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道光
【摘要】微時代的來臨,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微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就是如何對微時代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關鍵詞】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策略
隨著不斷普及的智能手機和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人類進入微時代。微時代背景下,人們不但能更加便捷地獲取有效的信息,而且多元化的思想碰撞,也改變了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和認知方式。
一、微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臺
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是,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研究不深,知識面過窄。而微時代將時空限制打破,使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與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展。微媒體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使廣大師生能接受更加鮮活的知識信息,進而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微時代,師生可建立平等的關系。微媒體為師生課下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臺,教師可利用微信和微博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因為課堂上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有限,而課下通過微媒體交流探究,教師不但能夠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思想,而且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由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實效性。
(三)拓寬了教育對象的思維方式
微時代,大學生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下,形成了立體和發散的辯證思維方式,并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網絡的特點是具有可檢索性和互動性,學生可快速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通過微媒體平臺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通過與不同思想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不斷拓寬自己的思維方式。
二、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缺乏靈活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教育的方式,讓民眾接受相關的規范和標準,將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規范和思想觀點,并最終在行動中有效落實這些規范。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一般都是在課堂這一環境下,傳授絕大部分理論知識,主要形式是單項傳輸,而學生是以客體的身份來接收這些知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內容。而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某些大學生更傾向于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的教育方式依然是照本宣科,與學生的實際相脫離,會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經驗總結和信息獲取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在微時代下,會動搖教師的地位。所以微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戰,促使其必須采用靈活的方法。
(二)在新媒體領域影響力較弱
為了開展系統化的教育,高校需要依托課堂這個主陣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隨著新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大學生開始成為重要的推動者與使用者。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卻未能有效運用新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能隨時發聲,具有及時性和平等性的優勢,但缺點是信息良莠不齊,不能保障信息的來源與真實。一些自媒體平臺在市場作用影響下,嘩眾取寵,為了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會發表一些觀點偏激、罔顧事實的信息。一些觀點經過發酵炒作,會引發全民大討論,帶來了極壞的負面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也有著日益激烈的意識形態的斗爭。而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使大學生很難辨別一些不良言論,這會淡化大學生的民族意識,甚至會產生歷史虛無主義。
在現實環境和網絡的沖擊下,若是僅僅局限于課堂,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F階段,一些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止步不前、創新意識匱乏,在微時代依然將課堂教學作為唯一的目標,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經驗。不能有效運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不能自覺拓展思想教育的新陣地。
(三)現實導向作用差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可喚醒大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而弘揚社會主旋律,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近年來黨中央不斷加大反腐力度,不斷曝光黨內違法亂紀、貪污腐敗事件。這些事件經過網絡推手的推波助瀾和輿論發酵,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一直以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傳遞的思想,而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的頻頻爆出,會讓大學生的信仰動搖。其次,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最終會演化為形而上,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不能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降低了教育的時效性。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若是沒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接受能力,而只是單純地講解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會使大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課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缺乏現實的導向作用,大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適應理論與現實的反差。
三、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增強影響力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多為宏觀上的指導,不具備較強的指向性和針對性,主要探討的是世界和國家大事。而大學生群體往往有著越來越顯著的個性化特征,很難信服一些形而上的教育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應對現實危機的挑戰時,不能將理論向實踐指導自覺轉化,無法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教育功能和效果。
首先,微媒體時代,應立足于學生的成長需要和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融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為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與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相結合,對具有不同側重點的實踐教育活動進行設計。將馬克思主義思想滲透在現實的事件中,提高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增強教育的時代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引領大學生積極探尋人生的意義。
其次,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處理的問題,就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魅力,構建有吸引力的、有特色的話語體系。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則是最有效的方法。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說有故事的話、說有趣的話,將枯澀難懂的書面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網絡語言,以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性和親和力。
(二)將傳統教育方式和新媒體有機結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域
首先,充分把握課堂內外,有效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依然是課堂,課堂教學能幫助大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理論知識體系。而迅猛發展的新媒體,使思想教育工作的陣地得到進一步拓展。教育工作者應充分了解和認識微時代的特點,能夠熟練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媒體。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及時了解和關注大學生的生活問題和思想動態,以增強教育的說服力,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響大學生。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應將主陣地和微媒體有機結合。微時代會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課堂之外的教育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高校學生的群體特點為高學歷、年輕化。在網絡參與方面的特點為,具有鮮明的觀點立場、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極高的政治參與意愿。因此一旦有重大輿情出現,對于那些具有極強煽動性的觀點,極容易接受并受到影響。在個人情感傾向的驅使下,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會傳播一些錯誤言論和不實信息。由于在新媒體領域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位,造成教育的不及時,不能從輿論上引導一些重大事件。所以,微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單單要對傳統的教育方式高度重視,還應有機結合新媒體,及時占領微媒體陣地,潛移默化地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大學生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堅決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襲。
(三)建立有效的互動平臺,增強教育的時效性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意識不斷提高。傳統課堂中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互動機制。
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發揮自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上,學生作為客體,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教師作為主體,則承擔著全部的教學任務。但在微時代背景下,需要轉變這種主客二元的分立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平等開放和互相尊重的。在課堂教學中,需要與新媒體圖文并茂的特點相結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進行考量。讓學生融入到情境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由此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創新新媒體交流互動平臺。高校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品牌欄目,如“中國夢學子夢”“學習十九大精神”,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構建以官方微博、微信為核心的“雙微”矩陣,通過官微,及時發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動態。內容要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相貼近,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新媒體上發布學生日常工作的推進情況,加強與學生溝通,對反饋意見及時搜集,使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得到很好解決,以取得學生群體的信任。樹立賬號主體的權威性,發布正確的言論,引導網絡上重大輿情的導向,將精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有側重地發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實現教育育人的目標。
四、結語
微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思想教育工作者應依時而進,不斷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與時代發展的潮流相適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時代感,充分利用微時代便捷高效、生動靈活的特點,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畢玉芳.談如何做好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才智,2018(21).
[2]楊淑芳.微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01).
(作者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