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麗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就業艱難,促使大學生產生了一系列逃避就業的心理,這些心理對大學生以后的人生規劃十分不利,有效的處理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對此,本文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進行簡要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
現階段,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的難題。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給大學生帶了很大的壓力,很多大學生對就業都產生了畏難情緒,不愿意就業,害怕就業。有的大學生為躲避就業,選擇繼續深—考研,有的大學生就躲在寢室玩游戲,假裝不知道自己已經要走向社會,走向畢業。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這極大的影響了大學生前進的步伐,阻礙了大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已經顯得刻不容緩。
1.1情緒問題
一個人的情緒極大的影響著一個人的潛能。情緒問題是心理問題的一種,不良的情緒會極大的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大學畢業是學生處于社會和學校的分水嶺時段,很多大學生對畢業產生畏懼感。畢業難,就業難,纏繞著大學生的思維,在這一時段,大學生不僅要認真學好專業課程,還要搞好人際關系,為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還有父母同學在旁邊詢問,這對大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部分大學生不堪其壓,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焦慮不安,暴躁。這影響著大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判斷力,無法對環境或事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這對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不良影響,阻礙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1.2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
學生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而,很多大學對自己的認知都不甚清楚,要么高估自己的能力,要么缺乏自信,總而言之,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識。而大學生就業時,需要根據自己的切實情況,來對未來進行合理規劃,進行合適的職業選擇。客觀的自我評價,是很多大學生所缺乏的。出師表中,“不可妄自菲薄”,自卑情緒在很多大學生身上有所體現。還有部分學生就是眼高于頂,過度自信。這些都對大學生就業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自我認知的偏差,是大學就業存在的一個常見問題。
1.3行為表現
大學生常見的行為表現分為三種,一是從眾心理,二是攀比心理,三是逃避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大學生在畢業時,盲目的跟風,盲目的跟從時代潮流,選擇自己從事的職業。而這個職業,或許并不適合自己。比如,現在社會流行IT行業,很多學生都盲目的投入IT行業之中。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適合IT行業,而且每個人都選擇IT行業的話,市場遲早會達到飽和狀態。除了從眾心理,很多大學生還有攀比心理。部分大學生時常將自己的情況和周圍同學和同事進行對比,以期望自己能夠比他們“優秀”,從而獲得榮譽感和滿足感。盲目的攀比行為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公正認識,也會影響自己對別人的公正評價。攀比行為,不利于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甚至在攀比的過程中,錯失機遇。除了上面兩種行為,還有部分有著逃避心理。在學生面對自己解決不了或者不想面對的問題時,很多學生采取逃避方式。假裝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對于大學生,有的通過考研逃避大學畢業就業的問題,有的沉迷游戲,以期望逃避就業問題。然而,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
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我們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提出了幾點建議和意見。
2.1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個人定位
在大學課程中,很多高校都會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可以有效的避免就業難和就業心理的問題。就業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規劃求職方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另外,幫助大學生做好個人定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學生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個清楚的認識,就會更好的做好職業選擇,“取長補短”,這是大家都知曉的道理。大學生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識,對畢業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2.2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生面對的挫折較少,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在大學時期,要加強心理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承壓力,以及教會學生正確的解壓方式和方法。在已有心理問題時,要及時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對心理進行疏導。
2.3讓學生提前走進社會
實習,就是學生接觸社會的一種方式。學校通過安排學生實習,讓學生提前接觸社會,提前了解職場,可以幫助學生適應社會,適應職場,這有利于學生就業。學生通過實習,能夠體驗職場和學校的不同之處,對學生以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教育改革,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畢業就業市場供過于求,學生畢業困難。學生面對畢業難、就業難的問題,產生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問題,這于學生的發展十分不利。對此,我們要十分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指導,幫助學生合理正常就業。
(作者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