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翀
摘 要:加大外來務工子女的語文課下學習的監管力度和方法指導,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思并認真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通過實踐,應該做精做細做實過程管理,讓外來務工子女的課下作業看得見摸得著,讓課下作業有批改有反饋,讓課下作業有交流有展示;應布置分層作業,讓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更具操作性;通過QQ群或微信群等“互聯網+”技術手段,做到針對性、個性化、便捷性地輔導外來務工子女的課外學習,以此讓學生尤其是外來務工子女的課下學習步入到輕松、有趣、高效和快捷的境界中。
關鍵詞:課下作業;過程管理;分層作業;多媒體輔導
毋庸置疑,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呈現出種種新特點。由于居住不穩定、搬遷頻繁、打工繁忙,加上方言較重、衣著土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差異等諸多原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問題日益凸顯:自卑、孤獨、自閉、親情饑渴、溝通焦慮,自主性弱、責任心缺失、抗挫能力差、不懂禮儀、閑暇生活空虛,“常常遭來原住居民同學的冷落和嘲笑”[1],在校內或校內集體活動中,常常形單影只,知心朋友較少……
與此同時,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成績忽高忽低,極不穩定。特別是小學語文課下的學習,因為缺乏必要的監管,所以出現了種種問題:書寫潦草,沒有人聽寫字詞,能應付就應付;讀書很少,甚至部分外來務工子女家庭就是閱讀匱乏的“重災區”;作文能抄就抄,而且作文本身成為外來務工子女心中永遠的“痛”……如此,“5-2=0”就成為部分外來務工子女的常態。鑒于此,加大外來務工子女的語文課下學習的監管力度和方法指導,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思并認真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過程,讓全面管理更扎實
小學語文中的課下學習既包括課前預習,也包括課后拓展。在此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精做細做實,才能讓課下學習變得更有效。比如,沒有充足的課前讀書,沒有充足的資料搜集,就沒有課中的精彩、厚實和多姿;沒有課后恰到好處的拓展,語文學習就難有強大的后續力,難有余音裊裊的精彩景象。這意味著教師要在課下作業的布置上下一番大功夫。但當下的一些學?;虬嗉壍恼Z文課下作業布置情況不容樂觀:隨意性較大、缺乏前后連貫、缺乏螺旋上升、缺乏量化標準。更重要的是當教師只有布置而沒有檢查時,一些學生尤其是缺乏監管的外來務工子女就會敷衍了事,被動應付,長久下去就成為語文學習中的“雞肋”。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下學習應注重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讓課下作業看得見摸得著。一些教師布置作業時大而化之,模棱兩可,孩子們不知道干什么。比如教師布置:“自讀三遍課文,自己解決三個問題?!钡?,真的讀了三遍課文嗎?每一次讀的時候有沒有不同的要求?解決的三個問題有意義嗎?有價值嗎?為此,課下作業的布置一定要清晰可見,讓課下學習“變得如科學實驗一樣可操作,同時留下看得見、摸得著的痕跡?!盵2]比如,低年級語文的預習布置可以嚴格遵循以下步驟:
1.初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或重點的讀音,在此基礎上讀生字兩遍。
2.二讀課文,畫出讀不通的地方,再專門讀讀這些地方,在容易認錯的地方描紅。
3.三讀課文,把不理解的詞語圈出來,在難懂的地方做上批注,試著自己理解,實在不理解或查字典或請教父母親或查詢網絡。
可以發現,按照這樣的步驟去自學就顯得有章可循,盡管“按圖索驥”的目的性很強,但畢竟給了孩子們一個具體清晰的方向和目標。尤其是外來務工子女更應按照這樣的步驟去學習,以此讓課下學習變得有順序、有方向、有目標。
二是讓課下作業有批改有反饋。不論課下作業完成得如何,教師都應該在課中進行針對性的檢查、甚至批改,如此才是對孩子們的真正負責,尤其是對缺乏監管的外來務工子女學習的真正呵護。我們的做法是制定外來務工子女課下作業評定表,加大對外來務工子女作業的檢查,根據完成情況和質量評定合適的等級后給予一定的表揚獎勵。重要的不是檢查批改本身,而是檢查批改后的深入思考和及時改進。比如,孩子們事先圈定出來的并不是課文中的重點詞,通過檢查后,學生有了一雙慧眼:應該在最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比較、印證和檢查;還比如有的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并不是關鍵問題,與課文中心無關,經過批改反饋后,孩子們能夠結合課后練習或提示進行閱讀自學。面對外來務工子女,我們尤其加大檢查的力度,以補上家長忙碌而缺失的環節,讓孩子們感覺到家長雖然不在身邊,但正向的監督和必要的壓力仍然存在,而這恰恰是督促他們認真學習所不可或缺的。
三是讓課下作業有交流有展示。課下作業不應僅僅成為孩子們的“私有產品”,而應成為“公共品”(當然私密日記除外),讓更多的人欣賞、觀摩、評價。比如,可以特意讓外來務工子女上講臺展示他們的課下學習成果:我學懂了……我從網絡查詢中知道了……
我能出個題目考考你們嗎……讓外來務工子女當當“小老師”,能夠更好地喚醒他們、更好地滋養他們、更快地鍛造他們。如果是諸如手抄報等作業,應該在具體的地方展示出來。力爭讓外來務工子女中比較出色的作業“上上墻”或者“出出鏡”。而之后,外來務工子女的課下學習興趣日漸倍增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分層,讓個性學習有針對
新的時代背景和課改視角下,小學語文課下作業應該有情有義,充滿合適的溫度,“不再是冰冷的選擇、填空、判斷,而是溫暖的讀寫實踐與角色體驗?!盵3]對此,教師應充分放權,讓孩子們特別是外來務工子女有自由選擇作業的權利。
一是自選作業不可或缺。如某個外來務工子女在“識字與寫字”方面是薄弱點,那么就多選擇聽寫等作業進行強化,另一個善于閱讀與寫作,那么就應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不知不覺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精神生命;喜歡口語交際的就應該在演講、脫口秀資料方面多下功夫??梢赃x擇閱讀型作業,可以完成鞏固型作業,可以以糾錯為主,當然也可以以研究型作業為重。選擇什么,應該以自己的真實學情為依托,更應結合外來務工子女的當下遭遇為基點。對此,家長、教師和學生應在和諧一致的情況下確定其作業的類型和數量。
二是分層作業不可或缺。小學生作業切不可整齊劃一,外來務工子女的作業更不能在雷同、重復、整齊的圈子里“打轉轉”。比如,部編本三年級下冊《漏》的學習中,復述這個故事,可以把外來務工子女分為三個層次:學困生,要求復述其中的一段故事,比如“虎馱著賊”那一段;中等生:復述清楚整個故事;優等生,不但復述清楚每一次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還應優選說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部分。
三是探究作業不可或缺。語文積淀性、實踐性、人文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不能僅僅拘囿在本課之內。引領孩子們走出課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必將收獲到更多的語文的芬芳與馥郁。就外來務工子女而言,更應通過探究作業,開闊視野和心胸,添加興趣和動力,以此學得有滋有味,其樂無窮。比如,學完部編本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之后,可以讓外來務工子女通過上網、看書或向長輩打聽,了解有關鳥的知識,并把自己查詢到的資料整理好,適當時候在班上進行交流;可以設計一些“知鳥護鳥愛鳥”的標語,或寫一份“保護候鳥,抵制獵殺”的倡議書,作為獻給2019年“愛鳥周”的宣傳資料。
三、指導,讓線上交流全覆蓋
以往,孩子們課下特別是家庭中做作業時,教師無緣見到或者無法面對面進行指導?,F在好了,將其拍照,配以簡單的提示或說明性文字發到微信家長群或QQ上,教師就可以視其實際情況進行遠程指導。就小學語文而言,諸如字詞預習情況、相關資料搜集情況、中心句段理解情況、作文素材選擇情況……都可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咨詢、交流、求助、分享。這樣的信息同步和資源共享,換來的不僅僅是溫馨、分享、快樂,而且也是互相激勵、互相借鑒、互相提高。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情況。比如一個外來務工子女究竟在家庭中做了多長時間的作業、家長是否又給其布置了額外的作業;孩子在家中和學校的另外時間段,究竟在干什么?看似學生的家庭作業都完成了,錯誤率較低甚至全對,但是否有抄襲現象?孩子們之間是否有“打掩護”的現象?孩子在家和在學校說的話是否一致,在“孩子舒服接受和自己的理念得到貫徹之間,有沒有一條共通線?”[4]……類似的問題都需要溝通,都需要深耕細作式的深入協商,需要家校之間的深情對接和親昵“握手”,需要學校和家長都慢下來,慢慢分析、慢慢合作、慢慢轉變,并以此找到可以改變和突破的渠道和方法。
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都應該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對癥下藥。而這同樣離不開“互聯網+”的強力覆蓋。所謂的“點對點、一對一”的溝通,不可能在隨時的現實見面中得以完成,但通過更多自媒體平臺的熟練使用則顯得簡單、快捷、方便。比如微信中“隨時留音、可以置后但留有記錄”的特點,一些教育云平臺“可以直接在電子書上標記作答,痕跡儲存在云端”等,都可以做到針對性、個性化、便捷性,以此讓學生,尤其是外來務工子女的課下學習步入輕松、有趣、高效和快捷的境界中。
近幾年流行的翻轉課堂和微課,更可以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外來務工子女的課下學習中。比如,根據統編本一年級下冊的《小青蛙》和《猜字謎》制作關于“請、晴、情、清”四字的微課:表演主人和客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請);動態表現“萬里無云”(晴);通過動態的“心”的靠近理解“令人感動”(情);通過精美圖片理解“純凈透明”(清)。這個微課可以發布在家長QQ群或微信家長群,讓家長一睹為快的同時用于指導自己的孩子。
總之,外來務工子女的課下學習趨向高效優質的一面,需要教師特別的理念、視域和耐心,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深情握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一泓活水。尤其是教師,應俯下身子,充分關注外來務工子女的真實學情和當下遭遇,充分關注新教材的特點,充分關注他們的課外實際和家庭實際,打造真正適合于外來務工子女的語文課下學習新時空,以此讓他們在語文的大天地中“郁郁乎文哉”。
參考文獻:
[1]胡亞琴.強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輔導[J].學苑,2013(25):165.
[2]孫穎.別讓預習“糊里又糊涂”[J].小學語文教學(會刊), 2015(7-8):127.
[3]陳智峰.追求教學“之趣”[J].教師月刊,2017(4):321.
[4]陳柏清.做個“客廳”父母[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2):1.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外來務工子女有效完成小學語文課下任務的方式與實踐研究——以嘉峪關市育才學校為例》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