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逐步推行,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讀寫能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讀寫能力作為學生學習語文兩個重要助力,是具有相互影響相互提升的作用的,因此,如果一個學生的閱讀文章多,閱讀質量高,在寫作過程中必然會文如泉涌,具有很強的寫作能力。想要寫出優秀的文章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以及充分的語言積累,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更加有血有肉。而寫作是閱讀的升華,通過寫作,在閱讀文章過程中才會更加的直觀具體。
通過近年來的語文教學我們發現,只有通過師生共同創建一個共讀共寫的活動平臺,充分倡導這種互相影響、互相提升的師生活動來跨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壁壘,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讓閱讀與寫作相互融合,從而達到一個良性的發展。此外,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拋去應試教育的一個自由的讀寫天地。
1.1 將語文課堂作為教師的起點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教學資源來進行閱讀計劃,運用線性關聯的方式來將一部作品轉移到相關作品上來讓學生進行選擇,從單個文章轉移到更多主題相關的文章上來讓學生進行選擇。另外,在選取寫作主題時,要讓學生充分靠近寫作的最近發展區,以便讓學生依靠平時的閱讀積累在寫作的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效用。例如先閱讀了有關于戰爭的文章后,接下來的文章就應該以和平發展為主體,閱讀了有關于親情的文章后,在接下來的寫作就應該以家庭為主體。
1.2 師生共讀共寫,優化師生關系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傳統思想教育中,師生關系是以一種長輩與晚輩的關系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類的俗語也驗證了這一事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不平等正在逐漸威脅著現如今的師生關系。例如:老師不讀名著,卻給學生列出必讀書目;老師不寫讀后感,卻要求學生的讀后感必須達到各類標準;在學生交上作品時,卻對學生自身的所知所想予以否認并肆意點評。這完全是違背了優化師生關系的初衷。當代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應該與學生共同成長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
1.3 閱讀與寫作
在閱讀與寫作面向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很容易忽略學生個體間不同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一視同仁”不僅起不到好的效果,還會對一些同學造成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們知道,在二八定律里,重要因子占據了極少數,普通因子則占據了大多數,我們只有讓極少數的讀寫能力優秀的學生成為班級里的榜樣,讓班級里產生一種積極的讀寫能力風氣,才能使得普通的大多數學生愛上讀寫。用少數讀寫能力強的學生來帶領讀寫讀寫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以此達到全員寫作的目的。
2.1 “悅讀”與“悅寫”
在師生共讀共寫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認識到“悅讀”是寫作的主要基礎這一點。讓學生從不愛閱讀到愛上閱讀,進而達到癡迷閱讀的境界是老師的主要工作任務。因此基于這一點,老師在今后的新生入學環節向新生發放《新生閱讀寫作調查表》以此來將潛在的讀寫能力優秀的學生加以培養,成為班級里的讀寫“領頭羊”,為今后班級里的讀寫氛圍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若想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引導學生深度閱讀,二是充分講解寫作技巧,三是激勵學生寫自己所知道且有意思的故事。
2.2 交流與修改
教師若想讓寫作變成一件對學生來說較為容易的事情,就必須要多對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讓學生養成沒事將生活學習過程遇到的記憶深刻的事情記錄下來,這不僅可以為今后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還可以通過這些積累來與別人充分交流與借鑒,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取長補短,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且豐富,這是培養一個獨立創作文章的創作者所必須要打下的基礎。
2.3 發表與分享
在學生寫成一篇文章時,經過修改以及定稿環節之后就可以展現給其他的學生來觀看閱讀,可以采取公開亮相的方式將作品張貼在教室里,活在學校的電子屏幕上進行展示。在通過班級里讀寫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閱讀后,如果覺得文章沒有不足之處,質量高于平時水平,則可以向刊物進行投稿試水,如若有所欠缺則需要根據意見所進行修改。根據相關數據來看,某班級學生兩年內在市級以上刊物上刊登文章19篇,校級刊物刊登文章25篇,在市級以上刊物征文活動中獲獎8篇,刊登及獲獎人數占據了班級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十六。而經過這兩年的發展來看,文章獲獎的數量正在不斷逐年上升,這說明在班級內開展師生共讀共寫活動對于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是極為重要的。
3.1 起始階段
在起始階段,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們的功利心,來有效激發起學生們的參與興趣,在制定標準時,也可以重點側重一下功利性來制定一套獨特的量化評價標準,標準可以按照學生們參與活動的程度與質量來獲取相應的分數,在分數達到一定的分值之后,可以按照比例兌換成日常考試的考試分數,從而提升自身在班級考試的排名。分數標準可以氛圍一下五個程度:一是普通性質的參與到共讀共寫活動中來,達到這項標準可以得一分;二是向同學推薦自己日常閱讀的書籍,引起同學越多的興趣,參與到與自己共讀的人數越多,所獲的的分值就越高,一人參與就有一分;三是可以通過展開閱讀討論會來獲取分值,在閱讀后互相交流閱讀心得,每組織一次談論會,組織者加五分;四是可以在閱讀文章后創作一篇讀后感并在同學間展開公開交流,按照讀后感的質量可以加三到五分;五是創作優秀的作品參與投稿或者評獎,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的,當次考試作文成績按照滿分計算。利用此種評價標準呢不僅可以快速的將寫作能力優秀的學生挖掘出來,來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將更多的學生帶入到讀寫活動當中來,從而實現通讀同寫這一愿景。
3.2 發展階段
在此階段,老師可以運用幸福指數的評價策略。評價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條概念:一是讓每位學生都能有發展,但發展的程度不追求同步性;二是讓每位學生都獲得自我提升,但提升的程度不追求同步性;三是讓每位學生都合格,但合格的標準不追求同步性。這種新型的三條理念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并不是追求越來越多的分數,而是讓每位學生都獲得適合自己的成功。在這種新型的評價模式下,可以指定心得評價標準,例如可以讓學生圍繞共讀書目來展開交流與互評,將班級以小組模式進行劃分,將每位學生的思想都進行深入,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寫出一篇閱讀評價,最后可以將班級公認的優秀書評參與刊物的投稿。這種新的標準更加注重班級的團隊凝聚力,個體的發展是為了建設更好的團隊,而同樣的,更好的團隊會將每位團隊內的成員的閱讀興趣與寫作積極性充分的進行提升,讓每位學生都可以獲得參與到讀寫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總而言之,在班級內進行師生共讀共寫的過程中,只有教師開展科學合理的讀寫模式,才能使學生們真正意義上放開手腳,去創作一片屬于自己的優秀作品,在閱讀文章中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進去。共讀共寫不僅可以大幅度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還可以將語文讀寫教學形成更大的格局。將師生不斷的吸引到共讀共寫活動中來,將傳統的語文課堂閱讀與寫作升華成可以促進師生關系提升師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共讀共寫活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唐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