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互聯網群體傳播的情感偏向*

2019-12-31 02:46:22常啟云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12期
關鍵詞:情感信息

■ 常啟云

放眼人類歷史,群體傳播其實是一種與人類誕生相伴隨的古老而普遍的傳播方式。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根植于人類的群居本性;說它普遍,是因為兩人以上即為群,群體的遍在性決定了群體傳播的遍在性。互聯網群體傳播是自Web2.0以來,以貼吧、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會化媒體、自媒體的圈群傳播、聚眾傳播形式而存在的一種傳播形態,既具有傳統群體傳播的日常化、彌散性,甚至有儀式性、習俗性、規范性等特征,①在傳播行為上又具有一種非制度化、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體的特征,②自由、開放、包容的互聯網精神賦予其對話、交流、互動的現象特征。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跨界傳播的作用下,互聯網群體傳播與傳統組織群體傳播相比,具有更大的自由性與自發性;與機構化、制度化、專業化的大眾傳播相比,具有更樸素的傳播原生態;與以事實信息偏向的傳播形態相比,具有更直接的情感偏向。

一、何謂情感

是人,總會有情感③,比如,人們會欣喜若狂,也會暴跳如雷;會憂愁哀怨,也會歡天喜地;會“春風得意馬蹄疾”,也會“獨自愴然而涕下”;會有“真、善、美、感、樂、贊”,也會有“假、惡、丑、怒、哀、驚”……社會總是存在著情感的世界,古往今來,盡管人們對情感的定義及其分類有著不同的界定標準,但人們對人的情感的研究卻從未停止過。從達爾文、亞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到馬克思、薩特、特納等均對人性中幽微的情感世界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根據學者們以往的研究,可以歸納出情感的三大主要特征,即情感的生理性與意識性、情感的社會性與互動性、情感的可理解性與共通性。

(一)情感的生理性與意識性

情感首先是人的軀體的種種生理反應及條件反射,既具有無意識性又具有意識性。關于情感的生理屬性,達爾文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為我們揭示了人類情感的本能來源。例如,他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有關于笑和哭的各種外部表現,他寫道:“一個在發笑的人,無論在眼睛、嘴部或者頭顱方面,都和一個在哭泣的人毫無分別;雙方的差別,只不過是在于:哭泣的人的雙眉緊鎖不動,而發笑的人的雙眉向上揚起。除此以外,哭泣的人甚至也會同時用雙手去撕破衣服和亂扯頭發,并且用指甲抓破面部的皮膚;而發笑的人則不會去做這些動作。……要知道在哭泣的時候,眉毛和嘴巴由于不同的哭泣原因而發生變化。”④詹姆士等人認為,情感產生于生理的神經過程,情感與感情都是由軀體變化構成的,而軀體變化則是由人所面對的對象或事實的反射作用的結果。與注重情感本能的生理屬性不同,弗洛伊德、拉康關注人的心靈與欲望。弗洛伊德力圖使情感回到心靈,認為情感是來自于心靈內部的精神系統。但是,它不是從意識中,而是從意識之外的無意識系統中獲得其意義;拉康在這種無意識情感的基礎上,將人的欲望和他人引入到情感的結構之中,強調主體和無意識的語言學基礎。但無論是情感的生理屬性還是無意識性都無法解決情感的意義性和相互作用性。為此,薩特從體驗的角度提出了情感的意識性,認為情感是被體驗過的意識的某種形式,它依據某種魔咒或魔術改造了個體與自我和對象的世界。薩特的這種存在主義心理分析有其合理性,但卻沒能對情感是如何被體驗和感受進行社會學的解釋。

(二)情感的社會性與互動性

情感作為一種意識形式又是怎樣地被實踐、體驗、表達和感受的呢?馬克思從社會實踐的角度提出人類的情感性和意識是被社會情境和社會結構所造就。他曾說,“人,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⑤人的本質不是單個的抽象物,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情感也是建立在把個體置于世界之中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情感性是由歷史和人與歷史的關系規定的。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在異化的社會中,情感性可以外化于物質的商品之中,在這種情境中,如果人們被彼此割離開,如果階級意識不發展起來,那么建立起來的就只能是私有的、彼此孤立的情感世界。馬克思的情感觀在人的內在感受和經濟、物質實踐活動之間打進了一個楔子,情感是建立在人和集體與世界之間的物質相互作用關系的基礎之上的,是社會的相互作用和歷史的產物。丹森從社會現象學和解釋學的角度提出情感就是自我的感受,而所謂自我,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個能把自身的思想和經驗流統一起來的過程,處于相互作用的世界之中。因此,作為一個個體經驗結構,自我的感受一方面既包括感性現實的,也包括軀體經歷的;既包括意向性價值的,也包括道德主體的等等感受。作為一種社會經驗結構,主要表現為情感是一種社會互動,是在一定社會情境中一個人怎樣有意義地進入另一個人的情感世界的問題。這個問題既涉及到了“個體怎樣才能認識和理解另一個人的情感行為及其體驗”的問題,又涉及到了“個體的這些認識和理解是怎樣相互作用于個體自身”的問題。⑥這就提出了情感的共通性及可理解性問題。

(三)情感的共通性與可理解性

關于情感的共通性,達爾文從生物學的角度舉例指出,“當人害羞時,各地的人都會臉紅,哪怕是黑人,也能觀察到他們的臉色因此而更有光澤”⑦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情感的共通性主要在于外在的社會規范的共享性及其塑造下的情境的共通性,這種規范的共享性與情境的共通性一方面制約了人們在不同規范和情境下的情感行為,例如,在婚禮上,應該表現出喜慶的情感色彩,而在葬禮上則應該表現出悲哀與傷心,演員陳喬恩之所以在喬任梁抑郁自殺之后遭到網友炮轟,就是因為作為喬任梁好友的她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微博表示紀念;另一方面,這種共享性和共通性也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交流與相互理解提供了可能。丹森強調,要想獲得情感的理解,首先就要求主體必須能把他人的體驗當作自己的體驗來對待,把它并入自己的體驗框架之內并依據這個框架進行主體的解釋。因此,共享的情感體驗是達成情感理解的必要因素,這種體驗盡管不必主體親身去經歷,但也需要主體在自身中產生出關于他人的感受和體驗,即意識到他人的軀體和情境中的自我。除此之外,達成情感的理解還需要主體具有與他人共同享有的知識結構、相互可以交流的視界等條件。⑧

總之,情感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特性,情感不僅有心理屬性、生物屬性,還有社會屬性、文化屬性。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帶來不同的情感動機、情感表現、習慣行為、性格態度。情感的感染性、激勵性和爆發性使之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個體而言,情感是支撐其行動的力量,沒有了情感,就連自殺都失去了理由;對于群體而言,情感是“把我們與他者連接在一起的最重要的紐帶和黏合劑”⑨,沒有了情感,群體的存在就只剩下赤裸裸的規范與威權;對于社會而言,社會的每一維度都由情感所凝聚,但也有可能因情感而四分五裂。毋庸置疑,情感有著強大的作用力量,如何在傳播學研究中嘗試著從人的情感的角度來分析人的傳播行為背后或隱或顯的情感傳播特性,自然應該成為我們論述的話題。

二、情感視角對于互聯網群體傳播研究的適用性

在社會學中,群體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相互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⑩。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共同認同和團結感的人所組成的集合體”。從傳播學視角而言,群體的形成盡管有著諸多社會原因與心理需求,但是群體的存在、群體關系的維護、群體意識與群體思維的形成卻離不開群體之間的信息與情感的傳播。由于社會因傳播而存在,毋寧說,社會就在傳播之中。因此,群體也同樣是在群體傳播之中存在、維系與發展。同時,群體的遍在性也決定了群體傳播的遍在性;群體的不同特性也決定了不同性質的群體傳播內容與群體傳播方式。

所謂群體傳播,“就是成員間通過信息溝通,將共同目標和協作意愿加以連接和實現的過程”。“群體傳播可以看作是一個輸入——內部過程和輸出系統。……輸入——過程——輸出模式和結構理論并非不相容,而是提供了看待群體功能的兩種不同角度。”這兩種概念在對群體傳播的界定上各自代表了兩種偏向。前者將群體傳播定位在群體內部的信息傳播,信息是在群體這個容器里流動。但實際上,群體傳播的行為不僅發生在群體內部,也同時會作用于群體與群體之間,即群體傳播不僅包括群體內部的互動交流行為,也應該包括群體對外界的交流行為,例如各類媒介針對該群體的傳播行為;群體內部與群際之間互動交流的不僅有信息,也有信息傳播過程中滲透著的人的情感與行為。后者的定義偏向于小群體內部的傳播決策過程,這種組織意義上的群體,往往會因其較強的群體規范性,群體領袖的至高無上的權威性,群體中的個體只能順從并服從于群體的領導,個體主體性幾乎被泯滅,群體成員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奉行著“沉默是金”的邏輯,原本互動的傳播成了單向的命令式的傳播。

與群體傳播相對照,“大眾傳播”這個術語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末,由于它的內涵過于廣泛,因此很難有簡單一致的定義。但是縱覽人們對大眾傳播內涵的概括可以發現,公開化、組織化、機構化、專業化、單向化是大眾傳播的突出特征。與之相對比,群體傳播更多的是一種融于生活之中的傳播,具有生活化、日常化、彌散性,尤其是大量的群體傳播還具有儀式性、習俗性、規范性等特征。互聯網群體傳播更是互聯網群體進行的一種非制度化、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體的傳播行為。自由、開放、包容的互聯網精神賦予了互聯網群體傳播的對話、交流、互動的現象表征。表面上看,互聯網群體傳播似乎是以往傳統群體傳播在互聯網中的傳播行為,但是互聯網的自由便捷性卻使得互聯網群體傳播有了新的內涵,而這種新的內涵恰恰在于群體內涵的不同,在于群體中個體的主體性發揮程度的不同。

從個體的主體性角度而言,群體的發展經歷了自然群體、社會群體、互聯網群體的發展歷程,互聯網群體較之傳統組織化群體而言,群體成員有著更強烈的個體主體性,個體既可以加入這個群體,又可以加入另一個群體。但同時,群居的本性又使得個體從這個群體中出來,又不得不加入另一個群體,這種既自由又不能完全自由的狀況,使得互聯網群體既可能是一種有著較高群體凝聚力和群體認同感并伴隨一定群體規范和較強烈的情感歸屬的存在群體,又可能是一種因特定事件、特定事物、特定符號、特定觀念、特定行為等而在互聯網上通過對話、交流、互動而形成的特定的事件群體、行為群體、心理群體、觀念群體、趣味群體,共同的關注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特征與行為是形成這類互聯網群體的關鍵所在。因此,這里的群體的存在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想象性的存在。基于這種群體互動而形成的互聯網群體傳播自然具有了新的涵義。

群體的遍在性、互聯網的便捷性、傳播的日常化、非制度化、非組織化,使得互聯網群體傳播呈現出一種原生態傳播,這種原生態不僅體現在信息傳播上缺乏把關人機制帶來的信息傳播的原生態,更是嵌入于信息之中的人的情感的原生態以及傳播方式的原生態。信息上的原生態主要體現于網絡傳播的自由使得任何人的任何事均可以在網絡上傳播,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平等性、互動性又會使得這種信息傳播能夠暢通無阻自然流動;而與這種信息的流動相互耦合的情感流也以一種原生態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有“短暫而強烈”的情緒反應,也有“穩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體驗”的情感反應;傳播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表達傳播中的情感,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齊上陣,各種吐槽、各種流行語、各種段子相繼涌現,可以說是一種無所不用其極的現象級、爆款級傳播。

在這里,傳播是人的傳播,傳播的主體是人,傳播的意義也是為了人。無論傳播的出發點在哪里,落腳點又在哪里,傳播都反映了人的需要、人的依賴、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正是通過傳播來營造一種屬人的情感空間,通過傳播來使外在世界成為人的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作為誕生于社會化媒體之上的互聯網群體傳播,其實質也是一種“成為人”的傳播——一種“成為人”的過程的傳播,人的情感互動、情感交流、情感行為參與的傳播。“成為人”意味著努力擺脫“必需”后的自由,承認生活的應然性、差異性與多元化。

因此,作為一種“成為人”的傳播,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跨界傳播的作用下,互聯網群體傳播超越了傳統小群體傳播研究的視野,也超越了大眾傳播研究的范圍,紛繁復雜的群體傳播現象召喚著研究者新的想象力。而情感的人性觀恰恰給這種新型的傳播形態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能夠給予以前傳播研究范式所不能解決的新的傳播現象以合乎想象的解釋。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情感偏向的本質特征

互聯網群體傳播情感偏向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感的嵌入性,這種嵌入不僅表現在對信息的嵌入,也表現在對于社會關系的嵌入,表現在情感、信息、社會關系的嵌入與嵌套的相互博弈的過程之中。

所謂“嵌入”,原本是指某一事物A卡進另一事物B的過程和結果。一般地,我們把A進入B的過程稱為“嵌入”,而當A已經進入B時,我們會說A已經嵌入B。而當C既嵌入B又嵌入A,C便與A和B呈現出一種“嵌套”關系。這種用法在自然科學、建筑學中比較普遍。“嵌入”的概念最早由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一書中提及,他指出,“社會關系被嵌入經濟體系之中……市場經濟只有在市場社會中才能運轉”。格拉諾維特在《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一書中對“嵌入”分為關系性嵌入和結構性嵌入。本文借助“嵌入”這一概念和嵌入性思想來解釋和說明互聯網群體傳播中信息與情感之間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嵌入、甚至于嵌套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情感、信息、社會環境嵌入與嵌套關系圖

與組織化、專業化的大眾傳播注重事實信息傳播的特質不同,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人的要素、人的情感要素也占據了傳播的中心地位。相對于傳播中的信息內容而言,人的情感又是先在的,是嵌入在信息之中隨著信息的流動而不斷激發起的人性的共通感。在這里,重要的不僅僅是傳播的內容,而是傳播的“那件事”,也是傳播的“那件事”所引起的人的心理情感的反應與對相關人物、相關事件、相關社會問題的挖掘與思考,即便是瀏覽、關注、點贊、轉發、“吐槽”“打醬油”也是對那件事的一種情感反應。因此說,互聯網群體傳播是一種扎根于民間的活生生的奔騰不息的傳播流、信息流、情感流。

其次,情感的社會性決定了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情感內容。傳播的情感既是人性的心理屬性、生物屬性的反應,也是社會道德、利益、觀念、意義、規范等社會環境、社會因素作用于人的情感的嵌入,情感的動機、情感的思維以及情感的行為都是這種社會環境作用下的產物,是人的情感對社會環境的一種展現、適應、調諧、乃至于反抗的過程。而在人的情感與社會環境之間,傳播起著聯結的紐帶作用。

由于傳播是人的傳播,排除了大眾傳播的組織化中介與專業化把關,在這里,情感是真實的、自然的人性的流露,也是歷史與現實社會環境的折射。情感對信息、情感對外界環境的嵌入、甚至于嵌套的關系,不是簡單地混合,也不是如俄羅斯套娃似的機械地內置,而是一種融入,一種“滲入骨髓”的嵌入與博弈,一種嵌入的過程和狀態。這里的情感,相對于信息而言,是自主的,但相對于外界環境而言,則又不是那么自主,信息、情感、外界環境始終處于一種深深地嵌入與嵌套之中。

四、互聯網群體傳播情感偏向的形成過程

互聯網群體傳播的情感偏向起始于個體化觀點的情感表達,這種表達的情感推動著信息的傳播與流動,并最終實現將個人的觀點和意見轉為群體的、社會的情感共鳴與意義的共振。

(一)個體化觀點的情感表達

傳播中的信息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客觀的事實性信息,一種是表達情感立場的觀點性信息。一般而言,傳播是人的傳播,這兩種信息在大眾傳播和互聯網群體傳播中均存在著,但存在的比例或程度卻有著明顯區別,或者說,大眾傳播是一種偏于事實性報道的傳播,而互聯網群體傳播則更多的是偏于情感性表達的傳播。具體來說,大眾傳播作為一種機構化的組織傳播,主張“用事實說話”,大眾傳播的立場是隱藏在客觀事實的信息傳播之下,其立場、情感、價值觀的表達依靠著傳播技巧來實現。比如在消息類新聞中,用倒金字塔的方式,將最能表達立場和觀點的新聞以客觀化的方式放置在前,依次組織,突出報道的客觀公正,以客觀公正的表象來傳遞著自身的觀點;對于民生類新聞,或者娛樂類新聞,則采用煽情的手段,借新聞中的人物的語言或行為以闡釋或深描的方式來進行形象化表達,新聞中人的情感即是傳播者要表達的觀點和立場;對于媒介事件類新聞,則直接用儀式化報道,極盡情感渲染之能事,以期營造一種集體化的情感共識,借這種共識來達到傳播立場和傳播目的的實現。但是,除了專業類或都市類媒體,在綜合類媒體中,主張客觀報道“用事實說話”的消息類新聞往往占據媒體的半壁江山,例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大眾報紙,給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消息類新聞的篇幅遠多于一般民生新聞類和娛樂類新聞的篇幅。電視媒體也是如此,除了專業化頻道,中央一套作為綜合類頻道,也同樣是實行著消息類新聞的滾動播出,即便是最能發揮電視場景聚合功能的媒介事件類報道,例如國慶大閱兵、春晚、感動中國、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的儀式化報道也因為事件的周期性或稀缺性而使之不能成為常規化報道。再進一步說,即便是這些儀式類的媒介事件、煽情類的民生新聞和娛樂新聞的報道,其所表達的立場和情感卻又因為即時互動交流的缺乏而使得這里的情感是一種經由大眾傳播機構所中介了的情感,或者說,是被權力和資本掌控了的情感,被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為虛假的情感。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雖然人類傳播的歷史是傳播系統的一個復雜的過程,但是在大眾社會中人際間的交往是缺乏情感聯系的。大眾傳播媒介更多地適應了受眾欲脫離社會控制和個性孤立心理的需要,卻不能實現彼此間心靈的碰撞與情感的溝通,以致于在大眾傳播的作用下,人們對世界大事了然于胸的同時,對自己身邊的一些事有時反倒表現出驚人的陌生。

互聯網群體傳播則是一種雙向即時互動交流的傳播,便利的傳播通道和無限的傳播容量使得上至天文地理、國際國內的大事,下至下海捉鱉、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在互聯網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傳播的參與者從各自的觀點出發用自己的情感和智力來組織語言,文字、視頻、圖像、表情包等隨手拈來,成為表達情感的工具。在這種傳播過程中,情感伴隨著信息在互聯網中任意流動,直到抵達“對的人”,產生觀點或情感的碰撞或共鳴,使之繼續進行下去,并逐漸向外圍擴展,形成一個個圈群。這種傳播形態類似于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將中國人情感關系描述為一種差序格局一樣,微博或微信中的一個爆料猶如投入浩瀚互聯網之中的一個石子,首先接收到這個爆料的人組成了內圈,并隨著該事件的被關注、轉發、點贊、評論,迅速地一圈圈往外擴展,嵌入于信息中的情感伴隨著這種差序化傳播而逐漸從內群體向邊界群體和外圍群體演變。同時,社會化媒體的技術賦權,使得這種互動交流類似于傳統的面對面的人際交流,雖然也存在著彼得斯所擔憂的交流的無奈,有著“向空中說話”的風險,但這種技術上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面對面的口語傳播、人際傳播,各種視頻、圖像、表情包等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身體的缺場、面部表情的缺失所帶來的傳播的缺憾。

(二)情感促進下的信息流動

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信息是傳播者個人發出的信息,信息中包含著個體的意義、觀念、價值觀和情感,信息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模態的形式來表達和傳遞著傳播者內心的情感。傳播者有什么性質的情感觀念甚至這種情感處于什么樣的極性都決定了其所傳播的信息的性質、內容和表達形式。因此,對于大多數網民來說,傳播中信息的來源遠不及信息的內容及信息所表達的情感及信息的豐富性更重要。而這就為網絡傳言、流言甚至謠言提供了傳播上的便利。雖然這些傳言、流言或者謠言傳播的背后有傳播者想要借此出名的噱頭、有娛樂八卦的炒作、有網絡水軍的商業操演、有對他人惡意攻擊的目的性,但筆者認為,傳言、流言或者謠言在蕓蕓眾生中得以廣泛傳播的背后,不止有名利、權力的操控,人們基于社會危機所帶來的對自身及其所處群體的焦慮與擔憂的情感才是傳言、流言、謠言能夠流傳開來的真正主因。也因為如此,懷疑一切的態度,最終按照自己的邏輯習慣和寧信其有的心態,對此信息在自己的朋友圈或微信群、微博群中轉發;看到這些信息的人,同樣因為社會焦慮和宣泄的需求,對這些信息再次進行接力轉發,從而導致傳言、流言、謠言的迅速擴散。甚至于,所謂的現代性的吊詭之事——一種原本是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外在于人的各種風險卻總是吊詭地與個體化的危機直接關聯,例如2011年日本海嘯引發的包括美國在內的居民搶鹽事件,這種吊詭現象的形成都可以從這種情感嵌入的視角進行解釋。

這種情感作用下的傳播信息的流動與變化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上的交相傳播中也得到了明顯體現。奧運會上,一個并沒有拿到冠軍的“洪荒少女”傅園慧以其純真的情感表現和其夸張的表情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同樣,寧澤濤被淘汰出局后,不僅自己給自己在微博中打氣,網友的跟帖也是滿滿的溫情,“在你巔峰時慕名而來,絕不在你低谷時轉身離開……”而與這種包容、理解與溫情相對照,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陰溝里翻船的朱建華因為只拿到塊銅牌,回國后家中的玻璃被砸碎、家人受辱罵,人們甚至要求其將吃過的補品吐出來;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的李寧因吊環比賽、跳馬比賽中的慘敗而露出的悲情與無奈的一笑卻遭到了人們的嘲諷與叫罵,甚至郵寄塑料繩扣和刀片讓其成為真正的“體操亡子”;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劉翔因傷退賽,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劉翔再次遭遇滑鐵盧,單腿跳過終點,并俯身親吻欄架后一瘸一拐地離去。但人們卻將其在兩屆奧運會上的表現諷刺為“在家門口丟國家臉”“我們納稅養了個廢物”“最會演戲的上海人”“蓄意假摔”“不用跑搶到了頭條”“心里的小九九就跟他臉上的坑一樣多”……“曾經,從普通運動員到民族英雄,是一個金牌的距離;曾經,從民族英雄到民族罪人,或許是從金牌到銀牌的距離。而今天,從失掉金牌到包容一笑,是一個里約奧運會的距離。”不同的情感推動著信息的流變,從過去視金牌為生命,強調“更高更快更強”,贏了是為國家、為民族爭得了榮譽,輸了就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民族的千古罪人;到如今只要使出了“洪荒之力”,“參與奉獻快樂”,“金牌終于剝離了它不可承受之重,回歸了本來面目”。正是這種關注人、關注人性的情感,以理解自己內心的方式來理解他人的行為,以情感的共感、共通、共鳴來表達和評價人的行為的意義。這種理解并不是將金牌與榮譽置之度外,事實上,誰都知道奧運賽場對國家對運動員的意義,知道賽場不是秀場,轉變的只是過去那種“唯金牌論”的視角,那種機械化地榮譽綁架、道德綁架,而將金牌這一符號背后所負載的沉甸甸的意義轉化為一種“洪荒之力”“行走的表情包”“清新的泥石流”,實現一種英雄形象評價標準的流變。

(三)情感的共鳴與意義的共通

我國明代的理學大師王陽明有一次和朋友到南鎮游玩,一位朋友指著巖石間的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大眾傳播受資源、渠道和權力、資本的限制,在新聞報道中只能“拈輕怕重”“瞻前顧后”,該傳什么,不該傳什么,如何傳,有沒有效果,有什么樣的效果,成了大眾傳播者成天思慮的話題。如此,信息的稀缺性成了大眾傳播各式媒體的軟肋,人們在街頭巷議熱議的就只能是媒體上報道的“那些事兒”。而互聯網群體傳播作為一種原生態的傳播,只要打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應接不暇的信息,五彩斑斕的世界以信息的形式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走進了人們的心田,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入眼、入腦、入心”。但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傳播首先是一種觀點的傳播,一種帶著情感名義下的傳播,傳播是“你知道的那件事”。而所謂觀點,是指一個人對某些事物的想法和理解,它是對某些事物的判斷和評價。觀點并非是事實,因為觀點既沒有得到驗證,也沒有得到證明和確認。如果一個觀點后來能夠得到證明和確認,那它就不再是一個觀點,而變成一個事實。因此,對于互聯網群體傳播來說,將其在網上所發布的信息看成是體現個性化的觀點和意見要比看成是事實更加妥當。但是,這種觀點和意見一旦傳播出去,便具有了自身的話語獨立性,人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性理解和邏輯思維能力來參與對話和交流互動,來對這一話語進行“橫看成嶺側成峰”似的全方位解讀、辯論、求證,而當這種觀點性信息在人們的解讀和傳播中逐漸廣為人知而成為一種事實性的存在時,便實現了從個性化觀點到普遍性事實的轉變。

同時,傳播又是一種傳心術,是一種“走心”的過程,情感的共鳴和共振又能使這種基于個性化觀點基礎上的個性化意見逐漸成為一種具有集體情感的共通的意義。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意見表達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社交工具上,從分析哲學的角度來看,人們所發出的每一條微博、微信和論壇留言都有著特定的意向內容,每個意向內容都指向一個特定的對象,但一個特定對象在不同的留言跟帖、轉發、評論下,又能指向更多的意向內容和意向行動,實現從個性化意見的“私域”向“公域”的轉變。隨著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大群體的群體交流更容易消除群體分歧,從而實現從意見到意義的轉變。

綜上所述,相對于大眾傳播的信息偏向而言,互聯網群體傳播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傳播,同時也是一種情感偏向的傳播,這種情感偏向本質上體現為情感對信息、情感與社會環境的嵌入與嵌套,情感偏向的形成過程主要是從傳播伊始的個性化觀點和意見表達經過公開的討論、互動等種種可見性傳播,在情感的共鳴與共振中實現了從觀點到事實,從意見到意義的轉變。

注釋:

③ 人類的情緒與情感既有區別,存在發生先后之分、外顯與內隱之分、生理性與社會性之分,但也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情緒和情感根本上均是“對需要是否滿足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統一于人的社會本質之中,且情緒本身也是“一種不同于認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詳見[美]K.T.斯托曼:《情緒心理學》,張燕云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頁。)故此,本文統將其一稱之為“情感”。

④ [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周邦立譯,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3頁。

⑤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⑥⑧ [美]諾爾曼·丹森:《情感論》,魏中軍、孫安跡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頁。

⑦ 陳蓉霞:《情感如何塑造了人類社會?——讀達爾文〈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中華讀書報》,2009年9月30日,第010版。

⑨ [美]喬恩·埃爾斯特:《心靈的煉金術:理性與情感》,郭忠華、潘華凌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57頁。

⑩ [日]田宗介:《社會學事典》,弘文堂1988年版,第439頁。

猜你喜歡
情感信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被情感操縱的人有多可悲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情感移植
發明與創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8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欧美a在线看| 911亚洲精品|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福利网址|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二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色|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欧美成一级|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伊人激情综合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久久激情影院|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福利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视频 第一页|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欧美天天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伊人AV天堂|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论视频|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麻豆精选在线|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成年A级毛片| 成人夜夜嗨| 久久五月天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欧美高清|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日韩av无码DVD|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天堂久久| 亚洲第一色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操操操综合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