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寧 麻杰
在山東省沂蒙山區深處有一個名叫朱家林村的古村落,與很多村莊一樣,隨著城市化浪潮的到來,這個300多人的村子還剩下100多人。大部分老房子已經閑置,有些已坍塌成為廢墟。
一支設計團隊的到來,讓這個小山村煥發了青春,成為山東省首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試點村,吸引數十名農業創客齊聚于此。
建新村 ? 選定朱家林村
從事設計工作15年的宋娜,是個地地道道的沂蒙山姑娘。從小就對藝術設計感興趣,大學畢業后又繼續學習建筑和環境藝術設計。2012年,宋娜回到家鄉,在沂南縣馬泉創意農業休閑園中從事設計工作,參與了多個旅游項目的設計和提升改造。
2015年,沂南縣委、縣政府委托宋娜進行調研,在適合的村莊發展鄉村旅游。走訪十幾個村莊后,宋娜選擇了朱家林村,并自告奮勇設計開發這個村莊。2016年清明節,宋娜和團隊其他成員正式搬進了村子里。
在一般人看來,朱家林村實在太普通了,甚至很多專家來看過以后,也都對其不抱希望。但在宋娜眼里,朱家林村并不是“啥也沒有”,它也有自己的優勢:村子西鄰高湖水庫和石旺莊村山東省委黨校誕生地;三面環山,自成一處僻靜的天地,猶如世外桃源;外圍有大面積農田,無任何工業污染……較小的規模、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保存良好的原始風貌、秀麗的自然風光,這里幾乎具備了宋娜想要的一切。
打造不一樣的美麗鄉村樣板
當下,很多景區開發,都把地圈起來建立圍墻。宋娜要打造的卻是一個不把村民搬出去、少拆房、少砍樹、少填塘,盡量保持村莊原貌,同時實行“無門票、開放式”管理的“朱家林樣本”。
聽說村里來了一位年輕的女設計師,聲稱要重建朱家林村,這讓在村里居住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不敢相信。在他們看來,貧窮的朱家林村連自己的兒女都不愿回來。
新舊觀念的沖突不可避免,重建鄉村阻礙重重。在宋娜的眼中,朱家林的石屋、干碴墻以及那些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樹都是村里的財富,在重建過程中都是需要妥善保留的。但是,村里人卻不這樣認為。村民在翻新老房時,總是會推倒石墻,取而代之的是空心磚以及水泥抹灰。
宋娜將目光投向了民宿旅游,并著手對村里的一處閑置院落進行改造。朱家林全村共有140處院落,其中長期無人居住的就有67處。通過民宿院落的改造,村里的老石匠、老木匠們以及那些尚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被發動起來了,他們在改建過程中付出了勞動,也獲得了相應的報酬。
憑借老屋的宅基地,村民還能入股,分享民宿旅游的紅利。此外,村民如果被聘為民宿管理員,還可以按月領取2000元左右的工資。通過朝夕相處,村民漸漸地認可了宋娜,就連那些六七十歲的老匠人,也會稱呼這位“80后”女娃一聲“宋工”。
農業創客 ? 齊聚一村
在共青團沂南縣委的幫助下,宋娜挑頭成立了沂南縣青年創客聯合會,打造青年返鄉創業基地、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城鄉資源對接平臺,項目就落戶在朱家林村,吸引了很多文創人員下鄉創業、返鄉人員回鄉就業。
十六莊園負責人尚長利就在這里打造了一個三產融合的石榴園,與散戶的種植方式不同,這個石榴園是結合新品種展示、新品種研發、產品采摘和加工體驗一體的融合園區。
針對下鄉創業的項目,沂南縣從啟動資金、規劃施工等方面提供全面服務。在宋娜的號召和影響下,目前創客聯合會會員已達60多人。他們中有臨沂本地人,也有日照、青島、杭州、成都、上海等地的外鄉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朱家林村成為一個可以回得去的故鄉。
如今,當人們走進朱家林村,眼前已不再是整天揚灰的黃土路,而是石子與青石板鋪砌的阡陌小路,它們串聯起家家戶戶;原先那些搖搖欲墜的石頭墻,已經被整整齊齊地重新壘砌;那些經過改造的民舍,充滿著創意的元素。按照整個項目規劃,首期區域位于村莊核心,由社區服務中心、美術館、鄉村生活美學館、餐廳、咖啡廳以及民宿區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