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市作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自2015年以來,大膽探索創新,助推鄉村振興,取得了明顯成效,獲得了首屆“湖北改革獎”“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等稱號。總體上講,宜城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呈現以下六大亮點。
亮點一——統籌推進,農村發展彰顯新活力
宜城市統籌推進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先后形成34項核心制度、17項專題成果、7個成功案例。自宅基地制度改革以來,宜城市全面推行人均耕地面積倒算確定宅基地面積標準、超面積宅基地階梯式有償使用、多渠道暢通宅基地流轉和退出等創新做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敲響湖北省“第一槌”。目前,全市已經通過就地入市和調整入市方式,實現6宗共30.5畝集體用地入市交易,成交價款419.56萬元;土地征收邁出關鍵性步伐,9個鄉鎮污水處理站、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納入首批征地項目,并完善了被征地農民留地、留物業安置、征前一次性養老保險等多元保障機制。
亮點二——確權發證,宅基地拓展出新功能
全域推行“房地一體”確權登記發證,完成全市10.66萬戶、11.24萬宗宅基地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嚴格落實不動產統一登記要求,做到了應發盡發。據了解,宜城市宅基地“房地一體”確權發證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此舉明晰了宅基地產權關系,保障了農民合法權益。同時,極大地拓展了宅基地出租、轉讓、抵押貸款等新功能,有力地助推農民走上創業致富路。該市小河鎮高嵻村拓展宅基地使用功能,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優勢,引導農民利用國道兩側宅基地,通過自營、出租、合作等方式打造美食長廊。流水鎮黃沖村有5戶農民,利用“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作抵押,獲得湖北省首批農房抵押貸款46萬元后,發展種植、養殖業,取得了可觀的效益。目前,宜城市已發放“農房貸”3615萬元,政策惠及217戶。
亮點三——遷村騰地,農民生活展現新局面
采取“用時間換空間,梯次騰退”的辦法,促進宅基地退出。一是有償使用倒逼,對超占面積和一戶多宅者逐年提高有償使用標準;二是轉變功能用途,鼓勵翻新改造閑置宅基地進行多種經營;三是跨區域流轉,打破村域流轉限制,允許宅基地在規定的范圍內騰退流轉;四是政策項目引導,全域推進增減掛鉤,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引導宅基地退出。截至目前,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1161戶3114畝。同時,在農業產業基礎較好的鎮村,首批建設6個農民聚居新區,全部建成后能容納6200戶3萬人,預計可騰退村莊土地5400畝,入住的多數農民還能就近打工創業,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的夢想。該市胡坪現代農業公司流轉農民承包地5000多畝種植葛根、葡萄,目前,已有20戶農民退出宅基地,搬進企業附近的莫家巷新區居住,在家門口務工就業,農民年平均收入增加至3萬元。
亮點四——改造升級,農旅融合形成新模式
著力推進三產融合,積極探索鄉村旅游型、生態農業型、文化創意型、養生休閑型等農旅融合的新模式。目前,該市發展了“胡坪農旅”“醉美鶯河”“高嵻美食”等一批農村發展新業態,每年吸引100萬人次觀光旅游,吸納3萬多名農民就近就業。在保障宅基地居住功能的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宅基地由單純自住向自住與經營功能兼備轉變,或者將宅基地入股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該市流水鎮鶯河村,發展觀光、采摘、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首批翻新改造20余戶閑置宅基地及農房用于發展餐飲、民宿和鄉村旅游,定期舉辦桃花節、油菜花節、采摘節、鄉村攝影節、親子農耕體驗等活動,農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紅利,也帶動了鄉村的繁榮振興。
亮點五——環境整治,鄉村建設呈現新面貌
整合宅基地有償使用及其他涉農政策,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模式,堅持把宅基地改革與村莊環境整治相結合,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設一批美麗鄉村。
該市王集鎮槐樹村利用宅基地有償使用等各方面政策資金,秉承“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理念,對村莊環境進行有序整治,倒逼農戶自愿拆除違法建筑,騰退超占用地空間,拓寬村莊道路;針對居住微環境,就地取用廢棄磚瓦、毛竹籬笆,實施景觀、花園式改造;充分發掘前庭后院、道路兩側等可用空間“見縫插綠”,提升村莊品味格調;利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垃圾清運處理模式,配備10多名日常保潔人員,建立起了村莊衛生保潔長效機制。目前,該村利用騰退公共用地空間,擴寬改造道路2.5公里,打造“小微式”花園100余個,村民足不出戶便可盡享微田園風光,大大提升了居住環境,也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南營辦事處安垴村整合光伏發電、大棚種植等精準扶貧項目和宅基地有償使用項目資金,累計投入400多萬元,全方位進行村莊環境整治。
目前,該市已有9個村榮獲“省級綠色示范鄉村”稱號,還涌現出流水鶯河、劉猴胡坪、雷河泉水等一批省級美麗鄉村。
亮點六——產業支撐,農民城鎮化成新常態
著力解決地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通過強化土地要素來保障農村發展原動力。在農業產業基礎比較好的鎮村,鼓勵農民將承包地流轉給現代農業龍頭企業或者種田大戶,使土地向經營主體集中,變農民為產業工人。同時,獲取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通過土地獲得的財產性收入顯著提升。目前,該市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已經流轉了土地38萬畝,形成了“一鎮一品、一鄉一特”的產業格局,涌現出了流水西瓜、孔灣蔬菜、劉猴生豬等一批特色鄉鎮。大力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800余家,打造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示范家庭農場5家、示范農村專業合作社13家,帶動5萬多名農民就近就業。
(資料來源:《農業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