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麗
美術是對學生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除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之外,美術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幫助。本文從美術與心理教育的緊密關系入手,探討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
著名哲學家、符號論美學代表人物蘇珊·朗格在談到藝術的價值時就曾說過,人了解客觀世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認識世界,另外一種就是藝術感知的方式。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尚不完善,因而對于外界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并不強,而繪畫則成為他們認知世界表達自我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觀察孩子的美術作品,可以發現他們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而且不同性格的小學生在其作品中會帶出一些信息,如性格開朗的小學生喜歡用明艷的顏色,秩序意識強的孩子他繪畫的畫面會比較整齊,自閉內向的兒童喜歡重復繪制一些圓圈或者迷宮狀的圖案。通過美術教學教師不僅可以指導小學生進一步提升美學素養,還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指導。
美術是一種非常豐富的藝術教育形式,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指導學生對客觀存在的外界事物進行描繪,也可以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恰當的聯想和想象以豐富美術作品的畫面。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真實表達,自信繪畫。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為學生展示一些陽光明媚的熱情畫面,引導學生從美術欣賞的角度感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抽象派畫家的作品,讓學生們深刻理解藝術形式的多種多樣,接著教師可以給學生確定不同的繪畫主題,鼓勵學生們通過繪畫、手工等多種形式真實表達自我,宣泄情緒。
如“快樂的回憶”主題繪畫,教師可以鼓勵孩子們聯系生活,用自由靈活的方式記錄和表達自己的一段快樂回憶。學生作品完成之后,大家對于主題的把握都非常靈活。有的學生用筆為我們描繪了與父母在一起的歡樂時光,一家人手拉手圍著花朵在舞蹈,從他的作品的用色和布局都可以看出父母對這個孩子滿滿的愛;還有的學生記錄了與自己的玩伴一起舞蹈的畫面,作品中滿滿都是歡笑。美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創造性課程,同一個主題,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學生表達的效果都各不相同,教師要積極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讓他們自信表達,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從父母的懷抱剛剛邁入校園的小學生,在面對學習環境改變,學業壓力,同伴、師生關系等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羞怯、孤僻、散漫、不自信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很多時候教師語言方面的教導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通過美術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逐漸培養起小學生自信、樂觀、合作、不氣餒、勇敢等積極心理品質,讓學生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嘗試自我進步、與他人合作、持之以恒以獲得更多的快樂。
如在六一兒童節前后,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陽光童年,放飛夢想”板報創編活動,由教師統一為學生小組發放A3繪畫紙,然后組織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討論板報的畫面構成,然后再安排不同的學生去搜集相關的資料,最后大家把資料匯聚在一起,有的學生負責花邊,有的學生負責書寫其中的美術字,有的學生負責繪畫,還有的小學生負責涂色。在整個過程中大家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沒有人喊苦,也沒有人喊累,而且不同特長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最后大家一起上交作品時滿眼都溢出喜悅,無論學生最后的作品如何,教師都需要對他們的合作精神、認真態度、吃苦品質做出表揚,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們內心充滿喜悅和幸福感,這樣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也會更加積極。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除了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美術教學和實踐活動外,要特別注意班級上一些性格相對內向,比較孤僻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組織開展美術交流活動,讓這類學生也可以敞開心扉,與大家打成一片。
如班級有個學生略微有點跛腳,因此她非常的不自信,班上的同學與她交流也比較少。但是在繪畫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學生特別細心認真,她涂色比其他同學要更加均勻,字跡書寫也特別認真,于是在課堂上我專門拿出來二十分鐘,鼓勵這個學生走到臺前,為大家分享她的繪畫心得,在臺前她為大家展示的是作品“媽媽”,與其他同學繪制媽媽都是漂亮的衣服,長長的辮子不同,她繪制的是媽媽在吃飯的一個側影,她說她感覺媽媽在那里安靜的吃飯也特別美。我還引導她為大家分享了怎樣均勻著色,怎樣安排身體比例方法,從她的話語中可以聽出這個孩子的觀察能力特別強。后來班上的學生都為她熱情鼓掌,她的臉上出現了羞澀的笑容。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既要對學生開展美術知識教學,更需要通過美術創作、美術實踐、美術分享等活動形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有效指導,引導學生提升繪畫興趣,增強學習自信,養成良好心理品質,善于交流分享,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人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