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洋
語文課程是初中課程中的重要課程,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也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其中語文課程中,閱讀題目占據比較大的比例,而學生往往也不在意語文閱讀的重要性,同時語文成績得不到太大的提升,而利用好語文閱讀的重要性進行對語文學科的研讀、分析會得到很大的收獲,首先,利用好語文閱讀能夠提升個人的文學鑒賞能力,能夠通過主觀意識分析作品的優劣;其次,語文閱讀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個人素養,通過優秀作品的熏陶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升個人魅力;再次,語文閱讀的學習能夠通過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通過古代中國的各大學派的思想能夠體現古人的智慧;最后,學習語文閱讀能夠更加流暢的梳理語文知識,對于習作能力的提升有顯著的效果。所以在初中階段應該在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相互幫助和扶持下提升語文閱讀能力。而教師所需要做的是要引導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利用新穎的教學模式來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性。
閱讀做為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容,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有利于學生去分析和鑒賞優秀作品,更加有利于自我習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能夠引導學生養成好習慣,如何提升語文成績的提升這需要教師能夠通過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真正有效的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真正提升學生能力,響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要注意其有效實施性,我們不能光喊口號而沒有實質性的行動,本文就目前閱讀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并運用可實施的策略對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探析。
1.1以迎合考試為目的,沒有到達真正的教學目的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在進行教育時更為注重的是提升學生的能力,以為社會提供優質人才為標向,當下的教育形勢就是通過教師的教育來提升學生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教師為導向引導學生的思維學習,以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以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為最終目的。而當前的語文閱讀的教育形勢為,空有其形而無神,以往閱讀教育只是一種形式,主要以應對考試為主要目的,而問題的發出也主要是通過試題來形成問題,這樣學生學習也比較被動接受,而教師為了能夠把更多類型的試題展現給學生所以就利用題海戰術,學生題做的多了,但是這些閱讀中的問題統統都是由試卷或練習冊中提出,而教師也只是機械性的講解試題中的題型,但往往忽略了同樣的材料換成其他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會解答,這樣就不能起到閱讀教育應有的作用,所以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就需要通過教師的努力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1.2教師缺少對學生的了解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真正的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應該從根源入手,找到學生所生疏、欠缺的東西,而在閱讀教育中這就需要教師獨具慧眼,擁有洞察他人能力的本領,而在以往的閱讀教育中教師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問題,缺少對學生的顧及,原有的教育就是為了能夠盡快把自己想說的東西盡快的傾述出來,而缺少了學生真正想要的部分,所以應該多從學生入手,多去解決學生的困惑,并非教師認為學生應該出現的困惑,出現這種情況主要也是因為,教師平時對學生了解的過少,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隔閡,距離感的出現不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同時希望教師能夠更多的去了解學生的動態,心理變化、興趣愛好等等。
2.1建立橫向和縱向的興趣小組,養成學生愛好閱讀的好習慣
新課程改革下,除了教師運用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同時也提出了學生間的互幫互作,通過相互幫助相互了解,相互競爭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所以在實施閱讀教育的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吧學生分成若干興趣小組和互補互助小組,可以看作是橫向興趣小組和縱向興趣小組,橫向興趣小組就是把具有相同閱讀愛好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通過平時對閱讀的研讀探討,讓閱讀能力更進一步,眾人拾材火焰高;所謂的縱向興趣小組就是把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分配到一組,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但同時組內學習有某一方面特別強的學生,可以相互進行彌補。這種學習方式既可以在課堂上也可以出現在課堂之下,而這里所謂的興趣指的是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比較擅長的方面,例如有的學生的修辭方法掌握的非常好,有的學生對于詩詞鑒賞特別在行,還有的學生對于詞語運用掌握的靈活這些都是學生的優點,同時教師還應該多多的激勵學生去發現自身的優點,通過學生間的互補學習,以及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學生能夠掌握閱讀教學的前提。
2.2新穎的教學方式,開放式教學
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通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師通過和學生的溝通交流,做正向的引導,希望能夠讓學生克服身上的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相互交流的方式來找到不足,在通過教師的指導,以及組內相互的幫忙,不斷掌握閱讀的學習方法。這里所謂的新穎教學就是,教師可以每周進行一次到兩次自由課題時間,也是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材料,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自提供給學生材料,同時希望學生們能夠相互討論然后以組為單位相互提出問題,這種方法能夠最大程度的解析材料避免了原有的只記題目而忽視了對文章的分析。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愚公移山》材料中,教師給學生引導方向,題目的設計可以由學生自主提出,例如教師指定的方向為:移山的目的、能否實現、作品形式分析、歸納總結、修辭方式、詞語替換……教師通過自身提供的方向一來防止學生偏了方向。再則,為學生提供自由式的思維,通過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講解,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語文閱讀知識。最后教師,通過課程總結,把課程內容更好的融入到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同時豐富了課程的內容,除了教師可以準備課本材料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提供材料進行分析。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知識,同時能夠養成學生讀課外讀物的好習慣。
教師運用適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模式的改變,摒棄原有的弊端和壞毛病,讓學生通過互助、通過教師的正向引導,讓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斷提高,除了上述的方法外鍛煉學生寫觀后感同樣能夠讓學生對文章的總體掌握更近一步,希望更多的教育方式能夠利用到學生的教育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上海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