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紅 朱 斌(渤海大學管理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2015年提出的“旅游+”戰略,引導了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有機結合,已經成了時代潮流且具有了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深度影響了我國旅游的發展戰略。“開明開發開拓,迎接中國‘旅游+’的新時代”(中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由此中國的旅游業進入了又一高速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國內旅游還是入境國際旅游,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圖1 中國國內市場統計

圖2 中國入境游客統計
從圖1與圖2可見,2014—2017年間,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入境市場,都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根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17年國內旅游人次達50 億,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入境旅游人數13948 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0.8%,中國旅游業進入了又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隨著旅游業的高速發展,旅游人才特別是高素養、全方位的旅游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旅游管理部門和高校的重視。作為遼寧省旅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渤海大學旅游系自1987年成立至今,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應用型旅游人才的培養教育。文章以旅游大國——韓國的旅游人才教育為鑒,力圖探索渤海大學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策略。
據知網統計,2001—2018年期間,共發表了1500 多篇與旅游人才培養相關的學術論文,主要涉及了30 多個領域的研究,詳見表1。

表1 知網關于旅游人才培養研究統計表
根據知網分析,關于旅游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包含了10 個層次,其中基礎研究(722)和行業指導(460)及高等教育(142)據前三位,所占比重超過了88%。眾多的專家、學者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實際需求,對如何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豐富、職業素養高的旅游人才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例如:梁焰(2006)[1]分析了鄉村旅游人才培養的必要性,認為應從政府引導、經營者運作及高等院校參與幾個方面入手,也指出了旅游理論與實踐結合教育的重要性;李靜(2009)[2]以湘西地區的土家族擺手舞為重點,指出應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結合地區文化特色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匡曉文(2011)[3]以海南大學旅游學院為例,探討了國際化旅游人才口譯技能的培養,提出了學院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必要意義;郭麗(2015)[4]以廣東省云浮市為例,指出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深化校企合作、修訂培養方案等方式來培養地域性文化特色旅游人才;潘喆(2017)[5]指出應優化人才知識結構、質量結構和能力結構,以此來進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旅游人才的精準培養;劉紀凱(2017)[6]分析了大數據時代旅游企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制定科學人才培養規劃與成效評估系統的相應策略。眾多專家、學者分別就教學研究模式、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探討、專門旅游人才培養、地方特色人才培育、國際化人才養成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分析探討,并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背景下培育旅游專業人才的重要策略,為旅游教育研究及旅游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渤海大學旅游系基本概況①
渤海大學旅游系是東北地區創辦旅游專業較早的院系之一,1987年開始招生,30年間為遼寧乃至全國輸送了眾多的旅游管理人才。該系為遼寧省旅游管理專業應用本科、旅游專科自學考試主考單位。其旅游管理專業為渤海大學首批優勢專業、特色專業,也是省重點學科。渤海大學旅游系還是遼寧省旅游教育協會副會長單位,被遼寧省旅游教育分會推薦為遼寧地區3所旅游院校代表之一,參加全國旅游教育發展。
2.濟州大學觀光系基本概況②
濟州大學位于韓國著名的觀光勝地——濟州島,建于1952年,是引領濟州地區向國際化和尖端化發展的東北亞重點大學。為了推動濟州乃至韓國觀光產業的發展,濟州大學非常重視旅游人才的培養工作。該校1973年設立觀光開發專業,1987年成立觀光經營學科,1994年新設了觀光開發專業,他們的教育目標是為處于世界化、信息化時代的旅游產業培養專門人才。該專業也被指定為濟州大學的特色專業,為社會培育旅游領域需要的專業經營人員。

表2 主要專業課程設置一覽表

圖3 渤海大學和濟州大學旅游人才培養特點
如圖3所示,渤海大學和濟州大學在旅游人才的培養方面各有特色。兩校都有較完善的選課制度,給予學生更多選擇空間,發揮自己特長及個性。兩校都為學生提供了現代化的學習手段及環境,讓學生能夠與時俱進。
渤海大學在教學上力薦多元化,多層次班型、現代化教學手段,更強調教學的效果化。轉動課堂的授課方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研究專業理論的空間。而重視學生心理教育則是濟州大學人才培育的特點,這與旅游人才服務性特色關聯密切,讓學生對本專業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服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調查發現:濟州大學對旅游人才的培養更具目標化、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更強、更加看重市場的需求性、產學結合性更強;而渤海大學更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扎實性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力圖培養層次更高的科研及管理人才。
渤海大學和濟州大學在旅游人才的培養上各有千秋。渤海大學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濟州大學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比發現,渤海大學在專業課程設置和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還有待提升。
早在2003年,劉志江就已經提出了旅游教育應與旅游業發展實踐聯系,高校旅游教育要適應旅游業的發展需求,要充分認識到它的應用性[7]。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充分考慮到旅游學科的交叉性、多樣性和旅游業的綜合性及關聯性。而通過調查發現,濟州大學觀光專業類型更多樣,與旅游業的發展需求聯系更密切。韓國觀光專業幾乎都設立了旅游管理、飯店管理、旅行社、休閑旅游、度假村、會展、酒店服務、航空相關的課程,而渤海大學的本科專業主要是管理類型的,與濟州大學的社會需求性和實用性相比,更重視理論的教學,這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有差距,也將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實習和就業。
實踐教學是旅游教育,特別是高校旅游專業人才教育的重點。能否把實踐教學真正作為高校旅游教育的重要構成,并認真地安排實施,關系到能否為社會培養適應需求的真正專業人才。渤海大學旅游系的實踐比較單一,多為大四6-10 個月集體性實習,主要面對國內的高級酒店,旅行社實習所占比重非常少,海外實習更是比較困難,這與學校的管理和國際化程度有直接的聯系。而韓國濟州大學的實習點多,實習方式多樣。除了畢業期的實習外還有學年中的實地調查、見習等等,更有利于學生發揮特長,提高實踐能力。
調查發現渤海大學旅游專業的教師多為博士、碩士畢業,理論能力較強,科研經驗也比較豐富。但多數教師屬于‘學校型’或來自于‘母體學院’,即畢業即來高校教學,社會實踐經歷較少,對專業特性了解不深,從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計劃性、操作性,目的性不明確。濟州國立大學的教授及副教授多有在社會兼任的經歷,而渤海大學旅游專業22 名教師中,在社會兼任工作的僅有3-5 人:如谷玉芬是遼寧省飯店行業協會理事、朱斌是遼寧省導游員協會理事、呂俊芳是遼寧省導游員資格考試評委。大部分教師理論較強而實踐經驗不足,有利于學科基礎知識的講授,而不利于學生實踐就業能力的提升。
21世紀旅游發展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專業知識,滿足旅游行業發展需求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8]。因此,作為遼寧省旅游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渤海大學應該深層次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從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入手,從凸顯旅游專業的應用性、實踐性、操作性特征入手,制定符合社會需求、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根據旅游發展的實際,分別進行旅游管理·研究人才的培養、旅游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復合型或一專多能型人才的培養。目前本科教育應以理論為基礎,實踐能力為核心,進行專業人才的培育。而研究生教育則應強化學生的管理研究能力,為社會輸送高級管理人才。
“旅游+”新時代,旅游業本身的發展已要“開明開發開拓”,旅游專業課程設置更不能一成不變,應符合社會需求變化,更具體化、更具特色。符合新潮流的休閑旅游、會展旅游、度假村管理、地方特色(如滿族文化特色旅游)等專題課程應根據需求設定,加強T 型旅游人才培養;在夯實旅游理論知識的同時,深度開展信息化專業知識,培養熟悉應用導航定位、微信平臺、APP 技術等的智能型旅游人才;加強國際禮儀、文化、民俗、法制等知識的傳授,培養外事型旅游人才等。
此外,可借鑒濟州大學在適當學期開設“專業與發展課程”,加強學生對本專業的深度認知,重視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和職業素養培育,熱愛祖國、品德高尚、敬崗愛業、知識廣博的人才養成,豐富的實踐能力、先進的管理能力、獨立的研究能力、把握業態發展的洞察能力培養,應是我們課程設置時必須考慮的要素。
現代化教學平臺、產學研平臺、實踐平臺都將有助于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時俱進的多媒體手段、E-learning 方式、遠程學習、各種模擬客房·酒吧·實訓基地等現代化的教學平臺,將讓學生學到更專業化、更豐富的知識。如智慧旅游仿真景區、旅游電子商務平臺、模擬旅行社……都讓教學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教學效果更明顯。
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建立了“產學研”一體化合作的新型教研平臺,如寧波大學與喜來登酒店、與法國雅高酒店集團的合作。渤海大學應加強與錦州高級酒店如喜來登酒店或東一雅閣酒店的聯系,進一步深度合作辦學,進行酒店服務及管理等方面的教學研究。與北京、上海、珠海、海南等地區酒店的合作力度加強,改變單方面提供實習生的做法,需求酒店實訓設備和技術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援,發揮“產學研”平臺的真正作用。
理論高、素養高是中國高校選拔教師的基本標準,而美國的大學聘任教師則拒絕缺乏實踐經驗、空洞的理論家,要求所有教師必須同時擁有所授課程的產業背景和相應的資格證書[9],韓國濟州大學旅游專業教師同樣多是具有社會實踐經歷的專門人員,可見,旅游專業教師亦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重理論輕實踐”、教師隊伍結構欠合理,是目前許多高校旅游專業教育的普遍問題。作為理論的傳授者,旅游教師應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并不斷更新理論,墨守成規不利于旅游學科的發展;因本專業的實踐·操作特性,作為旅游專業教師,更應加強多方面能力的培養,應能開展以技能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為了提升實踐能力,可定期去錦州酒店或對口實習酒店、旅行社、景點景區見習,甚至去國外學習,收集實際案例,總結經驗,從而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目的性。學校也應為教師多創造實踐的機會,幫助其成長為專業能力強、外語能力強、服務技能強的多能型教師。
“旅游+”潮流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旅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旅游專業需主動與旅行社、度假區、旅游飯店等企業接觸,了解行業發展動向,預測潮流趨勢,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深化改革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并積極與旅游企業建立基于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等形式的更緊密的合作關系[10]。學校和教師都需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不斷更新理念認識,提升自身能力,才能跟上旅游產業的發展步伐,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旅游專業人才。
①http://www.bhu.edu.cn/page/p_jxdw.asp 渤海大學校園信息網。
②http://tourism.jejunu.ac.kr/韓國濟州大學觀光系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