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德明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引導家長從思想上重視,從行為上做好表率,同時,引導家長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變被動為主動,加強家校溝通,共同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思想;重視;行為;表率;尊重
孩子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家里與父母一起度過的,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但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容樂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農村孩子,家庭教育幾乎為零。因此,作為班主任,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家長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共同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家長從思想上重視孩子的教育
從教多年以后,大家可能都深有體會,每逢開學,聽到家長最常說得一句話就是:“孩子交給你了,給你添麻煩了。”每聽到這話,筆者就甚是納悶:孩子究竟是誰的?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是父母的嗎?怎么就因為孩子上學了而轉嫁給學校和老師了呢?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通過家長會、微信群或QQ群等,引導家長,從思想上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因為從思想上重視孩子的教育,這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同時也是做好家校溝通的基礎。只有家長重視了,才會從行動上配合學校,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如筆者平時只要有閑余時間,就會為家長分享一些家庭教育常識和理論,讓家長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利用家長會,和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方法,分享教育心得。時間久了,家長就會或多或少地關注孩子的教育。筆者從教多年以來,發現家長哪怕是多多少少關注孩子一點點,對孩子的成長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導家長從行為上做好孩子的表率
我們常說,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最愛模仿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作為教師,要引導家長在實際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事事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表率。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每天早起,晚上按時睡覺,平日講究衛生,閑暇之余讀書看報,說話辦事表里如一,信守承諾等。特別是在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時候,父母要陪在身邊,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家長要耐心輔導,不要動輒百度搜索,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樣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不良影響,哦,原來不會做的題,可以查手機找答案,時間長了,孩子的惰性思想和依賴習慣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當然,更不要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要么玩弄手機,要么看電視,要么與人閑聊等,全然不顧孩子,這讓孩子的內心會很不平衡,憑什么大人可以這么放縱,而自己要完成這么多任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厭學思想。
三、引導家長學會尊重、理解和鼓勵孩子
做家長的,在面對孩子教育問題方面,很容易走兩個極端,要么干脆不管,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要么凡事都管,管得過嚴,且動不動就批評教育,更有甚者辱罵或拳打腳踢,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了。一方面,受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思想的影響,始終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或“不打不成材”為借口,但凡孩子犯錯,一頓飽打是在所難免的。另一方面,大多數家長始終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家長就是家長,孩子對家長只有順從,至于家長對孩子嘛,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談不上什么尊重和理解。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孩子的思想與父母的想法得不到溝通與交流。小時候可以通過各種懲罰讓孩子被動地接受父母給予的各種規劃,而當孩子長大后,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作為教師,要引導父母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因為尊重和理解是溝通與交流的前提。作為父母,不要動不動就罵孩子,甚至打孩子。筆者總是這樣對家長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即便是你認為一無是處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閃光點。因此,我們要經常鼓勵,耐心教育,因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如平日里,孩子犯了錯,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所犯錯誤的嚴重性,然后幫助孩子彌補錯誤,以保證今后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而不是抓著這個事情不放,非要給孩子一點“教訓”不可。
四、變被動為主動,做好家校溝通
家長和學生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被班主任叫到學校。因為在家長眼里,但凡是被班主任點名,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總沒干好事兒。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而家長被“請”到學校后,面臨的就是各科教師的群起攻之,孩子的語文作業沒有按時交,數學作業亂做,英語作業抄別人的,班上還打架惹事兒等等,總之,沒有一句客氣話,每次家長總是擔驚受怕地來,怒氣沖沖地走。另外,但凡是學校開家長會,先是班主任一頓臭罵,說得有些家長恨不得找個窟窿鉆進去,接著是科任教師沒完沒了地發火,最后讓家長發言,哪位家長還敢說話?時間久了,家長都不敢來學校了,每提到學校,家長都會心有余悸。因此,作為教師,要站在尊重的角度,主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積極參與到教育孩子的行列中,密切配合學校教育。如主動家訪,不要非等到孩子出了問題,才去找家長,孩子學習進步了,也可以讓家長來學校。又如家長會上,可以先讓家長說說自己的想法,或多表揚少批評,先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然后再開始。這樣,讓家長不再害怕學校,懼怕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