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亮 孫文靜


本文選取以工科為主的某應用型本科高校師生為調查對象,從師生心理契約—學生學習投入調查出發,分別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互動、學習效果等方面探討師生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契合程度,并據此提出了具體的提升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策略性意見,為高校有針對地改進學生管理模式和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提供參考建議。
一、研究緣起
心理契約最早由組織心理學家提出,被描述為“未書面化的契約”,指當事人并未通過某種顯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確地進行意思表達,而是通過各種心理暗示的方式,使雙方相互感知并認可各自的期望,進而形成的一套隱性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大學生學習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學過程中,師生間會形成對彼此的期望和心理承諾,如果他們感知到對方的期望和承諾并接受它,他們之間就有了心理契約。這種隱性的心理契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會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投入。
學習投入是高等教育評價的新視角,是大學生提高學業水平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師生心理契約為學習投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針對高校師生之間心理契約問題展開探討、研究,有助于把握教學規律,營造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投入,同時為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和高校教育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二、基于師生心理契約的學習投入數據分析
本研究基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視角設計調查問卷,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分別來源于某應用型高校學習投入調查與教師評學調查。其中,學生問卷用于學生自評,即參評學生評價自身學習投入情況;教師問卷用于教師他評,即教師評價其所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投入情況。其中有效學生問卷2305份,有效教師問卷510份。
(一)基于師生心理契約的大學生學習投入調查問卷設計
師生學習投入調查采取學生自愿參與的方式,分別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互動、學習效果五個維度展開調查,問卷設計出發點是找出師生對學習投入的認知情況及差異。調查指標維度及分類詳見表1。
(二)調查數據信度檢驗
使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的Cronbach's Alpha(克朗巴哈系數法)信度系數進行檢驗,表1中大學生學習投入調查數據的總體信度值高于0.8以上,這表明選取的調查指標內部一致性好,信度高,師生學習投入調查結果總體可信。因此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分析是有意義的。
(三)指標均值檢驗
進一步對20個評價指標分類的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學的數據進行檢驗,分析師生在每個學習投入評價指標分類上的評價意見契合度,數據檢驗結果呈現以下特點,詳見表2。
1.14個調查指標分類中,有4個未達成心理一致,其中“學業相關書籍閱讀”“生師互動”這兩個指標分類均值遠低于整體均值;有10個指標分類師生達成心理一致,其中“學習紀律”“課下自學”“生生互動”遠高于整體均值。
2.14個調查指標分類中,教師評學在“生師互動”方面的平均分高于學生自評平均分,在“努力程度”“作業完成情況”“學業相關書籍閱讀”方面低于學生自評平均分。
3.師生普遍認為學生在“時間投入”“學習紀律”“報考各類資格證書”“生生互動”“知識點掌握情況”這五個方面履行較好,而在“課下自學”“課堂參與度”“參加競賽或比賽”“課題項目參與”“靈活運用”方面履行較差。
三、數據分析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教師認為學生在學習努力程度、課堂參與度、閱讀學業相關書籍、作業完成情況方面履行不足;學生希望有較多的生師互動。為進一步達成師生心理契約,從而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投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開展。
(一)開展分類學業指導
學業指導是高等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大學生獲得學業成功的學業指導工作日益被各大高校著力推進。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已開展面向各年級的學業指導,但在分類學業指導上還有所欠缺,如幫助優秀學生、困難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為專業選擇、轉專業、跨學科交叉學習的學生進行專業方向指導;指導學生選課和制定科學的修讀計劃等。只有學習規劃明確,學生的學習動力才會增強,進而努力學習。
(二)適時開展學業評價與反饋
學業評價及反饋能夠促使學生對其當前的學習狀態進行思考與改進,從而提升學習投入。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業評價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和學生發展,不僅關注學習結果,而且要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充分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任課教師通過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運用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其效果做出價值判斷及反饋,促使學生自己查找原因,適當調整學習狀態,調動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習投入。
(三)聚焦生師互動
良好的、良性的生師互動是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學習投入與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和學生在生師互動思維碰撞中,教師的個人魅力以及言傳身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習投入,更能在無形中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因此教師需為生師互動創設各類情境,促進高效的師生互動,如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利用好大學生喜愛的信息交流平臺,使學生學習不局限于課堂時間;學校應鼓勵教師吸納部分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或者為學生量身定做科研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課題“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性研究”(D/2018/01/31)、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等教育中師生心理契約對學生學習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2017SJBFDY357)、南京工程學院2018年度社科聯黨建與思政教育專項研究課題“心理契約視角下高校本科生學習行為評價與引導研究”(SKLB201830)、南京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課題“基于持續改進的學生評教數據挖掘研究”(2018YB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