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葉辛 潘建勇
2016年,在外務工多年并小有成就的張凱回到四川省仁壽縣菊灣村的老家,流轉土地230畝種植青花椒。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大力發展青花椒產業。如今,青花椒產業成了該村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2018年,張凱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近年來,仁壽縣堅持以黨建引領農民工工作為主線,深入實施農民工定向回引培養工程,通過組織引領、服務保障、平臺支撐,引導外出務工人員“人回流、錢回轉、廠回遷、業回創”,1363名政治素質好、干事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返鄉農民工成了村“兩委”干部,1492名返鄉農民工成了村級班子后備力量,551名返鄉農民工成了致富帶頭人、治村能人。
搭平臺吸引在外務工人員回鄉發展
仁壽縣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員 41萬余人,農民工黨員8100多名。為做好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仁壽縣在縣本級設置正科級事業單位仁壽縣農民工服務中心,在鄉村全覆蓋建立679個農民工服務站(點),構建起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農民工工作體系;成立仁壽縣農民工綜合服務黨委,在仁壽籍農民工集中地組建7個綜合黨支部,引導鄉鎮赴外組建了一批業緣、地緣黨支部,形成“1+7+N”組織體系;在“大美仁壽”APP上建立農民工線上專屬平臺,開設“找組織、找老鄉、找幫助”板塊,吸引4萬余名農民工關注參與。通過體系構建,編織起了一張立體化的農民工服務網,2019年已成功吸引8600名農民工回鄉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自2018年以來,仁壽縣實施“鄉村振興書記選派計劃”,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優選771名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典型兼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主任助理,推動興辦“產業園”“振興路”等項目83個,帶動發展村級經濟項目85個。
2014年,仁壽縣彰加鎮禮周村的夏冬返鄉創辦“開心怡家”家庭農場,帶動85戶農戶種植脆紅李、核桃等上千畝,2018年又投入600萬元創辦“田夫農業”創業孵化園,孵化農民工創業項目20余個,收購貧困戶農產品75萬公斤,戶均年增收近2000元。夏冬被推選為禮周村振興書記,先后榮獲眉山市“創業明星”、仁壽縣“創業之星”等榮譽。
圍繞村級后備力量建設,仁壽縣根據現有農村干部隊伍結構和各村產業發展、脫貧攻堅、村務管理等工作需要,從外出務工人員中有針對性地選擇45周歲以下“懂技術、善管理、群眾口碑好、熱心村級事務”的優秀農民工建庫管理,建立了3773名優秀農民工重點回引培養對象臺賬。
輪換補缺進班子
大化鎮水利社區的劉建成 2013 年回鄉創業,在仁壽縣“農民工—黨員—村干部—致富帶頭人”的遞進培養下,通過幾年的努力,光榮地成了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幾年來,他先后招引5家農業業主、回引8名鄉賢,發展柑橘、花卉、甲魚、生豬等四大產業 ,幫助65名群眾就近就業。同時,他還通過閑置資產出租、土地流轉服務、盤活土地增量、撥改投等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3萬元,他本人也被評選為仁壽縣首屆“紅旗支書”。
曲江鎮蟠溪社區的辜志慧于2016年返鄉流轉土地50畝種植檸檬,并主動為其他種植戶提供品種引進、代種代銷、技術服務,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2019年蟠溪社區“兩委”成員出缺,辜志慧順利補缺成為社區會計。在仁壽縣,像劉建成、辜志慧一樣回到家鄉、服務家鄉的返鄉人員正逐年增加,并不斷集聚成長,如今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2019年,仁壽縣已培養發展農民工黨員202名,儲備在外務工人員村級后備力量653名,利用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出缺班子成員補齊等,吸納184名優秀在外務工人員到村“兩委”班子,培育32名在外務工人員返鄉成為致富帶頭人。
仁壽縣聚力黨建引領在外務工人員回引培養,把散作“滿天星”的在外務工人員聚成一團鄉村振興的希望之火,收到了促發展和暖民心的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