁參考。
根據小學生年齡及心理的基本特征,多媒體在課初導入環節的運用極為必要,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感官,更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相關內容之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一邊向學生播放蝌蚪在水中找什么的畫面,一邊聲情并茂的朗誦課文,通過這樣直觀的畫面,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隨著老師進入到課文的朗讀之中。當學生看到圖中小蝌蚪的畫面之時,老師可以因勢利導的提問:你們見過蝌蚪嗎?它有什么特點?在水里游來游去在干什么呢?此時學生通過對圖片的觀察與課文朗讀,都興趣盎然,并要舉手發言,能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大概了解,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情感進行深入的理解,此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動的蝌蚪圖,讓學生演一演蝌蚪的姿態,畫一畫蝌蚪的樣子。幾輪下來,學生對本課文有了全面的理解。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活用極為重要,不僅能使老師從不適宜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還能讓學生更為輕松的進行課文閱讀、理解,實現高效學習目的。
此外,運用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時,老師需要注意一點,即多媒體的運用不能過于追求表面的熱情,切不可出現直接利用圖像等取代老師語言的情況。要充分借助多媒體的直觀、新奇特點來激趣,讓學生更輕松的接受老師的講解,達成課堂中的共鳴效果。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針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而言,老師總是采取反復講解的方式,雖然學生暫時聽明白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又會處于一知半解狀態,這對于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及發展極為不利。為此,針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而言,老師不妨借助多媒體來有目的的將學生的視野、思維引向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進行身臨其境的學習,既能夠讓學生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又能夠實現對象學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課文之時,此篇課文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與神機妙算,但由于此篇課文距今年代久遠,學生無法對之有感性的認識,所以無法對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認知。為此,老師可以借助網絡搜集與之相關的視頻片段或者資料,讓學生對課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進行了解,發自內心的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突破時空局限的教學作用,能在化遠為近的基礎上,讓學生與課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必能取得顯著的閱讀教學效果。
3.1搜集信息能力
搜集信息是學生閱讀學習中必須要具有的一種能力,每次新課教學之前,老師都可以向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較強的作業,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搜集、整理信息的機會。此種教育背景下,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達成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能力的教學目的。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課文之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參考書、網絡等途徑搜集諸葛亮的人物事跡或相關名言。相信通這樣的搜集、整理資料之后,必能為后續教與學更為順利的推進奠基。
3.2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教學之中,很難達成此教學目的。為此,在利用多媒體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老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課文之時,可以將桂林山水的圖像資料制作成為多媒體動畫并配以舒緩的輕音樂,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既能夠完美的感受桂林山水美的神奇,又可以對課文中“翡翠、危峰兀立”等抽象詞語進行理解,順利的達成發散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的運用極為必要,但此運用絕不是濫用,而是“妙”用,要在合適的時機運用,如導入階段、重難點內容、豐富知識及培養能力等方面,這樣才能將之“妙”用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取得良好的教與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靖石鄉任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