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
[摘要]問題意識關乎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教師應把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謀劃,通過科學引領,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打造平等課堂,讓學生敢于質疑;給予充足時空,讓學生勇于發問;科學運用評價杠桿,讓學生樂于提問三個方面入手,最終達成多維整合,有效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學數學;平等課堂;問題意識;評價杠桿;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2—0076—02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看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多么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問題意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考慮:一方面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等活動搭建平臺;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指導他們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助推學生數學思維的穩健發展,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洋溢著理性神韻,也讓數學課堂精彩連連。
一、打造平等課堂,讓學生敢于質疑
在數學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越是低年級,學生發言、提問越是活躍;越往中高年級,發言、提問聲則越發稀少。審視這種現象,除了學生個性因素特征外,還在于教學的組織層面:一是沒有營造出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的情境,二是課堂中缺少平等對話的氛圍。因此,教師應打造平等課堂,學會用“蹲下身”的方式引領學生去質疑、去探索,從而讓數學教學為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保駕護航。
如,教學“表內除法(一)”時,教師就應重視寬松環境的營造,讓學生在一種自由的狀態下參與學習,在平等的氛圍中探究知識。
1.創設一個自由競爭的情境。教師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學習過的乘法口訣嗎?下面進行一場背口訣比賽,看誰記得多。”采取不指名的方式,誰愿意站起來誰就可以背。因為沒有教師的干預,學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快樂地參與到背乘法口訣的競賽中。
2.引入新知學習情境。課件呈現:2只小猴在桃園中摘了6個桃子,可是,在分桃子時他們爭得面紅耳赤,聽聽他們在爭論什么?“我要4個。”“不行,這不公平。”畫面、語音給學生帶來了沖擊,引發學生對小猴的爭論質疑:“老師,什么叫不公平?要4個桃子的那只小猴體形較胖,吃得肯定比較多,我認為他要4個桃子也是合理的。”
3.組織探究公平性。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應轉移學習重點,引導學生先探討6個桃子分成兩份有哪些分法。學生得出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五種分法,并提出疑問:“這些分法中哪種是公平的?”經過交流討論,學生最終認識到:每只小猴分3個桃子,大家一樣多才是公平的。
學生的質疑、教師的引領,讓學習步入到一種理性狀態。學生在質疑聲的指引下,逐步分析每只小猴都分得桃子的五種情形,最終在爭辯中體會每只小猴分3個桃子才是公平的。當學生進行了這樣的系列學習后,教師提出“平均分”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的學習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二、給予充足時空,讓學生勇于發問
數學教學既要構建和諧的課堂,也要留給學生豐富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時間去觀察、思考、分析、交流,有空間去聯想和創新。學生只有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才會獲得最為真切的體驗,才會收集到最為豐富的感知,從而有更多的發問機會,提出更符合學習進程的問題,使數學學習過渡到一種理性的境地。
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教師一般采用教材中的策略,讓學生先用課前準備的梯形學具去拼一拼,看哪些能組成熟悉的平行四邊形,再探究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梯形之間的聯系,進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然而,在這種教學實踐下,學生很難敢于說出自己的困惑,也難以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導致課堂是沉悶的。為此,教師應設計更多開放式的教學活動,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機會。這節課可作如下改進:
1.給每位學生發一張梯形紙片并提出問題:“拿到這張紙片,你想做些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最基礎的活動——測量梯形的邊、畫出梯形的高。此時,有的學生發出疑問:“不會這么簡單吧?需要我們做些什么?是計算梯形的周長嗎?還是計算梯形的面積?”
2.利用學生疑問,組織有效探索。在學生的疑問中,像測量邊、算周長等簡單的問題會被其他學生否定,而“如何計算出這個梯形的面積”就成了課堂的焦點。此時,教師順水推舟:“是啊!這個梯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開放式學習探索,有學生采用數方格的方法,有學生采用教材中的方法。
3.給予活動反饋,誘發新思考。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想打破這種循規蹈矩的學習,進而產生疑問:“只有這兩種方法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我想用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方法來思考梯形的面積,可以嗎?”還有的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過梯形腰的中心點作兩條高,然后把下面的小三角形旋轉到上方的空缺處,這樣梯形就變成了長方形。長方形的寬是梯形的高,可是長方形的長不能確定。”學生學習中疑問和困惑的時候,正是教師給予必要的學習指導和引領的最佳時機。當師生共同探究出長方形的長就是梯形上下底之和的一半時,學習就會進入高潮。
三、科學運用評價杠桿,讓學生樂于提問
數學學習應重視評價的多元化與多樣化,重視結果、過程、方法等方面的評價,以此提升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運用好評價這一杠桿,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學習狀態,能夠投放更多的精力于數學學習中,使他們的數學學習充滿靈性。
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就應巧妙地運用好評價這一機制,引導學生快樂學習。
1.溫故而知新。為學生能順利理解平年和閏年的有關知識,教師應重視對年、月、日既有知識的復習,以喚醒學生的相關經驗。如設計一組有關年、月、日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復習回憶中鞏固這些知識點。期間,教師可以做出“你的記憶力不錯”“你對年的認識很用心”等評價,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同時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2.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思考。課件呈現FLASH畫面:小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爺爺很少過生日,于是,她問爺爺:“爺爺您今年多少歲了?怎么很少見您過生日呢?”爺爺大聲答道:“爺爺今年62歲,過了15個生日。”小莉感到很疑惑:“爺爺您是不是記錯了,62歲不是應該過了62個生日嗎?怎么才過了15個呢?”看完這則動畫,學生的質疑聲隨之而來。例如,“不可能的事,一年過一次生日。”“他們是不是在編故事啊?”“是不是小莉的父母不孝順,忘記給爺爺過生日了?”“是不是‘年這個知識還有其他的內容,我們還沒有學習?”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要用好評價這個杠桿,將無關的因素簡要帶過,再深究那些貼近新知學習的因素,通過評價使之成為學習探究的資源。“剛才有位同學的問題很有新意,他懷疑‘年這個知識不那么簡單,還有奧秘。是的,‘年大有學問,你們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它?”評價讓學習峰回路轉,也讓“年”的學習充滿誘惑,這樣的學習必定會精彩不斷、智慧閃爍。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程,需要教師切實轉變觀念,把數學教學真正聚焦在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上,用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同行,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有提問的契機。
(責編 李琪琦)