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表明個人立場、闡述個人觀點或表達個人情感等行為被稱為網絡輿情行為,由于參與主體的平均年齡小、知識層次高、性格特征強、好奇心理重,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呈現發生概率高、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征。本文主要對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的機遇和挑戰進行梳理,并對高校如何將網絡輿情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提供有效策略。
今年是互聯網誕生50周年,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賦予了世界勃勃生機,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1.2%,網站數量518萬個,信息的傳播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這個全新的自媒體時代,每一個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隨需而應地采集信息,人人都可發聲,人人都被關注。
近年來由高校引發的網絡輿情接連不斷,對高校穩定和大學生成才的影響日益加深,如“復旦大學投毒案”、“北京大學弒母案”、“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自殺案”等都瞬間引爆網絡輿情,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網絡輿情已逐步成為影響大學生思想的主力軍,對大學生輿情行為有著雙重影響,如何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網絡輿情已逐步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容小覷的問題。
1.1 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社會熱點不僅包括國內外時事、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還涵蓋娛樂新聞等。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大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也逐漸增強,在“香港暴力事件”等大是大非前,大多數學生在網絡平臺上都能夠表明自己的愛國立場,但對于問題的實質了解不夠透徹。與此同時,學生對娛樂新聞的關注度也有所增高,明星們的個人狀態一眨眼就能引起朋友圈的各種刷屏,這種新鮮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1.2 關注校園的突發事件
校園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交往的重要場所,校園突發事件主要包括管理保障類、公共安全類、心理健康類等,較容易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從苗頭到放大再到輻射,雖然有些嚴重的突發事件涉及人數不多,但如果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1.3 關注自我發展
目前,許多大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趨于理性,比如讀什么專業興趣不是重點,主要是看是否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因此,學生對于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會予以高度關注,如果相關部門不能及時給出反饋則有可能引發網絡輿情熱點。
2.1 “被動接受”多,“主動獲取”少
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時仍停留在聽報告、念文件的水平,照本宣科,并沒有考慮受眾的興趣所在,內容單調,方法簡單,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致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2.2 思政教育團隊專業性不強
目前,高校輔導員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都承擔著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大多是各自為政,缺乏統一領導,思政課老師還停留在課堂講解的基礎性階段,而輔導員還承擔著學生日常生活瑣事,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理論政治素養功底,另一方面對一些系統的技術訓練也難以分散精力。
2.3 網絡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正在加強運用網絡實現育人功能,但目前大多數的校園官網仍以推送各類活動信息為主,小部分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仍不足以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
3.1 積極影響
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網絡的自由平等、開放民主、注重隱私、即時互動等特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熱衷于通過新媒體平臺來學習、生活和工作,包括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敞開心扉和各行各業的人溝通交流,網絡輿情較好地鍛煉了大學生的交際能力。由于校園網的存在,也使得學生與老師的溝通不僅限于面對面,而只需借助網絡,便可隨時隨地順暢溝通。
⑵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大學生的“三觀”正處于塑造期,穩定性較差,極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正向的網絡輿情往往能夠客觀反映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能產生巨大的精神內驅力,促使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
⑶有利于培育大學生民主意識和公共精神。隨著各大網絡社交媒體的應用和普及,現今的大學生更傾向于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來積極表達自己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的態度和觀點,尋求社會認同和共鳴,他們可以通過網絡輿情知曉民生民情,議論社會政治,參與民主建設,大學生網絡輿情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提供了民主實踐的新渠道。
3.2 消極影響
⑴反向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三觀”發展有誤導作用。在網絡輿情這個大環境中,既有積極向上的信息,也有庸俗低下的內容,比如色情網站;也有脫離主流意識形態的觀念,比如極端宗教思想、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這些形形色色、魚龍混雜的觀點充斥在大學生的周圍,對其正確“三觀”的樹立產生惡劣影響。
⑵負面網絡輿情對學校的聲譽有不良影響。學校的師資力量、基礎設施等是學校名聲的起點,后期的宣傳和推廣是促就名聲的必經之路,而人才的培養以及學生的評價才是核心環節。大學生網絡輿情有效地反映了學生的大學生活和學習狀態,也表達了學生對學校的各種態度和意見,尤其是一些與學生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都容易引起熱議,而負面的評價往往會損害學校良好的聲譽。
⑶缺乏監管的網絡輿情對學生的行為沒有約束力。網絡的虛擬性為大學生隨意發表言論和肆意彰顯個性撐起了一把“保護傘”;網絡的互動性導致輿情的發展缺乏理性和有序性;網絡的開放性使得意志力薄弱的大學生持續受到不良信息的刺激,從而喪失辨別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最終攻破底線,誤入歧途。
4.1 創新工作載體,搶占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主陣地
高校必須把學生思想動態和生活實際問題相結合,必須從上至下創建多支高素質、高質量的網宣團隊,一方面是學校官方網站,在對外宣傳國家時事、政策理論或各項學校規定及通知等內容的同時,也可為在校生提供諸多服務平臺,保障學生與學校線上線下的順暢溝通;另一方面,各院部需創建展示院部特色工作的專門網站,使其成為學院學生工作的主陣地和主窗口;再者,學院需帶領院級各大學生組織、社團開設和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PU平臺等新媒體。一體化的宣傳系統能夠保證學校在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可以發布權威信息和正確的立場,學生也可通過官方的渠道反映相關問題或表達自己的觀點,便于學校從整體上有效控制輿情的發展。
4.2 加強網絡信息的實時監控,提高網絡輿情危機預處理能力
高校應當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以及網絡輿情危機應急機制,從網絡信息的監控,到信息的收集,再到信息的反饋和發布,每個環節都應有專人負責,從而構建輿情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學校可通過關鍵詞搜索,隨時把握學生網絡思想動態,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做調查和整改;在高校網絡輿情爆發時,必須尊重學生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并及時向群眾通報事情的真相,規避偏激言論對事件的發酵作用。
4.3 加強大學生網絡素質教育,提高其網絡道德意識
在這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像微信、微博這樣便捷的自媒體使得他們大學生能夠足不出戶而能廣交天下客,盡聞天下事,這也意味著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變的簡單化,通常大學生網絡輿情容易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無法參透事務的本質。高校應建立相關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學生自己的言行,同時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雙重教育以及線上線下及時互動等方式來加強大學生網絡自律意識、道德意識和法制意識。當然,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在網絡輿情發生時也能夠較好地控制不良或虛假信息的傳播,給學生正確的指導。
4.4 提高輔導員的網絡素養,加強其在網絡輿情中的引導作用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充當著大學生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的雙重身份,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最為貼近,更容易獲得學生的現實訴求和把控學生的思想動態,這也意味著對輔導員的業務能力又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輔導員不僅要不斷接收新鮮事物和名詞,進一步融入到學生中去,而且要在學生所處的輿情環境中適時適地適量的進行疏導和剖析,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各類輿情危機。
網絡輿情對高校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何趨利避害、正確對待并合理利用好這把“劍”,從而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這一問題是現今高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持續探討的。
(作者單位: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