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萌
近年來,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經濟社會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同時也對生態環境提出了嚴峻挑戰。2019年10月23日,《農村百事通》記者一行驅車來到了坐落于江西省德安縣城郊(鄱陽湖水系博陽河西岸的燕溝小流域內)的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采訪了園區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張龍先生。
10月23日上午,在占地1200畝的江西省水土保持科技園內,微風徐徐,空氣清新,景色優美,陽光微醺,天氣微涼,記者開始了一場有關水土保持知識的探索之旅。在科技園負責人張龍和科研人員沈發興的帶領下,記者先后參觀了園區的科普教學區、科研試驗區、推廣示范區、生態修復區、水生態體驗區等。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中央特色景觀,記者發現,科技園的中央景觀采用打造露天江西省微縮地形圖的方式,直觀的向社會大眾展示江西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及水土流失分布情況。
據了解,隨著江西省大規模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開展,水土流失面積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面積呈逐漸下降趨勢。但全省仍有中度以上侵蝕面積1.17萬平方公里,占土壤侵蝕總面積的43.94%。而且我省主要的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針對我們省土壤侵蝕的現狀和水土保持科技攻關的重點,我們園區確定了‘紅壤侵蝕過程與防治技術‘侵蝕劣地植被恢復及環境效應‘水土保持流域與生態環境‘水土保持監測關鍵技術研發與信息化等四大研究方向。”張龍說。經過多年來的實驗實踐,生態科技園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推廣復制價值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前埂后溝+梯壁植草+反坡臺地、水平竹節溝+喬木+灌木+草(植被)、坡面雨水集蓄、“豬—沼—果—漁—菜”循環經濟生態治理模式、“封禁+補種+管護”生態修復治理模式等。
在坡耕地坡面整治技術集成與示范區,沈發興博士介紹,解決坡耕地開發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問題,應用較廣泛的措施主要有:順坡耕作改為橫坡耕作;順坡耕作加等高植物籬耕作。這些措施既能較好地減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單位面積坡地的經濟產出。其中,在實際生產中由于順坡耕作加等高植物籬耕作的生產成本更低,應用更加廣泛。
此外,科技園內建有高22.5米、跨度40米的人工模擬降雨大廳,張龍說,其所模擬的降雨接近天然降雨。通過現場參觀,記者更直觀地了解了降雨、土壤、地形、植被四個因子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在相同土壤、相同坡度的情況下,一般降雨量越大,水土流失量越大;在相同土壤、相同雨強的情況下,一般坡度越陡,水土流失量越大。
最后,張龍談到,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水土保護意識,努力營造全社會惜水、護土的良好氛圍,科技園正在設計完成水保科普展示廳的布展。其主要功能是運用聲、光、電等先進的科技手段集中展示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以及水土保持治理的技術成果和成效,向社會傳播愛護環境、改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