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巖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對低年段朗讀教學的具體要求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為此,教師需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朗讀中出現的問題,探究有效策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感受語言的優美。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標要求,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達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出現一些問題,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常?!俺x”,不清楚朗讀應有的節奏和停頓點,影響了朗讀效果。學生本應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卻常在聲嘶力竭中破壞了原有語言文字的結構。而對于學生表現出的這些問題,有些教師常常不知所措。為此,筆者對所在學校低年級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了調查,結合相關文獻,分析了低年級學生朗讀問題的原因,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對學校一二年級部分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朗讀水平參差不齊,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朗讀目標錯位
在課堂上,能夠真正完整通讀課文的時間很少,因此,師生大多把精力集中在詞語的朗讀上,如輕聲、兒化音、前后鼻音等,導致詞語和課文被割裂,不利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如課文《玲玲的畫》中有這樣一段話:
爸爸拿起畫,仔細地看了看,說:“別哭,孩子。在這兒畫點兒什么,不是很好嗎?”
這段話中,如果過分強調“畫點兒”的兒化音,而不是結合爸爸的動作或行為去朗讀,則會把課文里爸爸關切的語氣淡化,成了單純的詞語訓練。這樣的朗讀教學不僅浪費時間,也違背了新課標“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要求。
2.朗讀目標不明確
平時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常常會說“請美美地讀一讀”“請有感情地讀一讀”,但這樣的指導要求過于模糊,而學生自身也因缺乏相應的情感體驗而不能體會教師所強調的“有感情”,反而變成了學生吊著嗓音用假聲讀,甚至讀到破音為止,嚴重影響了朗讀教學的效果。
3.缺乏朗讀技巧
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往往忽視對句子停頓等技巧的指導,只要求朗讀正確就可以了。但是很多學生在幼兒園養成了不良的朗讀習慣,不知道怎樣在朗讀課文時進行自然地停頓與換氣,往往一口氣讀到底,或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特別是在讀長句子時,因不了解語境以及句式應有的停頓點,往往會一個字一個字地“蹦”出來,甚至出現回讀的情況。朗讀技巧的缺乏,使學生的朗讀效果事倍功半。
4.朗讀形式大于內容
低年級課堂朗讀教學可以有多種形式,但并非在一節課上出現的朗讀形式越多越好,應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以及課文的內容進行篩選,如果忙于把各種形式的朗讀都演練一遍,雖然看上去很熱鬧,但效率卻不高,還可能得不償失。
5.朗讀評價缺少針對性
低年級課堂特別倡導賞識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多使用“你讀得真棒”“你讀得也不錯”“你讀得很有感情”等進行評價。然而,這種評價方式不能使學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也不知道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因此看似肯定了學生,卻對學生并無實質性的幫助,也不利于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久而久之,也會降低學生的朗讀興趣,使朗讀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解決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問題的策略
為解決以上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相關文獻的研究,總結了以下幾種策略。
1.教師做好示范
在進行課文朗讀指導時,教師要做好示范??上冗M行范讀,再請學生自由讀。這樣,學生有了可以模仿的朗讀范例,自然就會參考范例進行朗讀,而不會漫無目的地讀了。同時,教師在日常朗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聽教材配套的課文朗讀錄音,強化正確的示范,讓學生多聽多練。
2.聯系情境指導朗讀
朗讀課文時如果只模糊地強調“有感情地讀”,對于缺乏生活經歷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但如果把學生帶入情境去朗讀,引導他們把自己想象成課文的主人公,或者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聯想,學生朗讀時就會更情真意切,情感也就能夠更自然地抒發出來。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可以請學生先了解狐貍和老虎的形象特色,狐貍是“聰明狡猾”,老虎是“有威嚴”,再把自己想象成狐貍和老虎,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朗讀時就會比較自然,并真情流露。
3.進行朗讀技巧的強化
在朗讀課文時,對于難讀的長句子,教師要單獨進行指導,畫好停頓符號,引導學生學會停頓與換氣。而在朗讀古詩、詩歌等特殊的文本體裁時,教師應先進行適當的介紹,再指導學生體會有別于其他課文的韻律,學習不同的朗讀方法,從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4.善用各種朗讀形式
低年級的朗讀有多種形式,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使各種朗讀方式發揮其最大功能。如個別讀和范讀有利于糾正學生的讀音,可在個別指導時使用;“開火車”讀、小組讀能較大范圍地了解學生已有的朗讀水平,可在檢查朗讀情況時使用;自由讀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不管是初讀還是再讀,教師都應明確要求;集體讀不適合較長的句子和段落,容易出現“唱讀”,但集體讀可用于某種抒發感情的情境,當大家一起發出感慨或呼喚的短句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
5.細化朗讀評價
評價學生的朗讀時,不應泛泛而談,而是要進行細化的具體點評并提出改進建議。可以請全班學生參與評價,指出朗讀者讀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自己的朗讀水平有更明確的認識,還能調動其他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相互評價中,進一步了解朗讀的要求與評價標準,整體提高朗讀水平。
小學低年級的朗讀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長期耐心的指導與訓練。教師只有持之以恒,通過不斷的鞏固與強化,才能真正幫助小學生提高朗讀水平,培養語感,進而感受語文之美。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